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养生各有什么特点

如题所述

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是自然界的正常规律,亦是一切生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倘若违背这个规律,就要遭受灾害或疾病缠身。四季气候变化的突出表现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生物随着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也逐渐产生并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相应规律,人也不例外。这是因为人类在其进化过程中,为了生存,也逐步具备了适应自然界的良好人体结构和生理上的应变能力。因此,所谓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就要求人们在生活起居等方面,要按照四季气候的不同特性来调节自己,正象《灵枢·本神篇》所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从而强调人体顺应四时自然变化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人体适应自然的能力,以利用自然的有利因素,抵抗自然变化的不利因素,来保证人体的健康长寿。

谚语云:一年之际在于春。当春回大地,气候转暖,生机勃发的时候,应随气温而逐渐减衣,并调整作息,晚睡早起;多从事户外活动(如踏青等),使身心愉快,情志舒畅;饮食不宜过饱,并少食辛辣。夏季炎热,阳光充沛,体热熏蒸,汗淋如雨,体力消耗较大。因日长夜短,使睡眠不足,故当以午睡补充,但卧不当风、不贪凉;宜常饮水而不食生冷不洁之物;常洗浴,使皮肤疏松洁净,使体热外泄。秋季有“一场秋雨一场凉”之说,植物逐渐凋谢,生物始眠,早晚温差悬殊。中老年人宜随气温变化勤添换衣,应常运动,食宜温暖;体弱者可择适宜补药服用,以增强抗病能力。冬季寒冷,万物闭藏,人体也应该避寒就温。起居上应早睡晚起,饮食宜增加营养;并应因地制宜地加强自我健身运动,使气血流畅,筋骨强壮。

气候阴晴冷热的变化,往往对人的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气候的突然变化还可以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而生理功能的改变又能影响人的精神状态。每当秋高气爽、天气温和,人们的精神状态往往乐观条达,心情舒畅;每当寒风阴雨、干燥闷热的天气,人的心情就会变得烦躁易怒或抑郁低沉。

春秋两季,当气温在18~22℃时,人们不仅感觉舒适,心绪稳定,而且学习和工作效率也特别高。倘若环境温度超出34℃时,则不仅令人大汗淋漓,酷热难受,而且心情也焦躁不安,容易发生诸如过食冷饮、凉水冲身、夜卧当风等对健康有害的过激行为。但是,当环境温度下降到10℃以下,人的情绪就变得沉闷而低落了;低于4℃时,就会严重影响大脑思维。

夏冬两季,虽然由于自然气温的热与冷,超过或不足于人体体温的正常界限,但人体为了与自然气温相适应,自身具有生理调节能力来与它相平衡。倘若持续高温或寒冷、或不能立即与它相适应,这样的话,就不仅仅是情绪上的改变,甚至还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除冷热气温变化外,诸如阴雨、潮湿、大雾、大风等天气,也都能影响人的思维及其注意力,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顺应自然,天人相应——中国传统养生的基本理念

在传统医学的理论体系中,顺应自然是养生理念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养生保健,还是疾病的康复,所有的方法和机能,都体现着与自然相适应的特点,也充满辩证的观点。

(1)天人相应

中医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一切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必须随时随地与其保持和谐一致,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在养生实践中,必须遵循这一基本法则,才能取得良好的养生效果。而“改造自然”、“挑战自然”、“战天斗地”之类的思想和行为,在养生领域是不应提倡的。我们要适应季节、把握时间、顺从地理、适应社会,从而顺应自然,頣享天年。

(2)形神合一

形,是指人的整个形态结构,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等组织器官,和气血津液等基本营养物质,是人的物质基础;神,指情志、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又指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是人体功能的反映。这二者的辩证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在,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

形为基础:“形”是“神”的物质基础,中医的“五神”(神、魂、魄、志、意)、“五志”(怒、喜、思、忧、恐),分别由五脏(心、肝、脾、肺、肾)所生成。“神”需要大量的气血精微濡养。

神为统帅:人体起统帅和协调作用的是心神。生命活动表现出的整体特性、整体功能、整体行为、整体规律,都由神志管理、协调、统一。因此,养生时要以“养性”、“调神”为先。

形神共养: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和复健,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和康复,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

(3)动静互涵

阳动阴静:脏腑器官属阴,以静为特征,功能活动属阳,以动为特征。保持动静协调状态,才能使各器官充满活力,从而推迟各器官的衰老改变。

动静相济:大多数养生家提倡动静结合,以达到形神共养的效果。动静兼修,动静适宜,是中国传统养生的重要原则。

(4)协调平衡

协调人体自身的生理功能状态及其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平衡机体各系统和组织器官间的正常功能,以及机体与外界的物质交换,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

中和是养生康复的最高准则。中医所有理论的核心,是《内经》提出的“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即强调“中和”、协调平衡的观念也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人体的功能失调、对称失衡、状态失稳,是导致人体生理功能低下和早衰、疾病的重要原因。

祛邪是平衡协调的重要环节。中医非常重视“祛邪”,而养生更重视体内正气来祛除病邪,这实际上也是调节平衡思想的反映。

(5)正气为本

现代的养生观念,已经不再仅仅强调补充机体营养物质。真正的健康状态,应该是人体脏腑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转。正气为本,从中医的观念分析,就是充分发挥和加强脏腑功能,使精微生生不息,废物排泄有序,这才是抓住了养生的根本。只有扶正祛邪,扶正固本才能延年益寿。

传统养生的五大特点

精神养生

《黄帝内经》从医学角度首次提出精神保养可以防病,并依据四时之气的特点来调养精神。精神养生派认为,人的思、虑、智、志、意、魂等均由神所主。因而主张神气清静内守,不宜躁动妄耗;强调少私寡欲,抑目静耳,调摄神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则可抗衰延年,促进健康。

动形养生

《吕氏春秋》率先提倡动形养生,认为经常运动身体,可强身健体。东汉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创编了“五禽戏体操”,作为练身强体之功法。

调气养生
气乃生命之根本和动力,具有“抗邪防病”的功效。气贵在运行不息、升降有常。调养元气之法包括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和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

固精养生

通过固摄阴精,使之充盈内守,以达养生。强调节情欲以防阴精妄耗,倡导晚婚,通过调七情、少操劳,以保养阴精,固秘阳精,益寿延年。

食疗养生

唐代名医孙思邈为此派宗师,其主导思想是节制饮食,以食疗病,延年益寿。饮食宜清、淡、软、简;忌腻、厚、生冷、杂。邹铉提出:“凡老人有患,宜先以食治……此为养老之大法也。”认为食疗对人体具有调和阴阳、滋养脏俯、补益气血、调节情感等作用,为养生之本。

药饵养生

利用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以达到抗衰老的目的。其观点是以扶持为本,制方原则在于“中和”,认为老人药饵,只可用温平、顺气、补虚、中和之药,并应与食疗结合,一是温养肾气,二是健脾理气,即重在培养先天、后天之本。用药要根据四季气候和年龄阶段的不同特点,因人而异,未病先防,养脾气,填肾精。

上述养生之法各有所长,因此,养生抗衰延寿之本,应根据自身诸方面的条件,选择综合养生方法,方可奏效。

我也是别的地方找的 不知道可不可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4-11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过还要结合具体地域以及自身的体质来养生,不能仅仅看天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