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三桥的历史

谁知道浙江三桥的发展历史呢
就是柯桥、路桥、虹桥。

浙江三桥分别是:柯桥、路桥和虹桥。

1、柯桥,为浙江省绍兴市市辖区,1996年11月25日,稽江乡改为建制镇。至此,全县均为镇建置。2013年11月8日,绍兴市柯桥区人民政府正式挂牌成立。

2、路桥区,隶属台州市,1949年4月,成立黄乐县人民政府,下辖路桥镇。6月,成立黄岩县人民政府,属台州专区。1978年10月,改称台州地区。1994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台州撤地设市,黄岩、椒江撤市设区,路桥亦升级为县级区。

3、虹桥,隶属于浙江省乐清市,1949年为虹桥镇。1958年为虹桥公社虹桥管理区。1959年复建镇,1961年建虹桥镇公社,1981年复置镇,1992年原瑶岙乡、南阳乡、东联乡并入。

扩展资料:

路桥区背山面海,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河道纵横,水网密布,金清水系纵贯全境。沿海海岸曲折,大陆海岸线总长26公里;港湾众多,剑门港是天然深水良港;岛屿星罗棋布,有黄礁、白果山、道士冠等大小岛屿15个;浅海滩涂宽广辽阔,面积达21.33平方公里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是全国闻名的柑橘、枇杷之乡。

地形以平原为主,是温黄平原的中心部分,平均海拔3米左右,河网密布,间有孤丘点缀,平原土地肥沃,排灌条件优越,是粮、棉高产区。沿海滩涂和内陆水域发展海水、淡水养殖潜力大,西北部边界是沿海低山丘陵区,地势低缓,盛产亚热带水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柯桥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路桥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虹桥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2
  柯桥
  隶属县:绍兴县柯桥新城现称:柯桥街道 设立时间:二OO一年八月,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柯桥街道,为绍兴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绍兴县柯桥街道地处浙江省东部富庶的宁绍平原,东距绍兴市13公里、东方大港宁波106公里,西距柯桥街道详细人间天堂杭州50公里,北至东方明珠上海185公里。沪杭甬铁路、高速公路、104国道横穿境内,交通区位甚为优越。街域面积16.5平方公里,街道下辖29个社区(居委会),1个社区服务中心,总人口8万余人。 柯桥街道南屏会稽山,北为平原水乡,山清水秀,气候温和湿润,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素有"金柯桥"之美称,极具"东方威尼斯"之特色。
  名称来历
  柯桥:柯桥南三里有柯山,山下有水,古称柯水。柯水流经今柯桥镇注入浙东运河,镇上有桥,因在柯水之上,因名柯桥。东北有亭,名曰柯亭,一名高迁亭,三面环水,形似半岛。史传,蔡邕曾经贬官避难至高迁亭,见屋椽竹可以为笛,取用,果有异声。故柯桥亦称笛里。
  街道概况
  柯桥街道地处浙江省东部富庶的宁绍平原,东距绍兴市区13公里,西距杭州50公里,沪杭甬铁路、高速公路、104国道横贯东西,鉴湖、瓜渚湖等江河湖泊及古纤道、融光桥等文物古迹编织其间,为典型江南水乡,素享“金柯桥”之盛誉。 二OO一年八月,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柯桥街道,为绍兴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街道下辖湖滨、锦湖、瓜渚湖、福东、港越、福年、柯福、柯亭、育才、下市头、大寺、望湖、百福园、鉴湖园、立新、管墅、双渎、黄社溇、中泽、双川、双梅、上谢桥、红建、红丰、大溇、中梅、梅巷、红升、后梅29个社区(居委会),行政区域面积16.5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4.8万人,外来人口8.6万人。 