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位于哪里?

环境

古 城 大 同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部,居内外长城之间,是山西第二大城市。大同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国务院1984年批准的全国13个较大城市之一,现辖四区七县,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82万人。建国以来,累计出省出口煤炭13亿吨,外调煤炭遍布26个省、市、自治区,远销欧、亚、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调出的煤电年创产值可达数百亿元。

大同还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利税。据统计,每年向国家和省上缴利税、规费约21亿元,仅向省财政上缴就达9亿多元。近年来,大同市紧紧围绕“二次创业”的总体战略,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加快改革开入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健全法律法规,完善配套服务,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使大同日渐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新的投资热点。

大同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曾是北魏皇朝的都城和辽、金两代的陪都,是历代的军事重镇,又是古代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频繁交往的地方。这里具有独特的塞上风貌,长城逶迤,山岳峥嵘;并以名胜古迹数量多、规模大、品位高而闻名中外。

大同旅游区拥有一系列古迹名胜,都是气势恢宏、声名卓著的,其中不少名列《中国之最》:
中国三大石窟之一的云岗石窟;
中国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
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佛殿之一--华严寺大雄宝殿;
中国最大的龙壁--明代代王朱桂府九龙壁;
建筑奇观悬空寺……
还有许多著名寺庙:
善化寺,其建筑和塑像是辽、金代原作;
华严下寺,其薄伽教藏殿内的辽代塑像和天宫楼阁均为国宝;

我是大同人,特爱大同的美食,小学的时候,司令部街的“刘兔头”我一次能吃20块钱的(那会儿10块8个,现在有点贵了),削面更不用说,凉粉我也挺喜欢,还有羊杂,莜面之类的,但是我觉得咱大同的美食缺乏成功的市场包装,创不下品牌,推不向全国!这是我们心痛的地方!各个BBS上,只有大同人夸自己的美食,外地人知道的很少,其实咱大同的好吃的太多了!比一些全国知名的品牌都好吃,北京的东来顺,什么味儿啊!!跟老孙家相比差远了!可人家是“百年老店”!咱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13
碉楼
开放分类: 广东、世界文化遗产、羌族、民居、开平

1、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开平市,源于明朝后期,随着华侨文化的发展而鼎盛于二十世纪初,是融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华侨乡土建筑群体,现存1833座,被誉为“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令人震撼的建筑文艺长廊”。

开平碉楼主要用于防匪,防涝及居住,其建筑风格既有中国传统的硬山顶式、悬山顶式,也有国外不同时期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等等,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开平碉楼突出了历史文化艺术合科学价值日益被国内外所关注和认同。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开平碉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开平碉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迎龙楼

迎龙楼坐落在开平市赤坎镇三门里村,东距开平市区6公里,是开平市现存最早的碉楼,为关氏家族所建。三门里村建于明朝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地处潭江下游冲积平原,是一片芦苇丛生、水鸟群集的低洼之地,洪涝不时地威胁着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关氏十七世祖关圣徒夫妇献出家庭积蓄,建起了迎龙楼。

迎龙楼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152平方米,建筑面积456平方米,砖木结构,楼高3层11.4米,为全村制高点。第1、2层为明朝大型红泥砖砌筑,红砖规格为33×15×8厘米,墙厚93厘米,为明代原构。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用青砖加建了第3层,开窗比第2层大,楼面为木梁板结构。楼的四角各有一个落地式塔楼,塔楼的第2、3层开设了射击孔,楼顶为传统硬山顶式,风格拙朴,造型简洁。

在中国,龙是吉祥的象征,楼名为“迎龙”是期望它给村民带来平安、好运、幸福。迎龙楼建成后,在保护民众避免了洪涝和盗匪的侵袭起了其应用的作用。迎龙楼方形的建筑形体没有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是开平碉楼传统最原始的模式。

◆马降龙碉楼群

马降龙碉楼群位于开平市百合镇百合墟东南面,东北距开平市区15公里,是由永安、南安、河东、庆临、龙江5条自然村组成,为黄、关两姓家族于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兴建。现有村民171户、506人,80%为侨户。海外侨胞多于国内人口,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

