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古诗文素养?

如题所述

(一)一个语文教师的专业结构

我以为一个语文教师的专业结构里不能少了三样元素,一个是他的专业学养,一个是他的批评意识,一个就是他所建立的自己的课堂。
关于他的专业的学养这一块,既需要他读很多有关专业方面的书籍,同时还需要一种通脱的视野,在文史哲甚至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但是,仅有读书是不行的,知道得再多,可能也只是零散的知识,并不能自动地转化为他的内在的学理结构。这就需要他有一种容涵的能力,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结构,也就是体现在阅读和写作的诸多的方面。在阅读这一块,首先要建立起有独立视野的文本观,也就是说他能够进行独立的文本阅读,对文本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分析,对文本的不足有自己的一套看法。至于写作意识,可能在目前对语文教师来说,挑战的意味更浓,也不是短时间所能够达到的。这里就不多说。
说到批评意识,我们就可能要将教师提升到知识分子的高度来认识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可贵的品质,我想就在于他有自己的见解,不苟同别人所认可的道理,他对于一切的已知,都要作比较认真地思考,然后才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他视野宽阔,关注和思索社会和教育世界里的人的和非人的、合理的和不合理的种种现象。他必须提供一个给学生的方向性的指示,他必须引导着学生朝着真善美的终极目标行进着,辨别社会和人生的是非和善恶,和建立起学生的对于未来的理想和信念。
同时,他必须建立起自己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是合乎他的个性和生命的生长。也就是说,课堂并不是外在于他自己的一个任务或是一种异己的力量。他可以学习教育的理论,借鉴别人的成功的经验,但最后的一切的努力都要化为他自己可看得见的一整套规范和可操作技术。他既是课堂必要的生长点,又是完全他自己人生的当然性路径。而前两者所有的努力,最后都必须化为课堂上可看得见的力量。