柯桥街道是“北工中城南闲”城市格局的“中城”核心,是国际纺织品贸易集散地。街道工业经济发中国轻纺城展迅速,形成了以轻纺产业为特色,药业、机械、汽车仪表等多种产业并举的产业结构。内有企业413家,全县80强企业5家。城市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最具活力、最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各类专业市场发达,有纺织品、服装、鞋革、纺机、汽车、副食品、果蔬、农副产品批发等专业市场,尤其是亚洲最大的纺织品集散中心“中国轻纺城”座落其中。 街道十分注重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强化社区管理,创建一批省级、市级、县级文明社区。中小学设施齐全,被命名为浙江省首批教育强镇(街)。医疗、卫生、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医疗机构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成功创建浙江省级城市体育先进街道。 文化底蕴厚重,千年历史,物竞风流,古街、纤道、雨廊,勾勒出浓郁的水乡风情。柯桥作为绍兴县柯桥新城水乡、桥乡、酒乡和石文化的杰出代表,凭着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有利条件,现已发展成为浙江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亚洲最大的布匹集散中心--中国轻纺城,可谓"赤橙黄绿紫五彩缤纷,东西南北中万商云集"。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柯桥这座古老而崭新的城市必将焕发出新的活力。
  历史沿革
  元代,柯桥西边的“阮社教寺”遭毁,“归并柯亭灵秘寺”。“灵秘寺”是柯桥融光寺的前身,“柯亭灵秘寺”,应是“柯桥灵秘寺”,此处是用了旧称。南宋虽然有了“柯桥”的名称,但有时也可能使用旧的名称,就像“山阴”虽然早就被“绍兴”所取代,有些人仍自署“山阴某某”一样。“灵秘寺”也称“灵秘院”,嘉泰志谓其在“柯桥馆之傍”。“柯桥馆”其实就是“柯桥驿”,与作为建筑的“亭”的作用一样。驿馆的设置,不仅要交通方便,还需能补充给养,处人口较多,相对繁华的地方,适宜于安顿官员。《越绝书》载,秦始皇“以正月甲戌到大越,留舍都亭。”“都亭”其实也是驿馆,只是级别相对要高。 明代张元忭的《三江考》谓“今山阴三十里有柯桥,其下为柯水”。约嘉靖末年,明代名士王稚登自西兴码头雇小船东航,日暮至柯桥,其诗写道:“竹箭一流明客枕,芙蓉两岸夹松窗。”认为“应接不暇,良非过称。”柯桥原城隍庙有楹联:“市开弘治七载”,“弘治”是明代年号,“弘治七载”已在公元1494年,而此早300年,陆游诗中已有“市”的明确记述。联中的“市”可能是为使柯桥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在弘治七载新开大市,这里的“市开”,或有像今天的经过一番广告运作后,举行一次具有一定规模的活动。如柯桥以北九公里的安昌,在明弘治年间开市那天,前来赶市的邻村人发“餺飥”四枚,而此前安昌早已是市民聚居地,唯“大市”出钱清,“小市”出白洋。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玄烨帝南巡,在柯桥永丰坝前的放生池亲临放生。后有郡守李铎为此撰文立碑。现在柯桥有永丰桥,与融光桥相邻,而李铎的碑已不存,碑文也已亡佚。乾隆十六年(1751),弘历帝南下经过柯桥,作《题柯亭》诗一首。此诗载于《乾隆绍兴府志》卷首。后来《嘉庆山阴县志》“柯亭”目下又特地记述:“乾隆十六年,翠华临幸,有御制《题柯亭》诗。”乾隆二十一年(1756),柯桥西官塘设“柯桥巡检署”,系“详请白洋巡检移驻”,历时数百年的白洋巡检司也因此而废。白洋巡检司曾是绍兴一个非常重要的海防机构,常驻弓兵32名以御寇。“移驻”柯桥,可见当时柯桥地位的重要。从中还可知此前柯桥早已有“东官塘”、“西官塘”的名称。