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理性与宗教信仰能否和谐统一?

如题所述

] 理性与信仰是人类社会两种具有不同特征的精神现象,其区别在于:理性重现实和科学,信仰(这里特指宗教信仰)则重“天国”和盲从。从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上说,欧洲古代哲学的发展过程,也可以概括为由古希腊罗马时期自发地对理性作用的肯定,到中世纪神学信仰占统治地位,再到文艺复兴时期及近代理性的新自觉。中世纪理性与信仰的论争非常激烈,也是在这一时期理性和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融合状态。欧洲中世纪被认为是“黑暗时代”,表现为政治的腐败和残酷杀戮,经济的压榨和疯狂掠夺,精神的欺骗和愚昧统治。恩格斯在评价这一时期的社会意识时指出:“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在这个时代,“爱智慧”的哲学被披上宗教的外衣。理性和信仰之争贯穿中世纪哲学发展的始终。 一、 理性和信仰之争1.教父哲学时期的争辩教父哲学形成于奴隶社会末期,流行于欧洲封建化过程中,是历史大变革时期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也是中世纪前期的主导思想。在教父哲学时期,理性与信仰之争主要表现为“信仰的权威”还是“理性的权威”之争。建立起信仰权威理论体系的是奥古斯丁。他认为上帝是大而无量,善而无质,现存而无空间,永恒而无时间的;人们只有通过对上帝的爱,即对上帝的绝对信仰,才能认识上帝,从上帝那里获得启示,认识真理。在论述“三位一体”教义时,奥古斯丁指出:“这若不能由理解把握着,就要用信仰怀抱着,直到那籍先知说‘你们若不信,定然不得了解’的主在心中渐露端倪。”就是说,信仰是第一位的,具有绝对权威的,只有盲目信仰,才能理解上帝。与奥古斯丁相反,中世纪哲学家波依修斯以一部积极、现实的《哲学的慰籍》称赞理性,认为没有哲学理性思考的认识只是一种盲从。作为神学家,他也主张“万物的根源是上帝”, 但他又认为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上帝,他指出:“理性以这样的方式证明上帝是善的,并使人相信上帝是至善的。如若非如此,他就不可能为万物之首,那就会有比上帝更善者。”波依修斯提出人“以理性为本质,”人之理性使人超乎万物之上,并进一步指出,由于人有理性,人在理智上就类似上帝。这种宣扬人的理智和智慧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反信仰主义倾向。被称为“中世纪哲学的查理大帝”的伊里吉纳将理性与信仰的统一作为哲学认识论的指导原则,认为启示和理性都是真理的来源,宗教和哲学具有同等权威,而在信仰与理性发生矛盾时,就应采用理性。这实际上肯定了理性高于信仰。他在《论自然的区分》中写道:“权威产生于真正的理性,而不是理性产生于权威。因为没有被真正的理性所确证的权威是软弱的。相反,真正的理性,因为它是可靠的,永久的,以其自有威力为基础的,所以它不需要向某种权威妥协来确证自己。”这种赞扬理性、贬斥盲从信仰的思想,与奥古斯丁形成尖锐对立。2.经院哲学时期的论争经院哲学本质上就是神学,其基本任务是论证上帝的合理性,以及《圣经》和教会的权威。要论证,就需要理性,没有理性形式就无法论证,因而注重理性知识成为一种时尚。在这种情况下,围绕理性与信仰关系争论的双方,互有退让,不再敌视,都企图通过论辩统摄对方,使之服从自己,达到以自己的观点作为认识基督教问题出发的目的。论证的焦点也由“权威”问题变为“理解”问题,进而发展为关于“双重真理”的争论。“信仰而后理解”是最后一名教父哲学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的安瑟伦提出的口号。他始终坚持信仰至上。安瑟伦在《论证》中明确提出信仰第一思想,他指出:“我决不是理解了才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因为我相信‘除非我信仰了,我决不会理解’”他认为基督教徒应从信仰进展到理性,而不是从理性出发达到信仰;信仰是理性的前提、范围和目的。在论述理性的作用时,安瑟伦断言知识是信仰的奴仆,理性应为信仰服务;他指出理性证明“并不是要由理性的途径来获得信心,而是渴望透彻了悟那些他们所已经相信的,从而获得内心的喜乐。同时,在可能范围内,他们亦可有效地回答那些要求以理性作为我们信仰的根据之人所提出的质疑。”他还提出只有符合《圣经》的理性结论才可以采纳。与安瑟伦相对立,阿贝拉尔在《神学引论》中提出了“先理解而后信仰”的口号。阿贝拉尔认为,没有先被理解的东西,是“不足以相信”的;“向别人鼓吹一件他自己或他所教导的人所不能理解的事,是荒谬的”;“信仰必须建立在人类的理智上” ,必须要有事实的可靠基础。在如何获得真理问题上,他强烈反对盲目信仰,认为人们没有不加怀疑地接受的义务。