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声的基本含义

如题所述

一般入声是短而急促的,但亦都有例外。
粤语、壮语、越南语、客家语、闽南语、赣语以及汉藏语系的其他一些语言中,入声字音节以辅音[-p̚],[-t̚],[-k̚]作结,发出明显的短而急促的子音,使音节听起来有一种急促闭塞的顿挫感。广州话完整的保存了古入声的塞音韵尾[-p̚],[-t̚],[-k̚]。客家话大部分保留古入声的塞音韵尾[-p̚],[-t̚],[-k̚],小部分古代以[-k]收尾的入声并入了[-t̚];赣语-南昌话古代以[-p̚]收尾的入声并入了[-t̚](在读书音中[-k]也有并入[-t]的趋势,如「百」的文读音是[pεt̚],「麦」的文读音是[mεt̚],仍保存着[-t̚],[-k̚]两个塞音韵尾。福州话[-p̚],[-t̚]都已消失,[-k̚]韵尾正处于向[-ʔ]转变的过程中,因此两音并存。苏州话则是古代[-p̚],[-t̚],[-k̚]一律变成[-ʔ],代表了塞音韵尾演变的最后阶段,吴语里有入声的方言,一般也都是如此 。
吴语、江淮官话、晋语、闽东语、湘语和一部分西南官话地区,但只带一个弱喉塞韵尾[ʔ],甚至没有入声韵尾只具有特定调值。
以现代北方汉语为基础的的现代标准汉语中不存在入声。以失去入声的官话方言(除江淮官话)为母语的人,包括以基于官话方言的普通话为母语者,不经过训练不能分辨入声字。
在无入声的北京官话中,中古汉语的入声字被分派入平声、上声、去声中,此现象称为入派三声。如何分派有若干规律可循(排除少量例外)。 1.入声的全浊声母字派入阳平,次浊声母字派入去声。 2.次浊声母字派入去声(如: 落 弱)。 3.清声母字可能派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任一类,无固定规律。
汉语调类之一,以塞音[-p̚],[-t̚],[-k̚]结尾,发音比较短促,官话已基本没有入声,入声已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南方地区的吴语、粤语、赣语、闽语、客家语、徽语、新湘语等方言还存留入声,北方地区如山西、内蒙古河南黄河以北、张家口(即晋语区)等,也有许多地方还保存入声。江淮官话、一部分西南官话地区也保留入声。韩语和日语均有类似入声的发音(日语称“促音”)。但[-p̚],[-t̚],[-k̚]三个辅音韵尾在各种方言里保留的情况不一样,有的方言完整保留(如粤语),有的[-p̚]、[-t̚]混同,或者只保留[-t̚](赣语-南昌话),有的合并为一个喉塞音[-ʔ](晋语、江淮官话和吴语),有的方言只有入声调类,无辅音韵尾,入声字表现的只是调值的不同(长沙话)。
从语音学上说,入声就是以塞音收尾的音节,但此塞音只有成阻阶段,并不发声。 古汉语入声在今天各语种和方言中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
其一,在普通话、大部分的官话方言以及湘语中,入声已经不复存在。入声的缺失也因此被看作北方方言语音上与其它方言的区别性特征之一。
其二,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古汉语三种入声[-p̚],[-t̚],[-k̚]的有粤语、客家语、闽南语、部分赣语等汉语方言、壮族同胞所使用的壮语、瑶族同胞所使用的勉语以及京族同胞所使用的京语等。可能是受到古汉语的影响,越南语中也有[-p̚],[-t̚],[-k̚]这三种入声。
其三,赣语,包括南昌方言、高安方言、上高方言等,以及畲族所使用的畲语等,保留了入声的两种形式[-t̚],[-k̚]。其中的塞音[-k̚]有弱化成喉塞音“-ʔ”的趋势。
其四,晋语,包括太原方言、忻州方言、长治方言等;吴语,包括上海方言和苏州方言等;江淮官话,包括南京方言,扬州方言,合肥方言和盐城方言等只有一个弱喉塞韵尾“-ʔ”。
其五,日语在音读从中国传入的汉字时,对绝大多数入声进行了开音节化处理并保留至今。所谓开音节化,就是在构成入声的塞音后面添加元音使之成为一个独立音节的过程和方法。例如:日语汉字“国(こく)”、“北(ほく)”、“福(ふく)”等日语发音的第二个音节“く(ku)”都是在古汉语入声韵尾“k”的基础上添加“u”使之独立为音节“ku”的结果。这有点类似于现代汉语音译英语单词时使用的方法。例如:“bus”、“Smith”和“Bush”这三个英语单词的尾音为辅音“s”、“θ”、“ʃ”,但译成汉语后都因为被添加了元音而变成了独立的音节,即“士shì”、“斯sī”、“什shí”。
其六,西南官话(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地)中,普通话中韵母以e、i、u、ao结尾,而西南官话中韵母变化为/ε/、ie、uo、uo以保留喉塞韵尾。而o、a结尾的字由于与普通话相同而无法区分了。具体例子如“德”(古音dok,西南官话/tε/,普通话de),“栗”(古音lit,西南官话lie,普通话li),“屋”(古音uk,西南官话wuo,普通话wu),“药”(古音yak,西南官话yuo,普通话yao)。除此之外,而这些地方则为luo、muo;同时另一种变音“-er”用来补充i的其他入声韵尾,如十、尺、日(古音分别为:zip、ciiek、niit,西南官话中已然变为si、ci,zsi,而这些地方却发音为shier,chier,rier)。(/ε/变化也可能是普通话ai的发音,uo也可能是普通话ue的发音,需要满足上面的对应条件才能判断是否为入声)绝大多数入声规律已经如第一句话所总结的。 汉字 中古音 普通话 江淮官话 闽南语
(文 / 白) 吴语 粤语 赣语 客家语 日语吴音 日语汉音 韩语 越南语 合 ɣɑp hé [xɤʔ] hap ɦəʔ hap hop hap ガフ (gapu→gō) カフ (kapu→kō) 합 hap hợp 十 ʑip shí [ʂəʔ] sip
zap ʑiʔ sap sep siip/sip ジフ (jipu→jū) シフ (sipu→shū) 십 sip thập 佛 vɪuət fó [fəʔ] hut
put vəʔ fat fut fut ブツ (butu→butsu) フツ (putu→futsu) 불 bul phật 八 pat bā [pɐʔ] pat
peh pɛʔ baat pat bat ハチ (pati→hachi) ハツ (patu→hatsu) 팔 pal bát 易 jɐk yì [iəʔ] ek jiʔ yik ik yik ヤク (yaku) エキ (eki) 역 yeok dịch 客 kʰɪɐk kè [kɐʔ] khek / kheh kʰaʔ haak khak hak/kak キャク (kyaku) カク (kaku) 객 gaek khách ※注:“易”仅作“变易”之义时读为入声 [-k],余为去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