(二)不能缺少文本解读的素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谁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 语文教师的教书育人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这对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也就更高。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专业素养?
善于因材施教、启发学生思维、重视学生参与、教育观念与时俱进,等等,一个语文教师这方面的素质可能是我们现在所认为的比较理想的样式。当然,我们希望一个语文教师所具备的素质还能够包括其他更广泛的方面。不过,我们也希望教师具有传统所认可的一些素质,比如以前被视为优秀语文教师必备条件的“板书优美”“备课认真、教案清晰”“讲解有重深感”等等。这确实是很诱人的。当然,旧的一套专业素养的标准已经不再适合新时代的要求,这是肯定的。但是,这些诱人的方面能否决定一个教师就能很好地胜任本职的工作呢?我想,很多教师包括我自己,其实都要认真地思考一番的。如果教师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再不思考如何提高自身的素养,终将面临严峻的形势。
但我以为衡量的标准并不在是否标合乎时髦的词语所编织出的要求,也不是所有的一套都要打碎重来。衡量一位语文教师的一项绕不过去的指标仍然是他的专业基础,尤其是他对文本的解读;否则谈任何的“创新思维”“与时俱进”“教法多样”等都是华而不实的。
如果这个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得不到应有的解决,那么我们空谈所谓的中学语文教师“教育观念滞后”“科研能力差”,也就没有了切实的内容了。当然,如果教师,尤其是广大的语文教师如果能够意识到“教育观远远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是排斥新的教育理念视其为洪水猛兽而闭关自守的话,而是采取积极的态度,以开阔的眼界放眼教育,认真地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那么问题也可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但是,知识结构——文本——的陈旧仍然是关键的,甚至可能是致命的。因为这不仅仅是靠意识所能意识到的问题,它需要教师采取切实的行动,需要潜地心问道的。
至于我们现在常常所看到的现象,诸如“教学方法过死”,“满堂灌”式,以及狭隘的拿考试方法和考试内容“引导”学生死读书本,等等,其根子还在教师本身的专业素质比较薄弱上,尤其是文本的解读的薄弱上。比如徐志向摩的《再别康桥》诗,相信每一个人都喜欢,但要对这首诗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可能难度就比较大。甚至很多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师只能理解其很浅浅的浮层。如果要深挖,可能仍然要直面我们所面对的一些看似容易实则费解的字词了。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短短的诗行里,其实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我们细细地解读的,作一个细细的梳理才能明白的。
“金柳”的意象可能传达出不仅仅是那“艳影”的迷人,在深层上,我以为要表达的是新婚之别的苦痛。诗人要以新婚之别的苦痛来表达他对康河的深情的。而如果有人仅仅以比喻来笼统地称说,岂不是隔了一层?为什么是“夕阳”中的“金柳”形象呢?我想,只要稍稍解会一下这个情结,就知道这是中国人心中的传统情结。为什么用“招摇”而不用“摇摆”“动摇”“晃摇”“招手”?这固然是因为后面几个词语的诗性差些,但更主要的,我以为是,“招摇”里含着那么点放荡不羁的东西,那么点要吸引你的眼球的东西,那么点多情的东西。这多像一个多情而鲜活的女子啊!于是诗歌在看得见的印象里复活了。“揉碎”是什么意思?我觉得要通过这个动作来体会一下诗人当下的那种感受才可以懂得的。事实上,“揉碎”体现了一种复杂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理。我有一首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可以表现这种体验:“余霞里是清脆的捣衣声/水那边是她的倒影/恼人的秋波又频频泛起/沦漪里到处漂泊着她破碎的身形”。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说:“教师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生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而摆在前提的是“教师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生学习的自觉性”,很可能被很多教师轻轻地忽视了。带着这样的误解与忽视的心态,必然对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根本要求产生糊涂认识,因而在行动上的一系列的做法都是有问题的。
比如,有人说,首先语文教师要不断充电。充什么电呢?“基本原则是坚持‘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思想”,“充电内容之首要一点是要更新观念,要学习掌握语文教学领域最新出现的学术动态,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动向,以便及时调整提高自己的教学观念。”这些固然重要,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修养做保证,可能还是雾里看花隔了一层。“第二,要善于向同行业的专家甚至是同事学习,学习他人的优秀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其基本途径就是多观摩优秀教师的模范课,多阅读各种语文学科领域的优秀书籍。陶行知先生说:‘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语文教师更应该掌握多方面知识,不仅业务知识必须全面,对于其他学科如历史、哲学甚至于某些理工学科的基本理念和思想,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否则你就无法与学生进行某些学科交叉性质的沟通。”此点糊涂多多,失去语文专业这个基点,或者有意回避语文专业本身,又能够引导学生学习什么呢?必然如有些有识之士所说的,搞不清楚课文的内涵,又如何教会学生理解深刻呢?又有人说,“教师必须提高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乃至音乐、体育、美术素质,只有全面发展的教师才更有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其实,当前的语文课堂有一种“泛语文化”的倾向,我们急于并过于强调学科的整合与贯通,许多时候语文承担了更多的非语文任务,语文老师无意中扮演了蹩脚的历史、地理、政治、科技老师的角色,甚至是美术、音乐老师。那么,缺少了专业素养的讲求这块基石,又如何让教师努力向学者型教师标准迈进?说到“学者型教师”,有人这样下定义,所谓学者型教师,是以自己独特的实践操作体系、教学思想或教育理论,以及完整的教育体系、教学风格和流派。这是将教育学的观念移来,至于说这样的“学者型教师是21世纪教师的新形象,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只能是一相情愿的看法了。
