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姓的由来

姓“方”的方

方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六。�

寻根溯源 方姓来源有四:1、据《风俗通义》及《世本》所载,相传上古黄帝神农氏之裔孙雷,封于方山,后人以封邑为氏。2、出自姬姓,以字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西周后期宣王时,有大夫姬方叔,在征伐淮夷、猃狁,特别是平息南方荆蛮的叛乱中居功至伟,周宣王封方叔于洛(今河南洛阳),子孙以其字为氏。3、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据《元和姓纂》所载,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姬姓后裔),生有六子,皆进士。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中第四子分姓方,其子孙也姓方。4、出自其他民族。如今满、蒙、傣、回、土家、朝鲜、台湾土著、壮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方雷。炎帝神农氏第九代孙。黄帝伐蚩尤时,双方激战于涿鹿,雷奋勇杀敌,将生死置之度外,佐黄帝剿除蚩尤立下大功。战争胜利后,黄帝论功行赏,雷被封于方山(今陕西陇县)。夏代时,其部落迁至今河南叶县南、方城县东北一带,其后子孙有以封邑为氏者,称方姓,他们尊方雷为方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方姓以河南为发祥地,后来南方各地出现的方姓有些成为望族,均是河南方姓向南播迁的结果。西汉末年,固始籍汝南尹方 ,为避王莽之乱,迁移到安徽歙县东乡安家,其三孙之长子方赞的子孙繁衍播迁于严、衢、婺、越,赞之二弟方观的子孙繁衍播迁于九江、滁阳、莆田,其三弟方弘的子孙则分衍于徽、宣、池、秀、湖、常。隋唐以前,青州(今山东淄博)、河东(今山西永济)一带及北方的一些地区,也都有方姓居民。唐初,有河南方姓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并落籍漳州。唐德宗大中年间,都督长史方王叔自安徽歙县回迁河南固始方龙山居住,方王叔有孙名廷滔,其后裔有迁饶、信、江、苏诸郡;另一孙方廷范因仕宦及避乱之原因,徙居莆田剌桐巷,并改其名曰方巷,其六子皆进士及第,后其子孙中有的与阿拉伯人通婚,并信奉伊斯兰教,后从中分出一支于宋元之际为避乱迁至海南岛琼州定居。此际有一支方姓从河南固始避乱南迁,先达福建福州,再迁漳州之龙溪。明初,方姓因方孝孺遭受一次空前劫难,燕王诛杀方孝孺,同时灭其十族(九族加上学生),受株连而死者达八百七十余人,被充军者数以万计,有逃至河南钧州(今禹州)者,后发展成大族。同时,方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至河南、河北、山东、安徽、陕西等地。清初,有漳州龙溪一支迁入台湾,不久闽粤中的方姓人也有入台者,后有飘洋过海落籍异邦者。可见,方姓不仅在中原发展繁衍,而且多次南迁,相当广泛地分布于江南各省,有些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如今,方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安徽、河南二省多此姓,二省方姓约占全国汉族方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五。浙江、辽宁、江苏、福建、云南亦多此姓,上述七省方姓约占全国汉族方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三。

郡望堂号 方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有:1、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2、新安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后移治安徽歙县。

堂号:“河南”、“六桂”、“正学”、“敦本”、“观礼”、“伦叙”、“乘裕”、“敦必”、“思诚”、“绍远”、“重庆”、“崇考”、“义德”等。

宗族特征 1、方姓得姓早,但历史上的名人却不多见,尤其在唐宋以前。2、方姓多刚烈之士,爱憎分明,舍身取义,宁折不弯。3、方姓多文人学士,书香门第,满腹经纶,诗书传家蔚然成风。4、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一九一五年方建忠纂修《方氏家谱》,江苏通州(今南通)方家村其字行为:“应克先人志,荣光兆泰和。”另一九二九年方家福续修《方氏家谱》,安徽天长方姓一支字行为:“高伦序定,绍法敦行。”