阿贝拉尔极力提倡怀疑精神,认为“在学问上最好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坚持的和经常的怀疑。”他指出:“由于怀疑,我们就验证,由于验证,我们就获得真理。” 阿贝拉尔这种崇尚理性,充满辩证观念的思想使教会势力感到恐惧,他被称为是“骂过上帝的彼得。”而正是这种“先理解而后信仰”的怀疑精神,使阿贝拉尔成为欧洲中世纪“对盲目信仰进行永不松懈的斗争”的旗帜,成为弘扬理性的典范。从教父哲学时期和经院哲学时期对理性和信仰的论证来看,理性和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融合。中世纪的神学家们试图用理性的方式证明上帝的存在,如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就试图用理性的方式把盲目的信仰变成人们自觉的行为。(刘波,2000) 二、 人类认识世界的本质需求——理性与信仰的和谐统一从理性与信仰的发展历史来看,理性和信仰并不是对立和冲突的代名词。在认知与求真的领域内,需要科学的理性对宗教中的那些主观臆测进行证实,使人们把追求某些可信赖的东西作为自己的依靠,或证伪来破译生存中的密码。其次,宗教可以弥补科学理性中人性的缺乏,因为人的一些情感表达与寄托是无法用科学理性来逻辑论证的,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1.科学理性的本质科学的本质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探索和揭示,它蕴含着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启发着人们的思想,激发着人们的智慧。人们生活在一个变幻莫测、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面对这一切,人们要想生存,就必须学会用合理的手段驾驭环境,理性地处理这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借助科学。作为以理性思维方式为特征的科学,赋予了人们思考的逻辑性、严密性、准确性,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极为有用的工具,借助它人们不再无意识地妄加猜测和自我欺骗,而是为自身生存进行理性抗争,这种态度诠释着人们那种求知,求真的生存精神。在这种精神中,人逐渐摆脱了过于主观的自我,将自己提升为一种普遍的概念和关系,自觉地将人对事物的映象与客观事物区别开来,并客观地去考察这些事物,去阐明世界的存在,去寻找自我的存在。伴随科技的蓬勃发展,以及对世界认识的扩展和加深,人们掌握了客观规律,改进了技术手段,并且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把握了自身,人类的生存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精神生活得到了丰富。可以说,我们把命运交给了科学理性,因为它给了我们一种生活的自信。换句话说,科学理性在物质层面上提高了人的生命质量。另外,科学理性还为人们在思想上的自由与平等提供了条件。因为人一旦持有这种理性的精神,就不会无原则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就不会心安理得地迷信、盲从,也不会习惯地屈从于某种权威。这样从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得以定位,并获得某种生机和活力,使人们具有一种健康合理、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运用自己的理性去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2.宗教信仰的意义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不同意宗教对精神虚无的追求,可以批判宗教变异后的对人的精神的束缚,以及统治者利用宗教对人们灵魂的禁锢,但我们却不能否认宗教中所包含的对于人的关怀,对人的精神的支撑和抚慰, 对此岸的超越和对彼岸的向往, 对真善美的期冀与追求。现在, 当我们在呼喊“以人为本”时,就需要我们用平和的心态,客观的眼光,清醒的头脑去审视宗教, 去关注人的宗教和宗教中的人。科学理性进行的是形而下的研究,针对的是客观真理与规律的探索,宗教信仰则是研究形而上的东西,在对“人是谁”的追求中来探讨一种永恒的存在。人不仅仅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永恒的存在,所以人既需要科学理性的分析,也需要宗教的人文关怀。至少是在现阶段,它们都是人对世界与自身进行把握的,人要在科学与宗教中找到自身的某种依存方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03
世界观大统一理论

