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测试的模式都有什么?

如题所述

V&V模型又叫双V模型,是从V模型发展起来的。

所以先说一下V模型。
V模型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测试模型。V模型最早是由Paul Rook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的,V模型在英国国家计算中心文献中发布,旨在改进软件开发的效率和效果。
在传统的开发模型中,比如瀑布模型,通常把测试过程作为在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和编码全部完成之后的一个阶段,尽管有时测试工作会占用整个项目周期一半的时间,但是有人仍认为测试只是一个收尾工作,而不是主要的工程。V模型是软件开发瀑布模型的变种,它反映了测试活动与分析和设计的关系。

局限性:把测试作为编码之后的最后一个活动,需求分析等前期产生的错误直到后期的验收测试才能发现

优点:强调了在整个软件项目开发中需要经历的若干个测试级别,并与每一个开发级别对应;忽略了测试的对象不应该仅仅包括程序,没有明确指出对需求、设计的测试

为了解决V模型的不足,就有了V&V模型。
V&V模型又叫W模型,由Evolutif公司公司提出,相对于V模型,W模型增加了软件各开发阶段中应同步进行的验证和确认活动。W模型由两个V字型模型组成,分别代表测试与开发过程,双V图明确表示出了测试与开发的并行关系。
W模型强调:测试伴随着整个软件开发周期,而且测试的对象不仅仅是程序,需求、设计等同样要测试,也就是说,测试与开发是同步进行的。W模型有利于尽早地全面的发现问题。例如,需求分析完成后,测试人员就应该参与到对需求的验证和确认活动中,以尽早地找出缺陷所在。同时,对需求的测试也有利于及时了解项目难度和测试风险,及早制定应对措施,这将显著减少总体测试时间,加快项目进度。
如果测试文档能尽早提交,那么就有了更多的检查和检阅的时间,这些文档还可用于评估开发文档。另外还有一个很大的益处是,测试者可以在项目中尽可能早地面对规格说明书中的挑战。这意味着测试不仅仅是评定软件的质量,还可以尽可能早地找出缺陷所在,从而帮助改进项目内部的质量。参与前期工作的测试者可以预先估计问题和难度,这将可以显著地减少总体测试时间,加快项目进度。

根据W模型的要求,一旦有文档提供,就要及时确定测试条件,以及编写测试用例,这些工作对测试的各级别都有意义。当需求被提交后,就需要确定高级别的测试用例来测试这些需求。当概要设计编写完成后,就需要确定测试条件来查找该阶段的设计缺陷。

W模型也是有局限性的。W模型和V模型都把软件的开发视为需求、设计、编码等一系列串行的活动。同样,软件开发和测试保持一种线性的前后关系,需要有严格的指令表示上一阶段完全结束,才可以正式开始下一个阶段。这样就无法支持迭代、自发性以及变更调整。对于当前很多文档需要事后补充,或者根本没有文档的做法(这已成为一种开发的文化),这样就无法支持迭代的开发模型。对于当前软件开发复杂多变的情况,W模型并不能解除测试管理面临着困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