过了二十六年,至乾隆四十七年(1783)又加修葺,说明当时对此十分重视。随着岁月的变迁,至嘉庆年间(1796-1820),宋代的柯桥驿和其西的钱清驿已“久废”了。 清宣统二年(1910)实行地方自治,柯桥始建镇,名柯镇,隶周围58个村。民国初期,柯桥一直区、镇建制,是绍兴最大的一个集镇。柯桥不仅地理位置优越,南近山,北邻海,而且交通方便,继晋代水路——浙东运河通过柯桥,唐代有纤道过境;明清时陆路山阴干道通过柯桥;民国时萧绍公路开通,在柯桥设车站;以后萧甬铁路通车,柯桥建有客运站和货运站;埠船航班沟通百里内大小集镇。今天看来,当时柯桥集镇的面积并不大:东起柯亭,西至西官塘三眼桥,南到上市头得胜桥,北止于下市头今农贸市场。然而据1936年统计,当时有各种商铺672家,其中钱庄8家(据2002年8月9日《绍兴县报》)�民间有“柯桥500支撑竿”之说,被称为“金柯桥”,与绍兴东面的“银皋埠”遥遥相对,其中急水弄东侧称“饭架街”,是柯桥最热闹的地段。每年九月十二日,柯桥城隍庙会市吸引四邻八乡的赶市人,整个柯桥几乎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1949年10月,绍兴分为会稽、绍兴两县,其中绍兴县政府驻柯桥,成为县域中心。1954年为县直属镇,当时直属镇共三个,另两个是安昌和东关(今属上虞)。1981年柯桥与安昌同为建制镇,在此前后,柯桥轻纺业兴起。1985年在镇西建“柯桥轻纺市场”,1988年,位于今东升路的“绍兴轻纺市场”开业,1992年更名为“中国轻纺城”。“轻纺”改变了柯桥的面貌。1994年成立“浙江省绍兴柯桥经济开发区”,轻纺业带动柯桥的经济全面发展,集镇面积急剧扩大。白天,交易区万商云集,入夜,商店华灯争辉。2001年3月,绍兴县行政中心迁至柯桥,柯桥作为一座功能齐全的新城市,进一步出现突飞猛进的新局面。
  景区介绍
  柯桥古镇旅游: 柯桥古镇是绍兴县的第一大镇,也是浙江屈指可数的著名水乡集镇之一,因其经济发达、物产丰富、柯桥古镇市场繁荣,素有“金柯桥”之美称;又以其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而成为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和“浙江旅游乡镇”。明张元忭《三江考》上说:“今山阴三十里有柯桥,其下为柯水。”柯水流经镇内街河,镇得名于桥,桥又得名于水,70年代曾在镇内独山村出土石斧一件,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越绝书》上又有越王句践在独山“自治以为家”,后“徙琅琊,冢不成”的记载。东汉时,蔡邑在此创制名闻天下的“柯亭笛”,故柯桥又名“笛里”。历经唐宋,至明“开市”,成为繁华集市。清乾隆南巡时曾慕名来柯桥揽胜,在镇东柯亭旁的放生庵内立有“放生御碑”。 柯桥镇内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数十座大小不同、造型各异的石桥和钢筋水泥桥把全镇连成一片。集镇布局以河道为骨架。作为商业古镇,它主街濒河,商店多依河分布,民宅常傍水而建。沿河商店多盖有雨廊翻轩,可避风雨。传统民居既被河道分隔,又有古桥相连。乌篷小船整齐地停靠在河沿两旁,每有游客上船,船老大便用绍兴人所独有的手脚并用的划船方式,将客人送达目的地。桨声钦乃,水声哗哗,游客坐在乌篷小船上,能充分体会到水乡之游的乐趣。 在这里最能体现古镇风貌的精华地段当数镇中心古运河与柯水相交的十字交叉口。此处以河道为分界线,把陆地划成四大块,东、南、北三面以融光桥、永丰桥和新柯桥相连。建筑格局随岸取势,依河傍水,配以白墙青瓦、雨廊翻轩、茶馆酒肆,水、路、桥与古式建筑融为一体,成为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绝妙写照。鼎足而立的三桥之中的融光桥,俗称“大桥”,系明代所建的单孔石拱桥。拱圈内顶嵌龙门石三块,其上深雕盘龙图案,栩栩如生。桥拱内设纤道路,两端凿有吸水兽头,怒目圆睁,咧嘴卷舌。桥面护以素面实体栏板,桥栏外沿常年葱绿的藤萝缠绕下垂,宛似桥帘,饱含情趣。该桥造型古朴,气势雄伟。 镇东原有柯亭。柯亭一名千秋亭,又名高迁亭。《后汉书 蔡岂传》注:“蔡邑告吴人曰:吾昔尝游会柯亭稽高迁亭,见屋椽中东第十六根可以为笛,取用果有音。”因为这支竹取自柯亭,后人便把这笛子称为“柯亭笛”。