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李嘉图的作品理论

如题所述

大卫·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并以此作为建立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基础。
在分析论述比较优势理论中,李嘉图赋予劳动以重要的地位,他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开宗明义就指出,“一件商品的价值,或曰用以与之交换的任何其他商品的数量,取决于生产此件商品所必需的相对劳动量。”进而,他也像斯密一样,将价值区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指出“有用性不是衡量交换价值的标准”,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以及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法则,即决定为了交换他种商品必须付出多少此种商品的规律,全然取决于在这些商品上所付出的相对劳动量”。
国际贸易中各方的利益全然系于国际市场上各类商品的交换价值,即相对价格水平。在李嘉图看来,一国国内各地区、各产业间资本、劳动等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利润率均等化的根本原因。但国与国之间的要素流动则势必因各种原因而被强制性地打断,甚至完全不流动。由此,李嘉图断定,正是国际间的这种生产要素的不流动性,决定了“支配一个国家中商品相对价值的法则不能支配两个或更多国家间相互交换的商品的相对价值”。正好比“葡萄牙用多少葡萄酒来交换英国的毛呢,不是由各自生产上所用的劳动量决定的”一样。或者说,各类生产要素在国际间完全不流动,打断了国际间利润率均等化的进程,因而使一国能够比较稳定地保持在某种商品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地位。
既然诸多原因决定了同一种商品在不同的国家其相对价值各异,那就给各国参与国际贸易获取贸易利益留下了可利用的空间。然而此处的前提必须是各国都能找准自己同他国比较的有利之处,即确定它们各自的比较优势。 李嘉图也像斯密一样,采取了由个人经济行为推广至国家经济行为的办法,来分析论证他所说的比较优势以及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贸易模型。
在李嘉图看来,在商品的交换价值由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条件下,每个人都会致力于生产对自己说来劳动成本相对较低的商品。他举例说,“如果两个人都生产鞋和帽子,其中一人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比另一个人具有优势,不过在帽子生产上只领先于其竞争对手1/5或20%,而在鞋的生产上却要领先于其竞争对手1/3或33%;那么,这个具有优势的人专门生产鞋,而那个处于劣势的人专门生产帽子,难道不是对于他们双方都有利吗?”
既然国际间生产要素的不流动性打断了各国间利润均等化的进程,既然基于各种原因,每一个国家都可能有“某种具有优势的产品”,而且“这种优势还相当可观”,那么,“各国都更为合理地分配它的劳动资源,生产这种具有优势的产品”,并“将其用于相互交换,各国就都能得到更多的利益”。
同斯密相反,李嘉图强调的是在相互比较的基础上,两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所处优势或劣势程度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贸易机会和贸易利益。因为葡萄牙在葡萄酒的生产上优势更大(葡萄牙葡萄酒的生产成本为英国的2/3,毛呢的生产成本为英国的4/5),而英国在毛呢生产上劣势较小(英国毛呢的生产成本为葡萄牙的1.1倍,葡萄酒的生产成本为葡萄牙的1.5倍)。就像生产鞋和帽子的两个工匠一样,只要葡萄牙致力于生产葡萄酒,英国致力于生产毛呢,然后进行相互交换,两国就都能获得贸易利益。
由此可见,“两优择其甚,两劣权其轻”,是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则。“正是这样一条原则,决定了葡萄酒应该在法国或葡萄牙生产,玉米应该在美国或波兰生产,而机器和其他商品应该在英国生产”。
比较成本学说
李嘉图刚刚开始进入经济学界的时候,英国正在紧锣密鼓地制订限制谷物贸易的《谷物法》。李嘉图鼓吹自由贸易,但《谷物法》最终还是通过了。这促使李嘉图更深入地思考贸易问题,从理论上驳斥贸易限制的荒唐。