马降龙村背靠气势磅礴的百足山,面临清澈如镜的潭江水,5条自然村像一条珠链,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绿水之间。身临其境,翠竹扑面,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人们辛勤劳作,安居乐业,生态环境十分优美。该村有13座碉楼,这些碉楼造型别致,保存完好,掩映于村后茂密的竹丛中,与周围民居、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登高远眺近观,疑为天上人间。

马降龙碉楼在保护当地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据记载,1963、1965、1968年开平发生3次大水灾,洪水漫过民居屋顶,村民登上碉楼得以避难。

◆方氏灯楼

方氏灯楼坐落在开平市塘口镇塘口墟北面的山坡上,东距开平市区11公里。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由今宅群、强亚两村的方氏家族共同集资兴建,原名“古溪楼”,以方氏家族聚居的古宅地名和原来流经楼旁的小溪命名。该楼高5层18.43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第3层以下为值班人员食宿之处,第4层为挑台敞廊,第5层为西洋式穹窿顶的亭阁,楼内配备值班预警的西方早期发电机、探照灯、枪械等,是典型的更楼。方氏灯楼历史上为古宅乡的方氏民众防备北面马冈一带的土匪袭击起到了积极的预警防卫作用。

◆适庐

位于百合镇厚山村委会虾边村村中,建于20世纪二十年代,是开平第一个农会——虾边农会及中共地方党组织的活动据点。该楼的标准层3层,顶部亭阁2层,第4层正面为柱廊式,四角均有一个“燕子窝”,窝内均设有枪眼。顶层为欧洲城堡式。适庐古色古香,堪称“三合土”碉楼的代表作。

◆雁平楼

位于百合镇齐塘村委会河带村,1912年旅居加拿大华侨为防止匪盗而兴建,耗资三万双毫。因其是当地最高的建筑,号称与天际飞雁齐平,故名“雁平楼”。

◆日升楼与翼云楼

日升楼与翼云楼位于赤水镇大同村村口,始建于1926年,属于私人建造的用于防匪、居住的碉楼。两楼并排而立、相互依偎,数十载的风雨侵蚀使之留下斑斑痕迹。该楼为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南楼

南楼位于广东开平市赤坎镇腾蛟村。建于1912年,楼高7层19米,占地面积39平方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设有机枪和探照灯,是司徒氏人为防盗贼而建。抗战时期,七名司徒氏自卫队队员曾在此坚守八天九夜阻击日军,最后被捕并遭日军残暴杀害。1983年,开平县人民政府公布南楼为县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开平市人民政府筹资300多万元,在原址建成南楼纪念公园,增设纪念馆、雕像、牌楼等景致。

2、羌族民居
羌族民居。流行于四川茂县,汉代称“邛笼”,即羌语碉楼的意思。一般底平面,呈四方形,也有六角形的。分三层,上层放置粮食,中层住人,下层是畜厩。下层墙厚1米,用碎石合黄胶泥砌成。外形坚实稳重。最多达13-14层,高十余丈。 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挢、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著名。

◆历尽沧桑
羌语称碉楼为“邛笼”。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县羌族乡永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

◆技艺精湛
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035米,有洞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 羌族地区山高水险,为便利交通,1400多年前羌民就创造了索挢(绳挢)。两岸建石砌的洞门,门内立石础或大木柱,础与柱上挂胳膊般粗的竹绳,少则数根,多则数10根。竹索上铺木板,两旁设高出挢面1米多的竹索扶手。 栈道有木栈与石栈两。木栈建于密林,铺木为路,杂以土石;石栈施于绝壁悬崖,绿岩凿孔,插木为挢。 羌族民间石匠农闲时常外出做工。举世闻名的四川灌县都江堰工程,至今已有200O多年的历史,仍在造福利民,其中就凝聚有古代芜人的血汗和智慧。 淳厚的古遗风悠久的历史与长期闭塞的生活环境,使羌族的精神文化中保留了不少淳朴厚重的古代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