柯亭原为驿亭,它地处一块形若半岛的平地上,三面临水,风景秀丽。两层楼建筑,飞檐翘角,古朴典雅。其南面正对古纤道,登楼远眺,心旷神怡。近旁建有“汉蔡中郎祠”,为后人纪念蔡邑所设。辛亥革命前后,鲁迅在故乡绍兴执教时,曾和周建人等一起到过“柯桥的柯亭”,凭吊古迹和游览观光。古柯亭遗址在今柯桥镇中学内。 在镇南,有一四面环水的“绝倭涂”。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柯桥独山村出现了一位抗倭英雄姚长于。为了纪念这位“醢一人,活千万人”的抗倭义士,人们立祠于其献身之地,易其地名“化人坛”为“绝倭涂”,并把前后两座桥命名为“得胜桥”和“万安桥”。后祠倒塌,在桥头建立“姚先烈抗倭纪念碑”。该碑高6.5米,碑座呈正方形,碑身正面刻有姚长子像,背面镌刻着他的英勇事迹,称赞其“效死乡梓,名垂千古”。纪念碑现为县文物保护单位。纪念碑之南即为著名的柯岩风景区。 在柯桥众多的名胜古迹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古纤道。古纤道又名运道塘,民间俗称“官塘”。它以古纤道绍兴出产的青石板、青石条垒砌而成,或傍岸而筑,或架水而出,远处望去,就如同一条青白练带,极富水乡特色。据嘉庆《山阴县志》载,纤道是“唐元和十年(815年),观察使孟简所筑”,长达百余里,其中以柯桥镇东西两侧的两段纤道为代表。镇东谢桥附近一段,为实体纤道路,路基用石条实砌,路面覆以石板,整段路全长3里许,略呈“S”形弯曲,不仅有助于减轻风浪对路基的撞击,同时也给塘路赋予了美感;镇西阮社大平桥附近一段为石墩纤道路,整条纤道实际上是一座接一座的小石桥,它每隔2米多砌一石墩,上铺石板相连,这样既减少了石料的用量,又增添了纤道的艺术美。1988年1月,古纤道以其独特的价值,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现已成为绍兴水乡风貌的一大标志。它精巧的设计,优美的造型,吸夕阳下的太平桥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也吸引了许多美术、摄影及影视工作者,在报刊杂志和影视屏幕上,常常可以欣赏到它的风采。与纤道相交、横跨于运河之上的太平桥,位于镇西2公里处,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清咸丰八年(1858年)重建,是一座石拱、石梁结合的长桥。桥全长40米,拱桥一孔,跨径8.4米,桥身高高隆起,古纤道依拱脚内侧横穿而过。桥上行人,桥下拉纤,宛然一座古代立交桥。拱桥北接梁桥,梁桥8孔,每子、跨径4.8米。整座桥型状若龙首昂天,匍匐水面。它既考虑到大船过拱桥、小船过梁桥的不同要求,同时也在结构上收到了省工节料、造型美观的效果,为河网地区一桥多用的特有形式。太平桥不仅桥形优美,而且桥上的装饰艺术也独具匠心,雕刻的花卉、狮子及八仙等图案无不惟妙惟肖。柯桥是江南名镇,有着1700多年的历史,历来商贾云集,贸易兴旺,物产丰富,素有"金柯桥"之美称,是典型的鱼米之乡。柯桥是经济强镇,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全国十大财神镇"、"中国百强乡镇"、"中国明星镇"和"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柯桥是商业重镇,有着全国最大的纺织品集散中心----中国轻纺城及其相配套的服装、纺机、副食品等市场,辐射着周边地区乃至国外。柯桥是旅游大镇,有着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古纤道、太平桥和省级柯岩风景区,是著名的水乡和桥乡,乌毡帽、乌篷船、纤塘道、石桥、长廊、明清古建筑群,构成了古越水乡独特的风情画。 柯桥又名“笛里”,据传东汉大文豪蔡邕游经此地,于柯亭椽竹为笛,故名之。三国时,始为草市,宋为驿站,明成浙东重镇,清设巡检署。宣统二年建镇,名柯镇。民国置柯桥镇,为绍兴县重镇,有“柯桥领村五十八,四运全通,交通便利,市最繁盛”的史料记载。1949年10月,为绍兴县人民政府驻地。1954年起为县属镇。 柯桥境内水网密布,集镇布局以河道为骨架,呈“折扇型”展开。镇内主街濒河,店家依河分布,民宅傍水而建,居民区既被河道分隔,又有石桥相连。沿河盖有雨廊骑楼,可避风雨。 绵亘十余里的古纤道集塘、堤、路、桥于一体,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太平桥是拱桥、高低石梁桥相结合的多跨桥梁的杰出代表,石栏雕刻精湛,石狮栩栩如生。镇东南的柯岩,原有唐代石佛造像和兀立平地的 “云骨”,近几年建设成为省级风景区。