名人精粹 方干:新定(今浙江建德)人,唐代诗人,因缺唇,故在科举中不被录取,于是隐居会稽镜湖,终生不仕。其诗闻名江南,多以流连风物和格调低沉为主题,死后追赐及第,有《玄英先生集》传世。方腊: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一说歙州(今安徽歙县)人,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一一二零年率众起义,自号“圣公”,建元“永乐”。起义军攻陷数十县,东南震动。次年夏,被俘后在开封就义。方从义:贵溪(今属江西)人,元代画家,以擅写云山著称,笔墨苍润。方回:安徽歙县人,元朝文学家,标榜江西诗派,并倡一祖(以杜甫为一祖)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之说。曾编《瀛奎律髓》,评选唐宋以来的律诗,今存《桐江集》。方孝孺:浙江宁海人,明初文学家,深受朝廷器重,因不肯为燕王起草登极诏书,被杀,并夷其十族。有《逊志斋集》传世。方克勤:浙江宁海人,明时曾任济宁(今属山东)知府三年,治民施以仁政,户口倍增,有《汗漫集》。方以智:安徽桐城人,明末清初学者,明末曾官至翰林院检讨,为明季四公子之一。入清后,出家为僧,著有《通雅》、《物理小识》、《东西均》等。方维仪:安徽桐城人,方以智之姑妈,青年寡居,与其嫂共同教育方以智,有《清风阁集》,又编历代作品为《宫闺诗史》。方苞: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散文家,累官至礼部侍郎,桐城派创始人。方薰:浙江石门人,清代书画家,与画家奚冈齐名,世称“方奚”。有《山静居论画》传世。方玉润:宝宁(今云南广南)人,清代文学家,曾官至陇州州判。方声洞:福建福州人,近代民主革命者。早年赴日留学,并加入同盟会,其兄方声涛和姨、两嫂及妻皆为同盟会会员,后参加广州起义并殉难,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方志敏:江西弋阳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六大当选中央委员,一九三四年率红十军作为抗日先遣队北上,后因叛徒出卖被俘,一九三五年八月六日在南昌英勇就义。时年五十六岁。遗著有《可爱的
参考资料:http://www.chinasurname.com/0030062.htm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749627.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1-16
方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六。�

寻根溯源 方姓来源有四:1、据《风俗通义》及《世本》所载,相传上古黄帝神农氏之裔孙雷,封于方山,后人以封邑为氏。2、出自姬姓,以字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西周后期宣王时,有大夫姬方叔,在征伐淮夷、猃狁,特别是平息南方荆蛮的叛乱中居功至伟,周宣王封方叔于洛(今河南洛阳),子孙以其字为氏。3、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据《元和姓纂》所载,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姬姓后裔),生有六子,皆进士。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中第四子分姓方,其子孙也姓方。4、出自其他民族。如今满、蒙、傣、回、土家、朝鲜、台湾土著、壮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方雷。炎帝神农氏第九代孙。黄帝伐蚩尤时,双方激战于涿鹿,雷奋勇杀敌,将生死置之度外,佐黄帝剿除蚩尤立下大功。战争胜利后,黄帝论功行赏,雷被封于方山(今陕西陇县)。夏代时,其部落迁至今河南叶县南、方城县东北一带,其后子孙有以封邑为氏者,称方姓,他们尊方雷为方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方姓以河南为发祥地,后来南方各地出现的方姓有些成为望族,均是河南方姓向南播迁的结果。西汉末年,固始籍汝南尹方 ,为避王莽之乱,迁移到安徽歙县东乡安家,其三孙之长子方赞的子孙繁衍播迁于严、衢、婺、越,赞之二弟方观的子孙繁衍播迁于九江、滁阳、莆田,其三弟方弘的子孙则分衍于徽、宣、池、秀、湖、常。隋唐以前,青州(今山东淄博)、河东(今山西永济)一带及北方的一些地区,也都有方姓居民。唐初,有河南方姓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并落籍漳州。唐德宗大中年间,都督长史方王叔自安徽歙县回迁河南固始方龙山居住,方王叔有孙名廷滔,其后裔有迁饶、信、江、苏诸郡;另一孙方廷范因仕宦及避乱之原因,徙居莆田剌桐巷,并改其名曰方巷,其六子皆进士及第,后其子孙中有的与阿拉伯人通婚,并信奉伊斯兰教,后从中分出一支于宋元之际为避乱迁至海南岛琼州定居。此际有一支方姓从河南固始避乱南迁,先达福建福州,再迁漳州之龙溪。明初,方姓因方孝孺遭受一次空前劫难,燕王诛杀方孝孺,同时灭其十族(九族加上学生),受株连而死者达八百七十余人,被充军者数以万计,有逃至河南钧州(今禹州)者,后发展成大族。同时,方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至河南、河北、山东、安徽、陕西等地。清初,有漳州龙溪一支迁入台湾,不久闽粤中的方姓人也有入台者,后有飘洋过海落籍异邦者。可见,方姓不仅在中原发展繁衍,而且多次南迁,相当广泛地分布于江南各省,有些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如今,方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安徽、河南二省多此姓,二省方姓约占全国汉族方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五。浙江、辽宁、江苏、福建、云南亦多此姓,上述七省方姓约占全国汉族方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三。