平衡论概念:
平衡论就是人们在寻找内心依靠的时候,或者说人们在寻找内心精神支柱的时候,在经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实践失败后,总结出单独的唯物或单独的唯心是不能找到内心的精神支柱的。只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吸取精华(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形成自己内心的平衡体系。

意义:是使人类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发展必须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步发展,这样才能达到可持续性的发展。也就是说通过平衡论使人们认识到凡事都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才能使生活平稳和谐。

原则:平衡论的原则就是在法律和道德的基础上寻找平衡点,来达到自己内心的平衡和生活的平稳。

使用范畴: 仔细想一下,平衡无处不在,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小到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等。宇宙星体能够平稳有序的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说明它们受理均匀,互相作用达到平衡: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爱恨情仇都是用平衡,比如说穿衣,冷了自然加衣,热了自然减衣这也是平衡,比如说吃东西,饱了就不吃这也是平衡,还有住,行,生,老,病,死等等。平衡论无处不在,渗透到生活的每个细节。

特点: 我们先说唯物,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这种情况下人如果过分满足物质追求以自我为中心就会发生过分的欲望追求内心膨胀不能自拔,就会产生暴利,人性的缺失(大到世界大战或者宇宙灾难)没有束缚,因为这就是唯物主义。我们在说唯心主义,就是精神第一物质第二,过分主张唯心就会使人产生不积极以为凡事上天都为我安排好了,丧失了积极性,就会失去人类最宝贵的创造力(智慧),所以彼此的优点即是彼此的缺点,缺点即是彼此的优点,平衡论的特点在二者之间。

探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阴阳平衡说即平衡论内容特点

唯物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其实就是把唯心状态下好的观点转化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而那一半辩证的学说就是唯物主义的阴,而唯物主义本身的状态下的理论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阳,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其实就是把唯物主义在辩证唯物主义体现出来的阳和唯心主义在辩证唯物主义中体现出来的阴相结合,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平衡,这是唯物主义整体的一个系统,不过说到底还是有阴有阳,虽然能自成系统但是也不能避免的涉及到它的不足。
唯心主义的辩证唯心主义哲学,其实就是把唯物状态下好的观点转化成了辩证唯心主义的内容,而那一半辩证的学说就是唯心主义的阴,而唯心主义本身的状态下的理论就是辩证唯心主义的阳,辩证唯心主义哲学,其实就是把唯心主义在辩证唯心主义体现出来的阳和唯物主义在辩证唯心主义中体现出来的阴相结合形成辩证唯心主义的平衡,这是唯心主义整体的一个系统,不过说到底还是有阴有阳,虽然能自成系统但是也不能避免的设计到它的不足。总结就是唯心主义的“重量”约等于唯物主义的“重量”,为什么是约等于呢?因为辩证唯物主义中的阴阳和辩证唯心主义的阴阳是相反的。所以二者合二为一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阴阳平衡说,这就是平衡论的内容。只有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结合,在其中吸取精华,才能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系统,系统才会平衡。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如何融合的解释