他的国际贸易学说可以被称为“比较成本说”或“比较成本规律”。他模仿同亚当·斯密斯关于个人劳动分工的理论来分析两个国家间贸易的好处。假定制一单位布,英国需要50个劳动日,葡萄牙需要25个劳动日;制一单位酒,英国需要200个劳动日,葡萄牙只需要25个。可以看出,葡国制酒、制布所需的成本都比英国绝对低,即都处于绝对优势。不过,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中表现出的优势更大,葡萄牙的制酒成本相对低,处于比较优势,制布成本相对高,处于比较劣势。而英国制布成本相对低,处于比较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放弃生产比较劣势的酒,专门生产比较优势的布。如此分工,两国合起来不仅可以生产出更多的酒和布,英国还可以用布换到较多的酒,而葡萄牙用酒可以换到更多的布。两国同时获得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的好处。
这种理论为自由贸易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李嘉图认为,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的利益,只有在政府不干涉对外贸易,实行自由贸易的条件下,才能最有效地实现。“在一个具有充分商业自由的体制下,每个国家把它的资本和劳动置于对自己最有利的用途”。因此,他是坚定的自由贸易论者。 李嘉图的经济学理论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这种理论是从斯密那里来的,但经过了一些改动。
李嘉图的价值理论的核心就是下面一句话:“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生产所必需的相对劳动量。”根据这个理论,他认为,劳动的价值(工资)是一定社会中为维持工人生活并延续其后代通常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决定的,而利润则决定于工资。在所有这些分析中,我们看不到供给与需求的作用,一切都是某种神秘的因素所决定的。
不过,聪明的李嘉图早就意识到了这种价值理论的内在矛盾,他自己曾经犯过嘀咕:“我不能克服这样的困难:在地窖里贮藏了三四年的酒,或最初在劳动方面花费了也许还不到2先令,后来却值100镑的橡树。”后来,人们用水与钻石来概括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所面临的“价值悖论”:水对人极端重要,是生命的支柱,但在通常情况下,价格却很低;而钻石是奢侈品,对于人的生存而言没有任何用处,通常情况下价格却很高,为什么?
李嘉图始终没有能够解决这个难题。到了1870年代,边际主义兴起,经济学家才能够解答这一问题。答案很简单:价值只能来自个体消费者的主观评估。我可能花了30年时间研究一种东西,但拿到市场上却没有一个消费者问津,那么,它就没有任何经济价值,不管我在这上面投入了多少劳动。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是消费者评估的结果,商品和服务的相对价格是由消费者对这些产品的评估和欲望之水平和强度所决定的。 李嘉图认为,实际工资的增加会导致实际利润的降低,因为货物销售的毛利可分为工资和净利两个部分。在论文《论利润》中他写道:“利润取决于工资的高低,工资取决于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取决于食品的价格。”
此外,一个与李嘉图有关的思想是“李嘉图等价”:在某种情况下一个政府应该如何支付其开销(即税收,发行债券或财政赤字)的选择对于经济没有影响。讽刺的是,尽管这个思想被冠以其大名,他本人似乎并不相信这个理论。 赋税来源
李嘉图对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功绩,在于他的劳动价值学说。他坚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原理,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根据他的劳动价值理论,李嘉图认为税收来自劳动产品的价值,赋税是一个国家的土地和劳动的产品中由政府支配的部分;它最后总是由该国的资本中或是由该国的收入中支付的。也就是说,李嘉图将税收归纳为来源于资本和收入两个方面。如果税收的征收使得人们增加生产或减少消费,那么税收来源于收入;如人们没有增加生产或减少消费,则税收是来源于资本。
李嘉图认为,税收不论来自收入还是来自资本,都是对积累的减少。凡属赋税都有减少积累能力的趋势。赋税不是落在资本上面,就是落在收入上面。如果它侵占资本,它就必然会相应;地减少一笔基金,而国家的生产性劳动的多寡总是取决于这笔基金的大小。如果它落在收入上面,就一定会减少积累。因此,李嘉图认为,国家在增加税收时,除非人们能够按比例地增加资本和收入,否则他们的常年享受就必然减少。政府的政策应当是不要征收必然要落在资本上面的赋税,因为征收这种赋税,会损害维持劳动的基金,因而会减少国家将来的生产。
税收原则
李嘉图并没有像亚当·斯密那样比较系统和全面地对税收原则进行分析,但在一些论述分析中也体现出他的税收原则思想,其中主要是税收公平和税收对生产的影响。