  路桥,位于浙江沿海中部,中国黄金海岸中段。境域东濒东海,南接温岭,西邻黄岩,北连椒江。陆地东西长33.3公里,南北宽18.8公里,介于北纬28‘27,—28‘38,和东经121‘13, —121‘40,之间。内陆总面积274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29.25平方公里。辖4镇6街道,总人口41.3万。全区背山面海,丘陵与平原相间;河道纵横,水网密布,岛屿星罗棋布;浅海滩涂宽广辽阔,面积达21.33平方公里。 路桥,秦时(公元时222年)属会稽。东汉建武(25—36年)后属章安县(后改临海县),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由临海析出永宁县,路桥属永宁县。唐武后天授元年(690年)改永宁为黄岩,路桥属黄岩县,以后历代相沿。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台州撤地设市,路桥从黄岩析出成为地级市辖区,城区为台州市城区之一。 路桥因其地处台州人口最密集的温黄平原中部,历来是商贸发达地区,宋时便“商贾云集,车辆辐辏”。目前路桥“无街不市,无巷不贩,无户不商”,已成为台州市和浙东南商贸中心,全区现有各类市场76个,拥有以中国日用品商城为龙头,小商品批发市场、浙东南副食品市场、中国建筑装饰城、路桥机电五金城、台州电子数码城、家具城、浙江方林汽车城、富仕广场等为骨干的市场体系,触角延伸全国各地及至边境、境外,进入俄罗斯、缅甸、越南、老挝等国及南非各国。 路桥又是中国股份合作经济重要发源地之一,全区现有3.45万家民营企业,形成以摩托车及配件、模具及塑料制品、空调器及制冷配件和农业机械四大主导产业为支柱,节日灯、电线电缆、五金、机电、印刷、洁具等同步发展的工业体系。 路桥“十里长街”始建于南宋,街道沿河而建,适合于集散货物,颇具江南水乡商市神韵,为路桥的象征。大人尖山麓石滨公园、宋代古刹善法寺和唐代古刹香严寺为路桥的游览地;“中国枇杷之乡”桐屿所辟枇杷观光园为田园观光的好去处;沿海黄琅又是观潮的好地方。 路桥是台州市的主体城区之一,地处我国黄金海岸线中段,温黄平原腹部。全区陆域面积274平方公里,辖4镇6街道,总人口42.93万。 路桥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至南宋,路桥商风渐盛,百货云集;清代乾隆年间,已经成为浙东南沿海的著名商埠;1994年8月22日,国务院批准台州撤地建市,路桥建区。
  路桥地处浙江中部沿海,我国黄金海岸中段;境域东濒东海,南接温岭,西邻黄岩,北连椒江。陆地东西最长33.3公里,南北最宽18.8公里;介于北纬28°27′~28°38′和东经121°13′~121°40′之间;内陆总面积274平方公里。全区背山面海,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河道纵横,水网密布,金清水系纵贯全境。沿海海岸曲折,大陆海岸线总长26公里;港湾众多,剑门港是天然深水良港;岛屿星罗棋布,有黄礁、白果山、道士冠等大小岛屿15个;浅海滩涂宽广辽阔,面积达21.33平方公里。旅游资源山海兼备,景区众多。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是全国闻名的柑橘、枇杷之乡。地形以平原为主,是温黄平原的中心部分,平均海拔3米左右,河网密布,间有孤丘点缀,平原土地肥沃,排灌条件优越,是粮、棉高产区。沿海滩涂和内陆水域发展海水、淡水养殖潜力大,西北部边界是沿海低山丘陵区,地势低缓,盛产亚热带水果。 路桥位于温黄平原中部,全区背山面海,丘陵与平原相间。 河流水文特征:水量丰富,水位变化不大,下游部分河段受潮汐影响。河流均属金清水系,该水系流域总面积1172.6平方公里(包括温岭、黄岩、椒江的部分地区),水源来自黄岩长潭水库及温黄交界的太湖山。