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崔建强,男,中共党员,讲师,现为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辅导员,负责学院学生党建工作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随着社交方式的多样化,社交场所和社交圈一再被扩大,一些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并没有变强,反而社交压力越来越大。他们害怕与陌生人说话、讨厌自我介绍、讨厌演讲、讨厌成为人群中的焦点,他们喜欢用“社恐”的标签来定义自己。

但生活中也存在一群这样的大学生,没有他们聊不动的话题、混不熟的圈子,无论是面对熟人还是陌生人,讲话水平"贼溜",不管你说什么,总是能谈笑风生、游刃有余地去应对,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评判甚至嘲笑,经常会被朋友同学贴上“社牛”的标签。

于是,“社牛”与“社恐”不知不觉就变成了两个耳熟能详的“标签”,甚至还出现了“社交牛杂症”“社交自觉症”,这些社交“标签”的出现,传达的是年轻人的社交焦虑,反映的是青年人内心对社交的重视、对和谐人际关系与正常社交能力的向往。
社交作为人类生存的本能,其初衷并非是去博得他人的关注,而是寻找真正与自己志趣相投的知己好友,享受与人诚挚交往的过程。所以,社交不应成为一种心理压力。“社牛”或“社恐”并非不可逾越,二者本质只是社交方式与习惯的不同,“社牛”倾向于主动、外向型社交,“社恐”倾向于被动、内向型的社交,但这也并不能完全代表每个人的性格就是如此,不同场合下“社牛”与“社恐”在同一个人身上也会体现。

如今的“社牛”收获了更多正面和积极的评价,现在多与高效沟通、自信表达等特点联系起来,是“社恐”群体羡慕不已的“人类社交天花板”。但现实中也存在另类“社牛”人士,他们毫不在意他人的目光,不分场合地“放飞自我”,不分美丑地以极端行为吸引别人注意,这种卖丑式狂欢失去了人际交往中的真诚和礼貌,离高情商的“社牛症”已经渐行渐远。
所谓“社恐”,大多数是一种情境化策略选择,在熟悉的人面前,能够侃侃而谈,而在陌生人面前则出现了不愿表达的情况,因此打上“我社恐”的旗号,为的就是避免面对面社交中的麻烦与尴尬。他们害怕自己“社交失败”,害怕说错话、办傻事、丢面子、出洋相,害怕得不到他人的认可和喜爱,害怕自己内心预想的“完美人设”落空。当不得不面对社交场合时,索性直接选择逃避社交,最终陷入了恶性循环。
凡事皆有度,适度才有效。对于大学生,知识储备、社会阅历等都是影响社交的重要因素,盲从“社牛”的社会风气可能会事与愿违,只有在“社恐”与“社牛”之间把握社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