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理念。这是非常有针对性的。如果一个语文教师的素养,尤其是其专业性的对文本的解读跟不上,又如何指望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我想,不能直面于语文的专业素养,而大提有关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内容,可能有其深刻的原因。最为根本的是,我想还是教师的文本意识不到位,致使一系列奇怪的教学病症出现了。其中重要的是,将语文教学变成了数学等学科,打着科学的幌子在行冒险之事。并急于求成,与浮躁冒的时代的流行病搀杂在一起,“在升学与未来职业、经济地位直接挂钩,分数与升学率成为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重要的有时甚至是惟一的评价依据”的背景里,语文教学便堕落成为应付考试的一种工具。有人是这样描述我们语文课堂上的这种时代病的:“课堂上尽是归纳、概括,让学生记录主题思想、写作方法、结构特点。语文课成了一种‘快餐’式教学。学生若是无法消化吸收,就搞题海战术,假期补课。这种教学可能很快而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分数,但始终是教师只是利用先定的那点权力逼学生呆板听讲,死记硬背。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也可谓教得严,教得勤;然而这种又笨又苦的教学,不仅磨损、消耗了教师对教学的热情和创造性,更重要的是磨损、消耗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原有的语文素质。” “而那些使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多媒体进了课堂,但大屏幕上展示的不是课文,就是简答题、填空题、选择题,繁荣是虚假的繁荣。”不少的所谓考分优异的学生在升入高一级学校以后,暴露出一系列的语文素养方面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教育,必要的乌托邦”。(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语文是文字,是文学,是艺术,是文化。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播美和文化。新课标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意味着语文教学要回归本真,关于人的,要把语文内化到人的身心与品质之中去,成为一种素质修养,影响整个人生。
有人说,要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尽管道理讲了很多,也很动听,比如“因为,有兴趣才有求知欲望,才有才气和灵性。要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一种愉悦感,教师自然不好再任意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喋喋不休地唠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有人在课堂上尽显那些花拳绣腿,说相声、搞滑稽表演来取悦学生,并认为这是显示一个教师的能事,其实这是对语文教学的极大的误解。在课堂上到底是要靠教师对语文的真正学识和情趣。语文教师不仅要学得多,见得广,还要有自己的见解,并能够触类旁通,深入浅出,有化繁琐为简约的功夫。那些我们常常所见到的授课成为教材参考书的宣读者,是活活地将语文教学教进了死胡同。我想,语文教师要兼有学者与诗人的气质,要有深厚的文学和文本上的学术根柢,引导、熏陶和感染学生,可能才是最为重要的。
未来的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这样的角色要求促使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我想,我们不能仅仅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而趋时于孩子们的猎奇的心理,好的教师都是学生人生方面的导师。那种认为“为了顺应这种时代的发展,语文教师一方面应及时了解、掌握有关新科技、新领域的基本知识,以此来满足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感的学生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则可能就是完全错误的。语文并不等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虽然语文学科也有其追求科学的要求,但决定语文性质的还是语文的本性。这个本性就是有关文字的,文学的,文化的。很可能,在年级越高的时候,随着学生的人文兴趣和人文意识的加深,宣扬一种广博的文化意识,可能最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特别是在全球一体化的时候,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中,多种文化的交织与碰撞中,语文教师要利用自身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较高的人文素养,以一种透辟眼光,巡视文本,并对各种文化进行选择、整合,从而有效地引导、教育和积极地建构学生。
总之,我想最最关键的还是语文学科的本性要求。即是它的学科专业方面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对本学科相当地理解,具备精深的语文专业知识和语文能力。至于说舍此而言他,说“语文教学地位举足轻重,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迫在眉睫,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激流,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方能在当前和今后的素质教育大潮中顺利地开展素质教育”,只能是一句真实情境下的真实的谎言了。