河流纵横交错,本区境内主要有南官河、山水泾、青龙浦、新桥浦、三才泾、一条河、三条河、七条河等,大部分水量经黄琅南门口金清新闸入海,小部分水量注入椒江或直接注入台州湾。 气候具有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冬夏长,春秋短,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光照适宜。全年气温最低月在1月,平均气温6.6℃,气温最高月在8月,平均气温27.7℃,年平均气温16.9~17.3℃,无霜期达241~270天。春、秋两季各占2个多月,夏季4个多月,冬季约3个月。 本区受海洋性季风影响,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l480~l530毫米,从东南沿海向西部递减,降水年际变化较大,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每年3个雨季(3~4月的春雨、5~6月的梅雨和8~9月的台风雨)的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 气候温暖,适于多种作物、果树生长,利于多熟制农业的发展;光、热、水三者配合良好,能满足农作物对水热的需求。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台风、暴雨、洪涝、寒潮、冰雹等。 路桥区沿海海岸曲折,大陆海岸线总长26公里;港湾众多,剑门港是天然深水良港;岛屿星罗棋布,有黄礁、白果山、道士冠等大小岛屿15个;浅海滩涂宽广辽阔,面积达21.33平方公里。旅游资源山海兼备,景区众多。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是全国闻名的柑橘、枇杷之乡。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路桥古称灵山乡。到了东汉开基者刘秀统一中国后,开始发展江南,始称“新安”。 南宋初年,高宋赵构被金兵追赶,航海南逃至台州。据《台州外书·遗闻》:“上以章安镇不可居”,建炎四年(1130)正月里半个月大多在江南椒、黄、路一带活动。传说当时恰遇大雨滂沱,到了马铺地段,所骑的马疲惫不堪,怠然扑倒(因此这里就叫马扑,后转音为马铺)。赵构心中十分焦急,后经一当地老者引领,架了不少便桥,才得以出去。赵构问起此处地名。当地的官员立刻抓住机会说:“请皇上赐名吧!”赵构想了一会说:“此地的路即桥,桥即路,就叫‘路桥’吧。”就这样,“路桥”的地名传开了。而赵构走过的新安桥,也顺理成了“路桥”的本命桥了。 路桥区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1990年在路桥小人尖建亭取土时,发现西周文物78件,证明西周时期路桥附近就有人居住。 先秦时,路桥地属瓯越。战国末,越为楚所并,乃属楚。秦始皇25年(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会稽郡,路桥亦在其中。汉初,先后有东海、东越等王国封立。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l10年),东越国除,徙民于江淮间,并其地于会稽郡鄞县,置回浦乡。西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以鄞县回浦乡置回浦县,县治回浦(今章安),属会稽郡,隶扬州。辖境大致相当于后世的台、温、处3府。是为台州建县之始。东汉建武(25年~36年)年间,回浦县改名章安县。此后五百余年,路桥一直隶属章安。 隋开皇九年(589年),灭南朝陈,废郡,并临海郡各县(包括章安县)入临海县,隶处州。大业三年(607年),改州为郡,临海县属永嘉郡。唐初,析永嘉郡之临海县置台州,台州之名自此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析临海县南部置永宁县,路桥即属永宁县。唐武后天授元年(690年)九月,改永宁县为黄岩县,以县西黄岩山而得名。县治从章安徙至永宁山西北,县境包括今黄椒路三区和温岭市。五代时,路桥隶属吴越国之台州黄岩县。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国除,台州入宋版图,州、县如故,隶两浙路。