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企业应该怎么做

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营销策略?谢谢
很急!!!!!!!

第1个回答  2010-06-05
入世后,本土企业的优势何在?在近日召开的北大第四届光华新年论坛上,点击科技CEO王志东认为,在国际化已成必然的大趋势下,本地企业既不能逃也不能降,必须主动国际化,通过谋求自身发展,获得整体实力的提高。

王志东说,加入WTO后,本土企业在战略、品牌、人才上面对的国际竞争,有人认为这形如大刀长矛面对洋枪洋炮的轰炸。但其实这竞争并非由WTO引发,而是随开放而来。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一些国内企业其实已经开始了与国际企业的竞争。比如IT业,早就开始了与狼共舞的时代。可以这么说,中国互联网早已提前进入了WTO,因此,IT业与国际企业的竞争案例值得今天国内其它行业借鉴。王志东讲了中关村IT业发展的三个案例,其中两个是他在四通和新浪时的亲身经历。

他讲的第一个例子是关于联想PC机的。王志东说,1987年左右,是外国名牌机与国内杂牌机的黄金时代,有钱的人或单位买名牌机,没钱的人就买杂牌机,生意都比较好做。但是早期的国产品牌PC8年前已全军覆没。当时关于入关,一个很有名的几乎人人达成共识的理论是:国内的PC产业得放弃。因为国外名牌企业不但具有知识产权的优势,当他们开始全球化采购后,还具备成本优势,加上先进的管理经验,中国名牌机简直没有生存空间。当时突围的路有两种:一是相当于全面撤退,为外国名牌机加工外设和产品,成为国际企业廉价的劳动力供应商,自有品牌消失。第二条路相当于投降,引狼入室,通过直销、代销或合资办厂。这两条路的结果,第一条路,自不必说,第二条路上成功的例子也已不好找了。当时一个很有名的IT企业,用银行贷款与外资合资了一个企业,但后来每年分得的利润还不够还贷款的,最后外方强行解散,结果是双输,中方企业从此萎靡,外方也一路下滑。

这之中只有一家企业两条路都没走。而现在大家已经知道联想已成为中国PC市场上当之无愧的老大。王志东认为,联想的成功有几个关键点:

一是1993年联想在香港上市,和国际企业拉近了距离,又通过海外并购、与国际名企合作等形式,不但获得了技术支持,还积累了很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经验。总之,联想尽可能让自己与对手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简单地说是:顺应天时。

二是联想针对国内市场设计了一系列品牌,并且随着市场变化相当快。这正是国际企业的弱点,因为它们太大,它们不可能为一个小市场做对应的策略。联想此点做的是:把握地利。

三是联想的企业文化鲜明,管理制度高效,管理团队十分稳定,且在大众面前成功地树立了一个民族品牌的地位,使联想很有亲和力。这是:创造人和。

正是这三点的把握使联想成功地在与国际名牌企业的竞争中胜出了。

王志东讲的第二个例子是关于四通的中文平台。王志东说,中文平台因为它自身的特点,它的生存环境是十分恶劣的,在香港、台湾,中文平台也都是比较短命的。1993年时,微软的中文WINDOWS进入国内市场,当时的两家中文平台企业新天地和四通利方,同样面对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二者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战略。新天地认为中文平台从技术上无法与微软抗衡,只有依赖技术之外的优势。他们呼吁政府建立保护壁垒,通过媒体的宣传,从弘扬民族产业的角度影响消费,基本上是站在与微软对立的地位。而四通利方认为中文平台的意义不在于创造多少价值,而是能否引进先进技术为中国经济出一力,中文平台的意义是可以汉化国外的先进技术,使之为中国服务。因此对抗不利。所以四通利方首先是以技术为本,多语言、多平台,尽可能融合多种国际技术,降低自身技术壁垒。其次采取开放政策,与微软等其它产品兼容与合作,与主流兼容,化解了与微软的矛盾。再有和业内、国内外企业建立联盟,努力向对手学习,学习微软等国际先进企业的技术、管理经验等,使自己尽快成长壮大。结果是四通利方的中文平台在去年还能有超过去1000万元的销售额,一个中文平台能够热卖10年,已经十分难得。

王志东讲的第三个案例是关于人才的。加入WTO后,人才竞争更加激烈,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更适合,王志东说,新浪网成立后,内部就先面临了本土人才与国际化人才的差异化问题。在新浪决定做一个50兆的E-MAIL项目时,北京和美国分别成立了技术小组。美国的小组提出两个办法:并购或委托,第一个办法很快被枪毙了,第二个办法是考查了香港、台湾等地,认为太劳民伤财,也枪毙了。北京的小组也是提出两个建议,一是买一个,但在市场上找不到十分适合的;二是自行开发一个,1999年底,开始运作,2000年时推到港台,果然成功了。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本土人才与国际化人才风格各有不同。硅谷小组对行业整体有一个全面了解,他们善于利用外部资源外部服务,但对外部环境依赖太强,对中国环境了解不够。而北京小组没有条框,工程师习惯于在小米加步枪的环境下工作,懂得利用简单条件完成复杂问题,需要以少胜多时,最需要他们这种技能。另外他们对本地技术环境了解透彻,对解决国内问题更加有利。但他们对国外的东西可能会有一些抵触。总之,两种人才各有利弊。

王志东最后认为,加入WTO后,国际化已是必然,本地企业和人才必须主动国际化,学习规则,不要想着政策壁垒,或者依赖民族化情绪,这些只会在短期内对本土企业有所帮助,不会长久的。而在人才方面,本地人才与国际化人才各有所长,单方面应用都不会取得最佳效果,最好是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建立一个中西合璧的优秀团队。本土企业惟有谋求自身发展,提高整体实力才是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