(三)没有真正的阅读是可怕的

我们有没有真正的阅读?曰:没有。这首先是来自于我们的学校的教育里没有阅读。没有受到真正的阅读训练或许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整个民族对语文的漠视可能是最为根本的原因所在。我们在很多地方还能够见到那种对阅读的极大的误解,我在《阅读:呼唤“本体”意识!》(上、下篇)对阅读的无人状况已经有过说明,这里还想再说一点。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过多地错误地阅读。有人说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阅读近视。这种伤害是无形的。一直以来,阅读应当被看作是人类的一个文明的行为。但很多的阅读方式其实是很成问题的。照理讲,一个人从小到大都在阅读中度过,他对于阅读应该是有着比较丰富的知识和体会的。但是在谬误重重的阅读里,我们很多人并没有走出蛮荒,也并不当然地使自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历史。
尤其是在市场化和世俗化的浪潮里,人们更多地重视身边的“一地鸡毛”,一瞬间的感觉,标签式的阅读,时尚的“读图时代”,而很少去审读哲人和大师的著作里的宏深的思想——悠远与孤独,拒斥现实生活中的平庸和低俗的超然和淡然,全身心地体验生命的深邃和自助内我心灵的升华,担忧现实和承担宇宙责任的情怀,以及对玄远、对“静”的默察与追求。在我们的语文课上,我们讨论文学的意义,谈论生命的价值,展示自己对世界的见解,透析灵魂的深度,似乎显得豪华和奢侈。这种缺乏思想与深度的畸形阅读,只能导致畸形的“形而下”。
而我们的课堂上正经受着语文教师的另一种心灵的屠宰。因为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的阅读,也没有获得关于阅读的真正的体验,很多关于阅读的阅读还只是一种外在的强使与要求。因此,我们看到尽管现在已经是书籍泛滥的时代,但真正走进阅读的人仍然是微乎其微。
一个语文教师必须深切地关注这个问题,并寻求积极的解决的方法。

(四)文本解读是必备的素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学会解读是必备的素养,是一种专业知识、言语技能、伦理情操和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我们除了学会解读自己,对自身的知识、能力,自己的情感、心智等的解读外,还要学会解读学生。教师要经常思考:我为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否真正是学生所需要的?自己的信息储备量和知识结构是否足够能与之对话?在服务学生的同时,学生给予我们的冲击是什么?我能从学生那里学到什么?自己是否也有所提高与发展?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作为教师要学会解读文本。甚至对一个教师的专业素质来说,这可能是最为关键的。在解读文本这一环节时,我们最能够见出一个教师的思想修养,学理结构和他的文化视野,他的对于教育的理解和作为人的真正的道德良知等等内容都在里面。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我们似乎不难地经常发现不少语文教师自己对文本理解有误,从而使学生的认知程度与文本含义相差甚远。那么,这样传授给学生的东西,必然造成学生认知上的极大的差错。甚至在理解文本时,有的老师竟然读不懂文本,脱离了文本,几乎是在胡天漫扯而不着边际,对文本里所说的几乎一窍不通。那么,即使有再好的演技,在课堂上也难以施展语文学科所要求的能力。
通常,我们很多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依据的是教参所提供的内容。课前只要认真地备课,课上只要照本宣科,似乎一堂课下来,完全能够应付交给学生的知识了。长期以来,这种依赖教参的行为还没有得到根本的遏制,致使很多地方仍存在着这种虚假的叙事。其实在教学辅导资料满天飞的今天,我们那些老师的所谓的认真与扎实的谎言正被一个一个地击破了。这样的虚假难道还要继续地上演下去吗?离开了教参,我们的很多的教师变得寸步难行了。这种情形是可悲的。也是荒谬的。
当然,这里我决非排斥教参。我指的是很多人还缺少对教参的真正的理解和运用。特别是现在的教参已经与原来的教参有了很大的不同,没有了较为详细的课堂操作和详细的讲解,而只是对课堂的思路的一个大致的描述,甚至只提及一些参考性的意见和附着一些有关的资料以备所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缺少基本的文本解读的能力,很多教师便感到无所适从了。比如,《杜鹃枝上杜鹃啼》一课,不少意见都认为这是一篇小品文,起码是一篇知识性的说明文,似乎在讲着有关杜鹃方面的知识,这显然是经不起一定的推敲的。在下面的提问中,我们将会看到另一种更为合理的情况。

(1)本文的话题是什么?(2)围绕此话题又延伸到哪些方面?(3)作者为什么要谈到西洋人对待杜鹃的看法?(4)作者说:“我以为杜鹃声并不悲哀,为什么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吧。”到底说话的重点在“我以为杜鹃声并不悲哀”还是在“为什么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吧”上呢?