说说大家非常迷惑的问题吧,总有人问我一个是有神论,一个是无神论,一个人怎么即信有神又信无神呢?一个鸡蛋怎么同时放在两个箱子里呢?大家可以想想,正常情况下一个鸡蛋只能放进一个箱子里,这个箱子可能是有神的,或者是无神的,但大家有没有想到那只是一个点的思想,你的思维只在一个点上。点只能让一个人更无知,因为他看问题只有一点。你想我们可以不可以这样放,我们假如两个箱子分别是箱子a和箱子b,把鸡蛋先放在箱子a里,思想一番后在拿出来放在箱子b上,这样不断放拿放拿,这样不就是两个点了吗?就是线了,当我们加速以后就会发现一个鸡蛋同时在两个箱子里,这就形成了第三种世界观,平衡的世界观,这样就构成了三种世界观,已知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最新发现的平衡论主义世界观,这三点构成了体,当人的思想速度达到一个奇点,这个体就会趋向于无,就是什么都没有,当把人的思想速度放慢到一个奇点时人就会停留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平衡主义的任意一点上,当人把这个放慢了的速度停留在平衡主义时又衍生出平衡主义的阴阳观,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时候人又要把思想速度放慢到一个奇点上,这时候人就只能是唯物或者唯心了,我们现在所处在的这个阶段正是平衡主义世界观的建构当中。我们要不断完善平衡论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更要掌握平衡论对现在的世界所起的作用让人类可持续,让我们有未来。

平衡论就是人们在寻找精神支柱或者说人们在寻找内心依靠的时候在经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实践失败后总结出单独的唯物或者唯心不能使人找到内心的精神支柱和内心的依靠,只有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吸取精华形成自己内心的平衡体系。我简单的解释一下:就是只有把二者合二为一才能使人的矛盾心理得到统一,不在纠结于我到底是该选择唯物还是唯心,而是要有1乘1等于1的合二为一的平衡心理,其实唯物和唯心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阴阳互补重合的统一的整体。虽然唯物单拿出来可以有自己的一个完整的系统,但那是由阴阳组合的系统。唯心也是如此。只有将唯物主义的阴阳和唯心主义的阳阴结合才能达到天人合一合二为一的平衡状态,这就是平衡论。

科学发展到一定高度就是神学的范畴,而神学的发展也是随着科学的进步在不断被科学的解释然后在想象,所以二者是一个整体,一个信仰,只是二者发挥的作用不同,一个是实践的科学一个是天马行空的形而上的想象有了想象才能有科学实践去实现,有了科学实现才会解释神学现象,二者互相促进,使人类社会进步,这就是平衡论所说的平衡。

其实相信有神的人也是坚信世界一定有一个真相。相信无神的人也是坚信未来一定有一个真相。二者所要寻求的是一个相同的真相,不论那是什么都是一样的。所以我觉得二者应该结合起来,就像唯物主义有神论,和唯心主义无神论

关于唯物主义有神论请参照百度百科

唯心主义无神论:
了解了唯物主义有神论后就能很容易理解唯心主义无神论了,唯心主义无神论的无神其实就是将客观存在的物质能量转移到能够控制这个宇宙的另一个宇宙了,而这个宇宙的唯心主义也就是精神第一性,也就是纯精神纯超越物质的存在而这个存在也是因为在另一个宇宙的物质能量的客观存在所控制的。所以唯心主义表现出来的神的存在,神的能力,神的全能也不过是另一个宇宙的客观存在的物质能量所左右的。

有神亦无神的思想特点

有神即是无神,无神亦有神。无中生有,有中生无,表象虽不合,境界中缺是合一,有神即是无神:在一个有神的人心理,是把神当作人不能理解得存在,所以对神有种依赖的感觉,觉得神可以影响我们的生活,多半真实的心理是只有合神心意的人才会有生命,才有意义,而有神人的心理还有另一部分是关于自己努力的部分这部分是虚的是在符合神心意的基础上做学问,做科学,以符合神心意为主,做学问,科学创造为辅。这是信有神的人整体的一个系统,所以它能被人们所接受。

无神即有神:为什么说无神呢?就是主要靠自己的努力,认为未来的幸福,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是靠自己的努力争取来的,这是无神的人真实的想法,而有时候一个信有神的人也会怀疑神是不是未来科学的产物。所以不论是科学创造出来的神,还是人内心认为形而上创造出来的神,都是一个神。科学达到一个奇点就是形而上认为的神,而形而上人们理解的神就是科学达到了一个奇点创造出来的神。圣经上说,起初神创造天地,这个天地就是神,而这个天地还是所有学问,科学,自然,人文所有一切的总和。