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台州路,隶江浙行省浙东道。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黄岩县以民户达5万,升为黄岩州,仍隶台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改台州路为台州府,隶浙江行省。洪武三年(1370年),复黄岩州为黄岩县。成化五年(l469年)十二月,析黄岩县南部方岩、太平、繁昌3乡置太平县,即今温岭市。清沿明制,黄岩县仍属台州府,隶浙江省宁绍台道。
  风土人情
  路桥的人文特征或文化特征是什么呢?那就是“十里街文化”,或叫“月河文化”。因为月河养育了十里街,十里街养育了路桥人。月河是母亲河,十里街是富民街。路桥的文化特征就是:人文与商业的充分结合,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地方特色。除此之外,杨晨之诗“十里街分五道桥”、杨绍翰之诗“松堂茭首塘桥蟹”、以及清宋世荦之诗“泼剌黄鱼长尺半,如飞摇到路桥船。”充分表达了对家乡的自豪感,都是过去路桥文化的杰出表现。 涩水有诗赞旧《十里长街》: 十里长街昔日容,依山傍水走神龙。 邮亭驿递汉朝令,妙智寺敲宋代钟。 话月巷中新市客,粜糠桥上旧田农。 台州六县繁华地,要数路桥第一重。
  虹桥现已成为南京的一大CBD,继新街口,鼓楼,河西,龙江后有居民区发展一大南京的副中心. 虹桥临近南京的地铁1线,副商业中心湖南路,山西路. 虹桥中心1期效果图有新城市广场的所属集团开发,继龙江新城市广场的第二家“新城市-虹桥中心” 龙江新城市广场让南京市民淋漓尽致地体会到“一站式”购物的乐趣,更解决了龙江商业滞后的情况,开创了繁华新局面。如今,“第二代新城市广场”——虹桥中心(社区)已经落户虹桥,在龙江新城市广场的基础上升级创新,将现代全新的时尚元素装进其中。记者了解到,虹桥中心(社区)SHOPPINGMALL即将在新年前后盛大开业,目前众多品牌商家都已进场装修,沿街部分商家已经对外正式营业。届时,虹桥中心定成为中山北路乃至全城一道亮丽的风景。
  虹桥镇 (乐清市),中国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下辖的一个镇。 虹桥,一座山海相依的千年古镇,一颗秉钟灵毓秀之气而成的东海明珠。地处国家级风景区北雁荡山南麓,东濒乐清湾深水良港,南接甬台温高速公路,西南距温州机场60公里。全镇面积57平方公里,辖6个办事处,59个行政村,8个居民区,总人口98700人。 虹桥镇是“温州模式”的发祥地之一,以“敢为天下先”闻名四方。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殷实、能商惠工的虹桥人抓住机遇,开拓进取,率先进行市场取向改革,率先发展家庭工业、专业市场和个体私营经济,率先进行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为重点的企业制度创新,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股份合作制为特色、商品市场为依托的多元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中率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路子。 几年来,在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7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30元,财政税收收入2.5亿元,外贸出口总额9.2亿元,国民经济综合实力位居浙江省百强乡镇第36位,温州市30强镇第6位,是省中心镇,温州市现代化示范试点、文明城镇、教育强镇。 虹桥镇现有工业企业2000余家(其中股份制企业431家),工业门类齐全,除拥有电子、塑料、机械、食品、仪表、服装等六大主导工业外,近年来又出现了摩托车整机、节日灯、衡器、汽配等新兴产业,2003年工业总产值69亿元。