如果要讲字词,又似乎没有什么艰深晦涩之处;要教修辞,又非喋喋不休所能一二言之;但运用通常的教学手法,好像又一时难以下手。这里的问题是在思想主题上与我们通常所见到的单一主题或复调主题大相径庭——隐晦而难以把握。如果能渐次地解答上面的问题,则该文的主题就不难揭破。应当说本文是以耐读性吸引着读者。读了一遍后,会有一种浓浓的愁意;再读也会多少地有更多的感悟。我们不妨循名责实,沿波讨源,由笔名、赠诗、药石介绍、引用传说、引用诗词,无不起笔与杜鹃,落笔于悲啼,让人在哀感玩艳之中深味其哀情与浓愁,甚至是苦难的情感。尤其,作者在追叙母题情节——杜宇悲啼——中实际上是在释放着一个隐含着的夺权与流放的痛苦故事。当作者再由历史回到现实中来,读者阅读的思路就会渐渐清醒,并在比照之中对杜鹃悲啼的传统主题有了更深刻的反思与再认识。的确,悲啼乃是我们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着饱经沧桑的体现,也是自我心灵抚慰的治疗剂。这又深刻地反映子作者年老时阅尽人间沧桑的睿慧的洞见。
如果我们的课堂需要一种创见,一种发现,那么,那种没有文本意识的教师似乎就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了。甚至,当课堂出现他们意想不到的情形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课堂里的来自教师的混乱局面就出现了。因为本文是多意的,特别是对语文这样的学科,其弹性很大,我们不可能就某一点讲得过死,这就需要教师对于课堂的现场有一个全程式的把握,有一个随机性的变动,但是,很遗憾的是,很多教师,甚至是那些公开课上了很多,课堂技巧很娴熟的教师,也是一时难以掌控的。这就充分地暴露因文本解读的薄弱而导致的课堂病症。在今年(2004年)的“苏浙沪皖”四省圆桌会议上,有一位老师上了刘亮程的《对一朵花微笑》,应当说课件做得很不错,老师的预设也很好,课堂上学生的气氛也真正地调动了起来,但课堂到了70%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有一位学生直指作者的视角的偏失时,教师似乎进入了一个真空地带,慌乱得不知所措,最后只得以草草收场结束了事。
有人说,“如今的课堂已不仅仅是阅读一篇文章或是只翻阅一种教材,短短的一节课,需要师生共同阅读三四篇或五六篇文章,甚至是翻阅几套文本……”,那么,作为读者阅读文本,从中如何学会发现,学会理解,学会欣赏,学会激励,学会拓展;如何通过文本,体验作者的感受,他想表达些什么?甚至,用鉴赏的视角阅读文本,我们期待学生能寻找其文学艺术价值和值得反思的方面的多少东西呢?又,对待多意的文本,我们如何去倡导开放式解读,并如何将阅读带进深度阅读?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认真地思索的。
特别是网络时代,在甚至是海量信息的课堂上,我们的教师将如何面对呢?那么,一整套的解读的缺乏将制约我们的课堂,甚至将使我们的学生无所适从。我们现在已经初具网络化教育的规模了,社会化的时代要求和网络化的时代趋势,使得当下的课堂教学对文本解读的研究或讨论还有着一层特别的意义。
如何适应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教师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我们的教学也应该追求时效性和迅捷性,这也是网络教学的一种实现与需要。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是肯定无疑的。网络的现场化更突出教师在网络教学之中的无形作用。网络时代更多的偶然性将增加,更多的意外将出现,还有更多的不可预料性会产生,这就要求教师有临机应断的、引领学生的本领。在网络上开展研究性教学就必定要“现场化”。真正网络时代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灌输知识,而是如何优化、组合知识,生成知识,那么,单纯地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课堂教学就永远不能应付这种需要了。网络时代,要求教师灵机而动,有化解困难的能力,尤其是要在超越传统备课上,超越其单调性、静止性、少批量性,对以知识为主的特征的课堂有一个革命性的表示。
而且,还应当看到,现代网络环境正强劲地冲击着语文教学,尤其冲击着现行的教材观及其文本观。在传统的“防教师”体系教材编写与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是国家教育目的和教材编写者的执行者,完全丧失了在教学活动中的独立和主体的地位而表现为“唯书”和“唯上”。其实传统意义上的文本进入现代媒介时代已经式微:危机于上个世纪九十年而消解于九十年代中后期。互联网为文本提供了广阔天地,电子文化直接影响了受众的生活方式,并改变了文本的受众心理。但在受众日常生活不断受到信息强度和信息密度的包围里,受众对传统文本的那些修辞性很强的文字,似乎缺乏阅读的耐性,如何唤起对相关信息的敏锐知觉,如何对海量信息作出即时性判断,维持获取新知的欲望,便成为新的时期语文教学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教师如何在文本的世界里行走,无论对传统教育当代教学,都是首要的和至关重要的。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在文本的解读上,每一老师最高水平的充分发挥和最大自我的充分展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17
小学六年级语文知识竞赛试题