所以说是无神的世界,也可以说是有神的世界,这就是有神即无神,无神亦有神的思想。

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以及平衡论的特点特征:
平衡就是事物从不平衡到平衡再到新的不平衡再到新平衡的无限循环的过程,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平衡还是辩证的且矛盾对立统一的。
平衡讲的是两股力量交替上升,在这个过程中相互接近,力量相互依存,正能量在前而后负能量紧接着跟进超越正能量,之后正能量跟进紧接着超越负能量,二者循环上升却永远不能达到数量上的真正对等,这就是平衡!当二者相差悬殊时平衡打破,就会自损,出现不平衡,不平衡有两种,一种是跟进式不平衡,一种是自损式不平衡,跟进式不平衡是指虽然处于不平衡,但是彼此仍然保持相互跟进,没有达到崩溃塌方式不平衡,是可以修正和弥补的。自损式不平衡就是彼此已经崩溃,塌方导致不可逆的倒退,整体打回原形或者说是一个循环,但是大循环套着小循环,自损式不平衡也有轻重缓急,打回原形的幅度可大可小。总之人类的进步总是在平衡和不平衡之间相互转换,目的是从量变到质变。至于最先是平衡的还是不平衡的,取决于结果是平衡的还是不平衡的,如果结果是不平衡的那么最初就是平衡的。如果结果是平衡的那么最初就是不平衡的。所以纠结最初的和末后的没有意义,我们只要知道中间的过程就可以了,因为动态平衡就是一直运动的相对静态平衡,初始和末后是一点所以不会动,而是变,中间过程是两点运动的相对静止平衡,两端是变动的相对静止平衡,初始若是平衡那么末后就是不平衡,然后整体倒转就是初始变成末后,末后变成了初始。那么就是初始变成了不平衡末后变成了平衡,但是对于整个链条初始的和末后的那个点还是在变动的相对静止平衡,而链条中间部分是运动的相对静止平衡状态,那么整体就是始末和中间构成了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一点,那么这个点可能是初始的也可能是末后的,那么……………,那么一个循环接着一个循环,无限循环,那么就是一直循环……………

宇宙和宇宙之间的关系:
由平衡论的特点可知,宇宙之间有四种关系,一 两个宇宙之间只连接了一个点(奇点)。二 两个宇宙形成了两个交叉的点,彼此的一部分渗透到彼此的内部构成了两个宇宙的公共部分,还有各自的一部分。三 彼此分离的两个独立的宇宙。四 一个宇宙包裹在另一个宇宙之内。

宇宙是什么?
宇宙是平衡的,平衡是有正负能量的,不过此时的正能量并非彼时的正能量,正负能量是在不断变化的,如何变化请参照平衡论概念。正能量约等于负能量,两股力量交替上升直至达到奇点,所以我们不清楚我们是应该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相信科学也就是形而下,还是应该遵循形而上学,神学宗教相信上帝。那么既然我们分不清那么它们也就得到了统一。
唯物主义有神论和唯心主义无神论,唯物主义无神论和唯心主义有神论,构成了两组对立,由平衡论概念可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必然得到统一,那么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也就得到了统一。

