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东解体的经验,借鉴和教训?

如题所述

1. 苏联的建立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形成以及苏东巨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从而使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成为世界矛盾的集中点,特别是在俄国,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高举社会主义的大旗,带领俄国无产阶级,经过一系列坚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1922年12月30日,苏联正式成立。之后,欧亚一系列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变为多国实践,形成了社会主义体系。正当很多人都以为社会主义很快就会完全取代资本主义的时候,苏联解体了,随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权相继倒台,资本主义出现了复辟。苏东巨变的发生,是很多因素综合的结果,但是主要是有以下几个因素引起的:执政体制的僵化;执政能力的衰退;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盲目地走苏联经济建设的模式;经济状况的急剧恶化;民族矛盾的日趋尖锐;西方世界的“和平演变”等等。综观以上因素,“经济的崩溃是导致巨变的根源”(关小丽,2002:37)。而东欧国家盲目地复制苏联的经济和体制的模式则加剧了无产阶级政权的迅速倒台。苏东巨变,是共产国际主义的一大挫折,但是留给我们的教训却是深刻的,很值得我们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够从中吸取有益于我们国家发展的经验。
2.苏东巨变更加坚定我们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苏联解体,东欧巨变,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但是八个社会主义国家几乎全部照搬了斯大林模式是共产党相继失去政权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不可否认,“这种模式在东欧各国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发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刘春蕊,王平,2002:5)。然而,这种无视本国自身的特色,盲目地跟随苏联发展的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制约着东欧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久而久之,这种模式成为一种僵化模式,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难以同资本主义的现代市场经济相竞争”(胡朝映,2005:19)。在这种情况下,苏东巨变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它提示我们,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要时刻注意执政能力的建设和执政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永保执政地位,在各种风浪中站稳脚跟。更重要的是,中国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只有从本国的国情出发,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才能把自己的祖国建设好。在中国,最早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取得了丰富了理论成果,但很快因为左倾错误的发展而`中止了。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纠正了“左”的错误,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新的探索,探索过程中一系列新的理论突破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必须明白这样一个事实,就像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统一的模式一样,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是多样化,多线条的,不存在一个统一的适用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模式,因此社会主义各国所进行的改革是要在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共同规律的支配下,寻求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如今,中国在四代领导人的带领下,正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踏步前进。历史教训是深刻的,我们必须从中汲取有益于自己国家发展的经验。根据本国的国情,适时制定适合本国发展的方针政策,避免重蹈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历史的悲剧。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3.苏东巨变使我们坚信,任何时候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苏联的经济实力原本雄厚,然而为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苏联把重工业的发展放在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轻工业发展则相对滞后,加之美苏之间的军事竞赛不断升级,军费开支过重,因此,难以投入足够的资金发展轻工业,使消费品供应短缺,“尤其是1990年3月,戈尔巴乔夫决定把经济体制改革由管理体制的改革转变为改变所有制为基本内容的向市场经济过渡”(李春贤,2003:88)。向市场经济过渡以后,工业生产中原有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现出来,加之80年代后期以来,苏联国内政局动荡,民族主义猖獗,人心涣散,致使农业生产连年歉收,日用消费品供应日益紧张,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1990年苏联经济首次出现负增长,1991年,苏联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人们怨声载道,许多民族主义者借机把经济危机转嫁于共产党的头上,致使人心思变,加剧了苏联解体的过程;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再经济体制方面采用了苏联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先导,多为计划性的经济模式,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束缚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的发挥,它还片面地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造成了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调,使得素有“欧洲粮仓”之称的东欧国家出现了商品的严重短缺,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的现象,引起了人民强烈的不满,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困难是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的主要原因。苏东巨变的历史,给了我们深深的启发,也就是说,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时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这个中心不动摇,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个对任何社会都不例外,对有13亿人口的中国尤为如此。在当今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并存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制度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制度更雄厚的物质基础,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的需要,使人民生活有所提高使社会生产力有所发展,使综合国力有所增强,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显示出来,这是社会主义制度战胜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所在,所以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的根本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这关系社会主义制度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我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显得尤其迫切需要,因而,痛定思痛,前世不忘,后世之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要想立足于民族之林,必须时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除非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4.总结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几十个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诞生,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目前仍处于一个低潮时期,面对当前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上遇到的挫折,西方有人预言,20世纪兴起的社会主义将在20世纪灭亡,但是,事物的发展不是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在社会主义经历最艰难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依然让社会主义的旗帜在占世界人口的无分之一的土地上高高飘扬,而且,中国的发展生机勃勃。这说明,只有坚持正确的方针路线政策,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模式既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又符合中国国情。在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的社会大背景下,中国社会主义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还有极大的发展,鼓舞了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探索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心,为他们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有益的借鉴。苏东巨变,已经成为历史,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必须总结历史的经验并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在此基础上,中国社会必须时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基本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又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尽管在我们面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然而,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行,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将会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社会主义运动也必将掀起一个新的高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