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王中国的亲王

如题所述

自汉代起,皇子和皇帝的兄弟被封为王,标志着这一制度的开端。魏晋时期,王爵进一步分为亲王和郡王两个等级,亲王主要授予皇子和皇室兄弟,而郡王起初是皇太子子嗣的封号,后来逐渐被用于分封武臣,包括节度使,文官也有获封郡王的案例。


据郑樵的《通志·职官略》记载,北齐时期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级爵位,亲王位列大司马之上,非亲王则位于三公之下。隋朝时,王爵制度有所简化,仅保留王、公、侯三级,其余均被废除,亲王主要是皇伯叔和皇子。唐朝时,规定皇兄弟和皇子一律封为亲王,封地称为封国。


区分亲王和郡王,通常亲王的封号为单字,郡王为双字,如唐睿宗的“相王”和郭子仪的“汾阳王”。明朝时期,亲王的正式名称如秦王、晋王,封地称为国,王玺则称为“某国之宝”。皇帝的儿子,除了太子,通常被封为亲王,甚至南明时期也有非皇室成员获封亲王的情况。


亲王的正妻称为王妃,如秦王妃。亲王的长子(或无嫡子的长子)十岁封为世子,如秦世子,世袭王位;其他儿子封为郡王。从嘉靖以后,由于俸禄压力增加,亲王的子嗣必须按照继承顺序承袭爵位。世子的嫡长子称为世孙,其配偶分别称为世子妃和世孙夫人。世子和郡王、世孙和镇国将军在爵位封号上没有区别。


亲王的女儿封为郡主,其夫称为仪宾,年俸为800石。在洪武末年,亲王的年俸定为10000石,包括本色禄米、折色和折钞。然而,实际发放的俸禄因人而异,如辽王在永乐以后的俸禄只有2000石。到了嘉靖以后,亲王的年俸多为9000石。清朝时期,爵号冠以“亲王”字样的,特称为和硕亲王。
扩展资料

亲王是中国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亲王的正室为亲王妃。一些邻近国家受中国影响也以此为爵位名。此外,欧洲中世纪以后,在中文里也用“亲王”来翻译欧洲贵族爵位中相应等级的称号(例如英语的Prince用作爵位时常翻译为“亲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