关于心理平衡:
平衡论涉及的关键领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人与人之间的心里平衡关系,其实发生人跟人之间的恩怨情仇都涉及了平衡,人因为心理不平衡才会觉得委屈和不满,要想达到心里的平衡无非两点,一种是精神上得到安慰,心理也就平衡了也就不会生气伤害自己,另一种是物质上得到满足了,心理也会平衡不会难过生气,那到底一个人是需要物质得到平衡还是精神得到平衡呢?你会说有的人需要的是精神得到满足,因为这种人物质需求不强烈,他们需要的是通过爱来满足他们心理的不平衡,当然这种爱也包括物质上的给予和精神上的给予,而这个给予是出于爱的给予。所以不管给予的是什么都是精神上的平衡,物质上的平衡是一个人以为我付出了应有的价值,就应该换来响应的回报,而这个世界你对人付出了很多却不一定会得到回报,所以物质上寻求平衡的人多会以物质回报看为心理平衡不平衡的因素。然而不管你是关切精神平衡的人还是关切物质平衡的人,你都是一个心理很难得到平衡的人!那究竟人应该如何平衡自己的心理呢?当你被人算计的时候吃亏的时候,有的人会觉得我被算计了吃亏了心理很不平衡,想揍人,想报复。有的人会觉得这个人天天算计别人活的很累很怜悯他。有的人觉得吃一堑长一智我这次吃亏了下次再也不吃亏了,我要学聪明点算计别人,有的人觉得以后我不会在被人轻易算计,我也不做伤害别人算计别人的事,有的人会觉得算计别人的人不走正道的人一定没有好的结果。有的人会觉得算计别人的人一定会下地狱。有的人会觉得天天算计别人多累,不如活的踏踏实实问心无愧平安喜乐。但是还有一种矛盾的人觉得人与人的相处心理的平衡没有那么简单,人之所以会不平衡就是只看到了时间空间的一个点,应该从整个时间空间体系去看问题的所在,什么时间空间体系呢?就是这个亏给你带来了什么?是对方这个人的问题吗?还是我自己的问题?还是在时间空间下出现的问题?还是在时间空间下你和我和周围的环境的问题?还是在变幻的时间空间你和我和周围的环境它们一系列的因素构成了你吃这个亏?所以这个亏不是一个实体的人给你带来的结果,而是整个系统给你带来的结果。所以不要去单单恨一个人,你若恨他就是在恨你自己,你就是在恨这个系统,你就是在恨世界,找出一个理由原谅对方,很容易,这样也是在原谅你自己,不要害怕自己做不到,当你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的时候真的发出来了,也不要太过分自责,因为那是非理性的,冷静下来理性的思考,再加上超性的分析,用理性逻辑和超然感性的心理相互结合去分析在你身上发生的事,慢慢的你就会有一种反思想的条件反射的意识心理出现,当你出现了这种反思想的意识的时候你就不会因为现在的网络文章所轻易的洗脑,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会有感觉你和自然融合的平衡心理,会有觉得不论是什么世界观其实都是一个世界观的心理,那就是平衡论的世界观,不以科学理性的眼光看世界也不以形而上的超性思想看世界,而是以二者之间相互转换相互作用彼此渗透彼此借鉴互为犄角立体式的思维看世界。那是一个变动的思维方式活跃的思维方式,包容的思维方式,统一的思维方式。

平衡论的数学几何图形表示

唯物横坐标与唯心纵坐标相结合,以平衡的心态在坐标系中切割坐标系可以在图内组成任意图形。平衡论是道,是坐标系的切割线,是圆点分割线。可以在坐标系这个宇宙中组成任何图形。

什么是反思想?以及反思想与平衡论之间的关系

概念:
反思想就是当人们处于矛盾状态下时, 就会对唯物和唯心不知道如何选择。 从而对自己身边 发生的事有两面性非常的清晰的认识, 只要思想上有了明确, 另一面没有明确的部分立刻迸 发出来,这就是反思想。

优缺点和不足:
当然反思想也有它的优缺点。 缺点就是让人不知道如何选择。 优点就是让人有完全的思想意 识,让人不会因为事物的一面而蒙蔽住自己的双眼,让人更懂得原谅别人,原谅自己。