郡望堂号 方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有:1、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2、新安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后移治安徽歙县。

堂号:“河南”、“六桂”、“正学”、“敦本”、“观礼”、“伦叙”、“乘裕”、“敦必”、“思诚”、“绍远”、“重庆”、“崇考”、“义德”等。

宗族特征 1、方姓得姓早,但历史上的名人却不多见,尤其在唐宋以前。2、方姓多刚烈之士,爱憎分明,舍身取义,宁折不弯。3、方姓多文人学士,书香门第,满腹经纶,诗书传家蔚然成风。4、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一九一五年方建忠纂修《方氏家谱》,江苏通州(今南通)方家村其字行为:“应克先人志,荣光兆泰和。”另一九二九年方家福续修《方氏家谱》,安徽天长方姓一支字行为:“高伦序定,绍法敦行。”

名人精粹 方干:新定(今浙江建德)人,唐代诗人,因缺唇,故在科举中不被录取,于是隐居会稽镜湖,终生不仕。其诗闻名江南,多以流连风物和格调低沉为主题,死后追赐及第,有《玄英先生集》传世。方腊: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一说歙州(今安徽歙县)人,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一一二零年率众起义,自号“圣公”,建元“永乐”。起义军攻陷数十县,东南震动。次年夏,被俘后在开封就义。方从义:贵溪(今属江西)人,元代画家,以擅写云山著称,笔墨苍润。方回:安徽歙县人,元朝文学家,标榜江西诗派,并倡一祖(以杜甫为一祖)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之说。曾编《瀛奎律髓》,评选唐宋以来的律诗,今存《桐江集》。方孝孺:浙江宁海人,明初文学家,深受朝廷器重,因不肯为燕王起草登极诏书,被杀,并夷其十族。有《逊志斋集》传世。方克勤:浙江宁海人,明时曾任济宁(今属山东)知府三年,治民施以仁政,户口倍增,有《汗漫集》。方以智:安徽桐城人,明末清初学者,明末曾官至翰林院检讨,为明季四公子之一。入清后,出家为僧,著有《通雅》、《物理小识》、《东西均》等。方维仪:安徽桐城人,方以智之姑妈,青年寡居,与其嫂共同教育方以智,有《清风阁集》,又编历代作品为《宫闺诗史》。方苞: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散文家,累官至礼部侍郎,桐城派创始人。方薰:浙江石门人,清代书画家,与画家奚冈齐名,世称“方奚”。有《山静居论画》传世。方玉润:宝宁(今云南广南)人,清代文学家,曾官至陇州州判。方声洞:福建福州人,近代民主革命者。早年赴日留学,并加入同盟会,其兄方声涛和姨、两嫂及妻皆为同盟会会员,后参加广州起义并殉难,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方志敏:江西弋阳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六大当选中央委员,一九三四年率红十军作为抗日先遣队北上,后因叛徒出卖被俘,一九三五年八月六日在南昌英勇就义。时年五十六岁。遗著有《可爱的
第2个回答  2006-11-16
方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六。�

