君忧则臣辱,君辱则臣死是什么意思啊

君忧则臣辱,君辱则臣死是什么意思啊

释义:帝王有烦心的事情,做臣子就应该感到耻辱,帝王受到侮辱,是臣子没有做好应该做的事情。

出自:春秋末鲁国的左丘明《国语·越语下》。

原文: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

左丘明:春秋时鲁国人,著有《左传》,编年体史书创始人。

春秋末期史学家。鲁国人(今山东肥城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曾任鲁太史,与孔子同时或略早于孔子。双目失明,故后人亦称盲左。相传曾著《春秋左氏传》(或称《左氏春秋》,简称《左传》),多以史实解释《春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记事为主,兼载言论,叙述详明,文字生动简洁,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既是重要的儒家经典,又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又著《国语》,分别记载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约前967年--前453年)周王室及鲁齐晋郑楚吴越诸国史实,偏重记述君臣言论,为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51年),姓丘,名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汉代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 ”。关于左丘明的故里,为现今的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春秋时鲁国都君庄)。

扩展资料:

关于《国语》的作者,自古存在争议,迄今未有定论。最早提出《国语》作者为左丘明的是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他在《报任安书》中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此后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也记载:“《国语》二十一篇,左丘明著。”按照他们的说法,左丘明为孔子《春秋》作传后,不幸失明,但他:“雅思未尽……稽其逸文,纂其别说……”根据作传所剩下的材料,又编辑了一本书,即《国语》。

班固、李昂等还把国语称为《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 但是在晋朝以后,许多学者都怀疑这类说法。晋代思想家傅玄最先提出反对意见,他在《左传·哀十三年:正义》引中言:“《国语》非左丘明所作。凡有共说一事而二文不同,必《国语》虚而《左传》实,其言相反,不可强合也。”宋人刘世安、吕大光、朱熹,直至清人尤侗、皮锡瑞等也都对左丘明著《国语》存有疑问。 

到了现代,学界仍然争论不休,一般都否认左丘明是国语的作者,但是缺少确凿的证据。普遍看法是,国语是战国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他们认为:《国语》并非出自一人、一时、一地。它主要来源于春秋时期各国史官的记述,后来经过熟悉历史掌故的人加工润色,大约在战国初年或稍后编纂成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13

意思是君王有烦忧的事,就是做臣子的耻辱,君王受到侮辱,就是做臣子的该死。

出自——春秋末鲁国的左丘明《国语·越语下》。

原文: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

译文:下臣听说:作为皇上的臣子,君王有烦忧的事,就是做臣子的耻辱,君王受到侮辱,就是做臣子的该死。

《国语·越语》是中国第一部记言体国别史《国语》的第二十卷和第二十一卷,主要记述战国时期越国史事,有浓厚的黄老道家色彩。

扩展资料:

《国语》的思想比较驳杂。它重在记实,所以表现出来的思想也随所记之人、所记之言不同而各异,如《鲁语》记孔子语则含有儒家思想;《齐语》记述管仲语则谈霸术;《越语》写范蠡尚阴柔、持盈定倾、功成身退,带有道家色彩。

《国语》与《左传》《史记》不同,作者不加“君子曰”或“太史公曰”一类评语。所以作者的主张并不明显,比较客观。

《国语》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西周以来的敬天保民思想在书中得到了继承。虽然《国语》许多地方都强调天命,遇事求神问卜,但在神与人的关系上,已是人神并重,由对天命的崇拜,转向对人事的重视。因而重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以民心的向背为施政的依据。

如《鲁语上》鲁太史里革评晋人弑其君厉公时,认为暴君之被逐被杀是罪有应得,咎由自取,臣民的反抗行为无可厚非。

又如《周语上》邵公谏厉王弭谤中,邵公主张治民应“宣之使言”,从人民的言论中考察国家的兴衰,政治的得失,国君只有体察民情,行民之所善,去民之所恶,增加人民的财富衣食,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语·越语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4-25
  1、“君忧则臣辱,君辱则臣死“的意思:
  君王有烦忧的事,就是做臣子的耻辱,君王受到侮辱,就是做臣子的该死。
  2、出处
  《国语·越语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

  示例
  《旧唐书·李靖传》:太宗初闻靖破颉利,大悦,谓侍臣曰:“朕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国家草创,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暂动偏师,无往不捷,单于款塞,耻其雪乎!”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四回:“主忧臣辱,主辱臣死,敢怀二心乎?”
第3个回答  2016-04-18
意思是如果国家内忧外患,摇摇欲坠,此时的君主(皇帝)很忧虑忧愁,则是做臣下的耻辱;而国家一旦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譬如亡国,使君主(皇帝)受辱,那么做臣子的该以死报之。这是典型的奴才思想,中国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用此思想愚弄民众,以此来维护其专制统治,至今已几千年,荼毒尤甚!
第4个回答  2016-04-10
这是身为臣子对君王说的。意思是,如果君王忧心,是臣办事不力,是作为臣子的耻辱(臣子认为:身为臣子应该帮君王解决烦恼而不让君王忧心)。而如果臣的君王受到了侮辱,屈辱,那么臣一定更加羞辱,竟然让自己的君主受到了侮辱,羞愤欲死。(臣子认为:如果身为臣子却无法使君王不受到侮辱,那干脆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