5、下列词语错别字最少的一组是( )。
A、震耳欲聋 跋山涉水 遍体粼伤 安然无羊
B、呕心沥血 春意盎然 沉重其事 再接再励
C、流水潺潺 斩钉截铁 风餐路宿 辗转反侧
D、谈笑风声 忑忐不安 狼狈为干 神计妙算
6、下列全是象形字的一组是( )。
A、兀、立、晨、手、升 B、矗、苗、女、中、马
C、本、看、从、星、瓜 D、虎、水、鸟、鼠、舞
7、下列加“.”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出神入化(神妙) 滥竽充数(蒙混)
A、
意蕴深刻(包含) 安居乐业(喜欢)

欺君之罪(欺凌) 举不胜举(尽)
B、
首脑会晤(见面) 奋不顾身(照管)

古木参天(高耸) 危峰兀立(高而上平)
C、
目不暇接(空闲) 通宵达旦(经过)

山清水秀(青色) 喜出望外(意料)
D、
走投无路(投奔) 寡不敌众(少)
8、词语:鼠目寸光、雪中送炭、事半功倍、腰缠万贯、名副其实的反义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A、胸怀大志 锦上添花 一箭双雕 一贫如洗 徒有虚名
B、目光远大 莫不关心 事倍功半 衣衫褴褛 名不副实
C、高瞻远瞩 锦上添花 事倍功半 一贫如洗 名不副实
D、高瞻远瞩 莫不关心 一箭双雕 衣衫褴褛 滥竽充数
9、下列各组四个词语结构形式完全不同的一组是( )。
A、霞光 危峰兀立 凶神恶煞 噩耗
B、规矩 春意盎然 绿草如茵 手足
C、呼吸 拔苗助长 鸟语花香 出入
D、谈心 叶公好龙 出水芙蓉 动静
10、下列词语搭配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深沉的微笑 战斗时候 端正态度 炮火剧烈
B、深沉的雷声 战役年代 端正目的 竞赛激烈
C、深沉的哀悼 战争年代 端正作风 光线强烈
D、深沉的夜晚 战役时候 端正思想 疼痛猛烈
11、下列无法按任何规律排列的一组是( )。
A、头部 眼珠 身体 眼睛
B、弟弟 爸爸 爷爷 姐姐
C、第二小组 小学 白水洋小学 六年级
D、树叶 树根 树干 树枝
12、下列四个句子缩句,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⑴东郭先生牵着毛驴在路上走。
⑵每年入冬,成千上万、五光十色的蝴蝶,就像候鸟迁徒一样浩 浩荡荡地飞进蝴蝶谷过冬。
⑶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⑷鹤发童颜的老奶奶笑得合不拢嘴。
A、⑴东郭走。 ⑵蝴蝶飞进蝴蝶谷。
⑶海面上洒遍银光。 ⑷老奶奶合不拢嘴。
B、⑴东郭先生牵着毛驴走。 ⑵蝴蝶过冬。
⑶微波洒遍银光。 ⑷奶奶笑
C、⑴东郭先生牵着毛驴走。 ⑵蝴蝶飞进蝴蝶谷过冬
⑶海面上洒遍银光。 ⑷老奶奶笑。
D、⑴先生走。 ⑵蝴蝶飞进谷过冬。
⑶微波洒遍银光。 ⑷奶奶笑得合不拢嘴。
一、填空