寻根溯源 方姓来源有四:1、据《风俗通义》及《世本》所载,相传上古黄帝神农氏之裔孙雷,封于方山,后人以封邑为氏。2、出自姬姓,以字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西周后期宣王时,有大夫姬方叔,在征伐淮夷、猃狁,特别是平息南方荆蛮的叛乱中居功至伟,周宣王封方叔于洛(今河南洛阳),子孙以其字为氏。3、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据《元和姓纂》所载,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姬姓后裔),生有六子,皆进士。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中第四子分姓方,其子孙也姓方。4、出自其他民族。如今满、蒙、傣、回、土家、朝鲜、台湾土著、壮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方雷。炎帝神农氏第九代孙。黄帝伐蚩尤时,双方激战于涿鹿,雷奋勇杀敌,将生死置之度外,佐黄帝剿除蚩尤立下大功。战争胜利后,黄帝论功行赏,雷被封于方山(今陕西陇县)。夏代时,其部落迁至今河南叶县南、方城县东北一带,其后子孙有以封邑为氏者,称方姓,他们尊方雷为方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方姓以河南为发祥地,后来南方各地出现的方姓有些成为望族,均是河南方姓向南播迁的结果。西汉末年,固始籍汝南尹方 ,为避王莽之乱,迁移到安徽歙县东乡安家,其三孙之长子方赞的子孙繁衍播迁于严、衢、婺、越,赞之二弟方观的子孙繁衍播迁于九江、滁阳、莆田,其三弟方弘的子孙则分衍于徽、宣、池、秀、湖、常。隋唐以前,青州(今山东淄博)、河东(今山西永济)一带及北方的一些地区,也都有方姓居民。唐初,有河南方姓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并落籍漳州。唐德宗大中年间,都督长史方王叔自安徽歙县回迁河南固始方龙山居住,方王叔有孙名廷滔,其后裔有迁饶、信、江、苏诸郡;另一孙方廷范因仕宦及避乱之原因,徙居莆田剌桐巷,并改其名曰方巷,其六子皆进士及第,后其子孙中有的与阿拉伯人通婚,并信奉伊斯兰教,后从中分出一支于宋元之际为避乱迁至海南岛琼州定居。此际有一支方姓从河南固始避乱南迁,先达福建福州,再迁漳州之龙溪。明初,方姓因方孝孺遭受一次空前劫难,燕王诛杀方孝孺,同时灭其十族(九族加上学生),受株连而死者达八百七十余人,被充军者数以万计,有逃至河南钧州(今禹州)者,后发展成大族。同时,方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至河南、河北、山东、安徽、陕西等地。清初,有漳州龙溪一支迁入台湾,不久闽粤中的方姓人也有入台者,后有飘洋过海落籍异邦者。可见,方姓不仅在中原发展繁衍,而且多次南迁,相当广泛地分布于江南各省,有些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如今,方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安徽、河南二省多此姓,二省方姓约占全国汉族方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五。浙江、辽宁、江苏、福建、云南亦多此姓,上述七省方姓约占全国汉族方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三。

郡望堂号 方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有:1、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2、新安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后移治安徽歙县。

堂号:“河南”、“六桂”、“正学”、“敦本”、“观礼”、“伦叙”、“乘裕”、“敦必”、“思诚”、“绍远”、“重庆”、“崇考”、“义德”等。

宗族特征 1、方姓得姓早,但历史上的名人却不多见,尤其在唐宋以前。2、方姓多刚烈之士,爱憎分明,舍身取义,宁折不弯。3、方姓多文人学士,书香门第,满腹经纶,诗书传家蔚然成风。4、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一九一五年方建忠纂修《方氏家谱》,江苏通州(今南通)方家村其字行为:“应克先人志,荣光兆泰和。”另一九二九年方家福续修《方氏家谱》,安徽天长方姓一支字行为:“高伦序定,绍法敦行。”

名人精粹 方干:新定(今浙江建德)人,唐代诗人,因缺唇,故在科举中不被录取,于是隐居会稽镜湖,终生不仕。其诗闻名江南,多以流连风物和格调低沉为主题,死后追赐及第,有《玄英先生集》传世。方腊: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一说歙州(今安徽歙县)人,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一一二零年率众起义,自号“圣公”,建元“永乐”。起义军攻陷数十县,东南震动。次年夏,被俘后在开封就义。方从义:贵溪(今属江西)人,元代画家,以擅写云山著称,笔墨苍润。方回:安徽歙县人,元朝文学家,标榜江西诗派,并倡一祖(以杜甫为一祖)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之说。曾编《瀛奎律髓》,评选唐宋以来的律诗,今存《桐江集》。方孝孺:浙江宁海人,明初文学家,深受朝廷器重,因不肯为燕王起草登极诏书,被杀,并夷其十族。有《逊志斋集》传世。方克勤:浙江宁海人,明时曾任济宁(今属山东)知府三年,治民施以仁政,户口倍增,有《汗漫集》。方以智:安徽桐城人,明末清初学者,明末曾官至翰林院检讨,为明季四公子之一。入清后,出家为僧,著有《通雅》、《物理小识》、《东西均》等。方维仪:安徽桐城人,方以智之姑妈,青年寡居,与其嫂共同教育方以智,有《清风阁集》,又编历代作品为《宫闺诗史》。方苞: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散文家,累官至礼部侍郎,桐城派创始人。方薰:浙江石门人,清代书画家,与画家奚冈齐名,世称“方奚”。有《山静居论画》传世。方玉润:宝宁(今云南广南)人,清代文学家,曾官至陇州州判。方声洞:福建福州人,近代民主革命者。早年赴日留学,并加入同盟会,其兄方声涛和姨、两嫂及妻皆为同盟会会员,后参加广州起义并殉难,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方志敏:江西弋阳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六大当选中央委员,一九三四年率红十军作为抗日先遣队北上,后因叛徒出卖被俘,一九三五年八月六日在南昌英勇就义。时年五十六岁。遗著有《可爱的
参考资料:http://www.chinasurname.com/00300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