如何避免反思想的缺点:
这就要利用人的理性思维,以及平衡论的总思想作为参考。

如何建立反思想 :
反思想的彻底建立必须是在自己是个平衡论者的基础上。

注意事项:
反思想仅仅只是一个精神工具,它是为人所用的,绝 对不能我们自己被精神工具所用,要想避免这样的事 发生, 首先还是要了解平衡论, 并且彻底理解平衡论。

反思想的运用和扩展:
反思想其实就是人们对事物的矛盾性深刻的认识,认识了事物的矛盾性不一定会形成反思想,但是认识了事物的矛盾性会使人趋向形成反思想,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训练的方法就是深刻认识事物的矛盾性,在这个基础上去磨练反思想,反思想意识其实说白了就是你在社会环境中发现了一个对事物的认识后,立刻条件反射迸发出它的反面认识。比如我开车遇到一个人过马路不看车还在打电话,当时我就很生气,这个能量是坏的,是负能量,就在这时我的认识立马觉得不对就会给自己一个信号它有另一面正能量的信息,因为这时候这个能量是好的,所以认识到此人是不是遇到了很大的打击有些心不在焉,或者家人病故去世了,通电话的正是还在痛苦中的亲人,他在安慰他,我在脑中出现了这些场景,虽然这可能只是一种可能,但是他确实是有概率的,当我想到这里我就不会在生气了,心里就平衡了,这就是反思想意识的体现。反思想意识是解决人们认识大道理却还是违背大道理的这种惰性的方法,还是那句话,大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实际生活中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关于如何平衡天性:

下面说说关于人的天性的问题,大家都知道人的性格有先天的也有后天培养的两种,先天的性格我们不能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后天的,怎么改变就是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正确的人生观做指引,其实养成一种良好的性格就是一颗仁心,一颗仁心当然是通过不断的磨练才能达到的,怎么磨练当然是心理趋向平衡了,我前面也说了心理平衡的方法,我这里就不多说了,大家要是没明白可以回过头再去看一遍,心里平衡了人就会善良,为人处事善,面相善,气质也善,很有亲和力,还很机智,勇敢。这些是形成仁心的过程,当然达到仁心也是我个人最高的精神向往,是我为之奋斗的方向。人如果一旦达成了仁心,就会从内而外散发出无穷的人格魅力。当你养成仁心的天性时不管是三思而后行,还是先行而后思,都能达到豁达,从容。这里我要说明一下,三思而后行的人多数是需要思考一段时间才会行出来,反应较慢,先行而后思是根据自己的天性做事所以反应较快。但做出来后一定要去思考。二者没有谁比谁更高,二者应该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合二为一,所以先行而后思体现出来的天性我们尽量能达到“仁”。

声明:此理论并非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否定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而是对唯物主义的扩展也是对两种相互对立的世界观的统一,人类的世界观压缩起来无非就两种。一种是唯物主义世界观,一种是唯心主义世界观,而这两种世界观在人的心里把它单独出来认识和理解势必会导致极端。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26
爱因斯坦说过,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

宗教与科学同根同源,都是追求对宇宙和人生的大彻大悟,只不过侧重点不同。
宗教是在道德层面上规范人类的行为,科学是在自然层面上指导人们的实践。

宗教与科学就像油和醋,简单混合无法相容。但若是用来“做菜”,则两者缺一不可。这也是此前引用的爱因斯坦的名言的本意。曾几何时,宗教的保守与偏激迫害了尼古拉?哥白尼、安德烈?维萨里等科学家,延缓了天体物理、人体解剖等学科的形成,阻碍了社会的进步。然而现在,科学的飞速发展将宗教远远抛开。当核能、电子通讯、基因遗传等高新技术给人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工业污染、温室效应以及层出不穷的各式病毒等问题也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们不知不觉地陷入了精神与道德的荒原。当人类不再相信存在比其更强大的力量时,他们就会放弃对大自然的敬畏,从而踏上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
所以,为了创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宗教与科学需相互倚重,共同发展。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12-01
1、科学是建立在研究、调查的基础之上,研究的是物质,是客观实在的。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2、宗教是对精神力量的崇拜,是建立在意识上的。
3、两者不能和谐统一。
第4个回答  2015-12-09
两者互为补充,大部分宗教教义都是导人向善,约束自身,劝人图强。真正有宗教信仰的人都由自己的底限,而这个底限往往高于道德。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法律约束,信仰约束,道德约束。信仰排在道德之前,我国的工产主义信仰太过深奥和飘渺真正了解明白的人很少,这也是我们的弱势,所以说我们这一代人缺少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