8、补上成语的下半部分
A、千里之行( ) B、天网恢恢( )
C、螳螂捕蝉( ) D、( )满招损
9、叠字成语
A、咄咄( ) B、兢兢( )
C、虎视( ) D、振振( )
10、谚语、歇后语
A、人心齐,( )
B、有则改之,( )
C、飞蛾扑火。————( )
D、孔夫子搬家————( )
1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在今( )省( )内,它是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其他两座是今江西的( )和湖南的( )。
12、“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是我国( )(朝代)起义的领袖,人称( ),后来被( )打败。
1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朝”是晋朝以后( )( )等的合称。
六年级语文竞赛试题

一、 在左右两边有关系的词语之间画上连线(10分)
1、桃园三结义 孔子 2、 《巴黎圣母院》 希尔顿
最后的晚餐 貂蝉 《蒙娜•丽莎》 达•芬奇
卧薪尝胆 刘备 《小红帽》 塞万提斯
韦编三绝 句践 《堂吉诃德》 加西莫多
沉鱼落雁,羞花闭月 耶稣 《香格里拉》 格林童话
二、 判断(8分)
1、拉萨有“日光城”的称号。 ( )

3、赤道是地球上最热的地方。 ( )
4、火热的夏天,蚊虫会叮咬人,但雄蚊是不吸血的。 ( )
5、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撒哈拉大沙漠。 ( )
6、陕西临潼秦始皇兵马俑,被国际友人称“世界第八大奇迹”。 ( )
7、夏天,狗伸出舌头是为了散热。 ( )
8、菠菜可以和豆腐一起生煮。 ( )
三、选择(6分)
1、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将在( )举行。
A、美国 B、德国 C、中国 D、意大利
2、阿拉伯国家多信奉( )教。
A、伊斯兰教 B、佛教 C、基督教 D、天主教
3、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这块“新大陆”实际是指( )
A、中国 B、印度 C、埃及 D、美洲
4、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是好的时间是( )
A、5月 B、6月 C、7月 D、8月
5、画一张彩色中国地图,必须用( )种颜色又只须用( )种颜色,才能区别清楚相邻地区。
A、3 B、4 C、5 D、7
6、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 )
A、3小时56分 B、24小时 C、一年 D、一周
四、请写出与下列诗句有关的风景地。(6分)
1、江作清罗带,山如碧玉簪。 ( )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
4、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
6、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
五、读文段回答问题(25分)
(一)
A、B、C、D、E、F六位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每人和左右两人的距离相同,大家都正对圆心。A的左手被D拉着,B的右手被C拉着,C拉着F的左手,D站在B的对面。
问题:1、F拉着( )的左手。 2、( )和C距离最近。
(二)
相传蜀汉大将关羽写过《戒子书》,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根据你的理解,这三个分句各表达了什么意思。(6分)
1、读书好:( )
2、好读书:( )
3、读好书: ( )
(三)
联想公司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联想电脑”,为了塑造更好的企业形象,打了一则广告:“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请认真品味这则广告,回答下面的问题。
1、广告语中的“联想”一词,有哪两方面的含义?(4分)
(1)
(2)
2、请你谈:这则广告妙在哪里(4分)。
第2个回答  2010-05-17
《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必须烂熟于心
《唐宋八大家文集》也要多多阅读
量力而行,多读读古诗文作品
阅读一些关于古诗文教学都书籍和古典文学鉴赏之类都书
做到前面几点了,可以按自己都爱好阅读其他方面都书籍,与古典文学集合,做到融会贯通
我不喜欢那种网上复制的长篇大论,看着都累!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