电子元件为支柱行业,占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是全国的“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虹桥镇现有城东、城南、西城和仙洋、溪西五个工业园区,占地46万平方米,这五个工业园区已成为设备齐全、服务配套、管理有序的经济增长功能区。 虹桥境内平畴沃野,水网交错,素有“浙南粮仓”之称。虹桥在一个急需“加油”的地方。那里曾经是乐清的经济中心,与柯桥、路桥一起号称浙江省商品贸易的“三桥”,是温州经济模式的发祥地之一。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5-27
柯桥镇位于浙江省绍兴县西北部,北临杭州湾,南屏会稽山,东通东方大港宁波,西连人间天堂杭州。镇域面积61.25平方公里,下辖59个行政、31个居委会,总人口12万多人,是绍兴县政府所在地。
柯桥是江南名镇,有着1700多年的历史,也是浙江屈指可数的著名水乡集镇之一,因其经济发达、物产丰富、市场繁荣,素有“金柯桥”之美称;又以其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而成为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和“浙江旅游乡镇”。
柯桥是经济强镇,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全国十大财神镇"、"中国百强乡镇"、"中国明星镇"和"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
柯桥是商业重镇,有着全国最大的纺织品集散中心----中国轻纺城及其相配套的服装、纺机、副食品等市场,辐射着周边地区乃至国外。
柯桥是旅游大镇,有着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古纤道、太平桥和省级柯岩风景区,是著名的水乡和桥乡,乌毡帽、乌篷船、纤塘道、石桥、长廊、明清古建筑群,构成了古越水乡独特的风情画。
路桥古称灵山乡。到了东汉开基者刘秀统一中国后,开始发展江南,始称“新安”,以取其义“新近取得安定的地方”。路桥作为商埠中心的历史可上溯到北宋时期。据史料记载,宋代路桥“人物渐繁,通商贸渐盛”,在路桥三桥边崛起了繁华商埠“廿五间”,“百货麇集,远通数州”。十里长街南起路南石曲街,北至路桥河西街,依河而建,绵延十里。十里长街地区集聚了大量的历史遗存:东岳庙、三水泾堂、福星桥、新安桥、右军墨池、宾兴祠、乔家里古民居、四透里古民居、邮亭古驿、杨晨故居等众多的遗迹,为路桥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也是路桥商贸历史发展的缩影。
虹桥,一座山海相依的千年古镇,一颗秉钟灵毓秀之气而成的东海明珠。地处国家级风景区北雁荡山南麓,东濒乐清湾深水良港,南接甬台温高速公路,西南距温州机场60公里。全镇面积57平方公里,辖6个办事处,59个行政村,8个居民区,总人口98700人。
虹桥镇是温州模式的发祥地之一,以"敢为天下先"闻名四方。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殷实、能商惠工的虹桥人抓住机遇,开拓进去,率先进行市场取向改革,率先发展家庭工业、专业市场和个体私营经济,率先进行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为重点的企业制度创新,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股份合作制为特色、商品市场为依托的多元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中率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路子。
虹桥镇现拥有18个专业市场,贸易触角遍及全省各地。近几年注重“名牌”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形成了虹桥商贸城、综合市场、木材市场、农贸市场等专业市场。
第3个回答  201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