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裴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如题所述

裴姓,中华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97位。为伯益之后。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颛顼的玄孙伯益之后飞廉有一个裔孙秦非子,秦非子的支孙秦后子被晋平公封于苹邑(今山西省闻喜县东),称为苹氏。至六世孙为苹陵,他在周僖王时被封为解邑(原字为上非下邑)(山西省临猗西南)君,他就去掉邑字底,改加衣字底,表示已经离开了苹邑,称为裴姓。

得姓始祖
裴姓的得姓始祖已不可考,只知裴姓是伯益的后裔秦非子的支孙,或许裴姓的得姓始祖就是秦桓公的小儿子秦后子。[4][3][5][2]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时贤士伯益的后裔秦非子的支孙。根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载,裴姓是伯益的后代,被封于非(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后代因此以非为氏,后来他们的后裔徙封解邑,就去掉邑旁,以衣旁为裴,称裴氏。而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说,裴姓原为嬴姓,是伯益的后代,秦时的非子之孙被封为裴乡侯,子孙因此以裴为氏,即山西闻喜的裴氏家族。而《唐书·宰相世系表》上也记载,非子的孙子受封于非(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后代因以封地为氏,后来徙离封地,就去邑旁从衣旁为裴。因此,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时贤士伯益的后裔。伯益是颛顼帝的子孙,善于调驯鸟兽,被虞赐姓为嬴,后又佐禹治水,建立大功。距今大约2650年以前的周朝时,伯益的后裔出现了一位裴陵,因立功被周封为解邑君,于是,他的家族也自然地从非(原字为上非下邑)乡搬到解邑,并且改姓为裴。然后,裴氏先人又以解邑为中心,往其他地方搬迁,繁衍至今,分布于全国各地。望族居于河东郡。
迁徙分布
裴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位为第一百九十七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07
裴姓,中华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97位。为伯益之后。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颛顼的玄孙伯益之后飞廉有一个裔孙秦非子,秦非子的支孙秦后子被晋平公封于苹邑(今山西省闻喜县东),称为苹氏。至六世孙为苹陵,他在周僖王时被封为解邑(原字为上非下邑)(山西省临猗西南)君,他就去掉邑字底,改加衣字底,表示已经离开了苹邑,称为裴姓。
得姓始祖
裴姓的得姓始祖已不可考,只知裴姓是伯益的后裔秦非子的支孙,或许裴姓的得姓始祖就是秦桓公的小儿子秦后子。[4][3][5][2]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时贤士伯益的后裔秦非子的支孙。根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载,裴姓是伯益的后代,被封于非(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后代因此以非为氏,后来他们的后裔徙封解邑,就去掉邑旁,以衣旁为裴,称裴氏。而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说,裴姓原为嬴姓,是伯益的后代,秦时的非子之孙被封为裴乡侯,子孙因此以裴为氏,即山西闻喜的裴氏家族。而《唐书·宰相世系表》上也记载,非子的孙子受封于非(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后代因以封地为氏,后来徙离封地,就去邑旁从衣旁为裴。因此,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时贤士伯益的后裔。伯益是颛顼帝的子孙,善于调驯鸟兽,被虞赐姓为嬴,后又佐禹治水,建立大功。距今大约2650年以前的周朝时,伯益的后裔出现了一位裴陵,因立功被周封为解邑君,于是,他的家族也自然地从非(原字为上非下邑)乡搬到解邑,并且改姓为裴。然后,裴氏先人又以解邑为中心,往其他地方搬迁,繁衍至今,分布于全国各地。望族居于河东郡。
迁徙分布
裴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位为第一百九十七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