李嘉图认为社会一切收入都应征税,人们应按自己的财力来负担税收;政府税收只要负担合理,至于落在哪项收入上面是无关紧要的,只要赋税不是不平均地压在从事积累和节约的阶级身上,它究竟是课加在利润上面、课加在农产品上面、还是课加在工业品上面,并没有多大关系。为了公平地征收税收,应该建立以工资税、利润税和农产品税组成的税收制度。 同亚当·斯密一样,李嘉图也同意政府财政支出是非生产性的;政府税收是用于政府支出,因而也具非生产性;税收具有妨碍生产和耕种的通病,给生产带来负担。任何形式的赋税,都只是流弊与流弊之间的选择问题。它要不是影响利润或其他来源,就一定会影响支出。因此,李嘉图认为最好的财政计划就是节流,最好的赋税就是税额最少的赋税。
赋税影响
①赋税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影响。李嘉图认为,税收不是来自资本,就是来自收入,因而从总体上看,税收不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他说:“如果没有赋税,资本这种增加还会更多得多。凡属赋税都有减少积累能力的趋势。赋税不是落在资本上面,就是落在收入上面。如果它侵占资本,它就必然会相应地减少一笔基金,而国家的生产性劳动的多寡总是取决于这笔基金的大小的。如果它落在收入上面,就一定会减少积累,或迫使纳税人相应地减少以前的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的非生产性消费,以便把税款节省下来。但是,赋税的巨大危害倒不在课税的目的的选择,而在于整个来说的总效果”。李嘉图还进一步指出,来自资本的赋税比来自收入的赋税对生产更有害。如果赋税落在资本上,人民原来决定用在生产性消费上的基金将会因此受到损失。李嘉图在阐述税收对经济的影响时,还指出赋税会造成利润率下降,从而导致资本转移的倾向。他说:“如果谷物的价格不能按课税总额提高,农业利润就会低于一般利润水平,资本就会寻找更为有利的用途”。他还认为,如果征税不具有普遍性,对某些行业征收某种税。而对另一些行业不征税,同样会引起资本的转移。他认为,为了减轻赋税对生产的不利影响,就要避免对资本课税,而尽量征收弊病最小的均等收入税和奢侈品税。
②赋税对价格的影响。李嘉图认为课税往往使商品价格呈上升趋势。“任何课加在农业经营者身上的赋税,无论是采取土地税的形式,什一税的形式还是产品税的形式,都将增加生产成本,因之也就会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每一种新税都会成为生产的一种新负担,并使自然价格提高”。李嘉图还认为,赋税可以改变商品间原来的价格比例关系。“我们已经看到,谷物和农产品的直接税在货币也在本国生产的情况下,必须会按照农产品加入商品构成的比例而提高一切商品的价格,因而破坏各商品之间原有的自然关系”。
③赋税对经济的其他影响。李嘉图认为,税收可以通过改变利润水平来影响产品供求;税收还可以通过改变国民的收入投向,变个人所得为政府收入,引导资源配置;税收可以通过减少资本,减少劳动的实际需求,从而减少工人的就业机会;税收可以通过出口退税,进口课税,发展对外贸易,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分析
李嘉图在分析税收来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各种税进行了分析,而对各税的分析实际上是集中分析税收转嫁问题。
关于地租税。李嘉图根据其级差地租理论,认为地租税只影响地租,全部税收负担落在地主身上,不能转嫁给任何消费阶级;但在一定条件下,地租税也会引起农产品价格提高,税负由消费者承担。十分肯定,对真正的地租所课的税全部要由地主负担,但对于地主,由于人们使用他在农场上投下的资本而得到的报酬所课的税,在进步的国家中就要落在农产品消费者身上。
关于利润税。李嘉图认为,对资本利润征税会导致所生产的商品涨价,如对制帽业者利润征税会使帽子涨价;对农产主的利润征税会使谷物价格上涨;对毛织业者的利润征税会使毛呢价格上涨等。对资本家来说,如果征税后税收负担不随商品价格上涨而转嫁,生产产品的资本家就不能获得平均利润。李嘉图进一步分析,对资本利润课税而一切商品都按税额成比例地涨价,股票持有人就会受到影响,虽然他的股息并未课税。但是,如果由于货币价值变动,一切商品都回跌到以前的价格上,股票持有人就完全不负担税款。
关于工资税。对工资征税会使得工资上涨,因而导致资本利润率的降低。李嘉图指出,对必需品征税和对工资征税是不同的,必需品征税必然使必需品价格上涨,而工资税则不然;必需品征税部分是利润税,部分是对富有的消费者征税,工资税则全部是利润税。李嘉图认为,工资税的影响是使工资增加,增加的数额至少与税额相等。税款即使不是直接由雇主支付,最后也要由他支付。
关于农产品税。李嘉图认为,任何加在农业经营者身上的税收,无论采取土地税的形式、什一税的形式还是产品税的形式,都将增加生产成本,因而会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对农产品的征税,不会是由地主负担,因为不能从地租中扣除税款;也不是由农场主的利润负担,因为没有任何理由在其他行业获得较高利润的情况下要求农场主从事这种利润较低的行业。这样,李嘉图得出结论:农产品税不会由地主支付,也不会由农场主支付,而只会由消费者在上涨的价格中支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