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时代,人们还有必要坚持读书吗

如题所述

有必要坚持读书。

1、读书带来的满足,这跟网络是完全不同的。

在网络上,虽然看的东西很多,但无外乎 是他人搬运加工的产物,字里行间夹杂着似对似错的揣摩,能够汲取的知识相当有限,远不如自己在书中的思考得到的多。

2、获取正确而规范的资讯就必须通过书籍

从网络获得的资料和信息往往会存在一些差异,比如:由于网络的复杂加载和转载,并不要求来源精准,使得从网络上所能得到的资料和信息欠规范,效果不佳,所以不靠谱,有时还容易误事。

坚持读书:

1、阅读时间安排。一周中至少安排一天用3个小时恒长时间来进行阅读。推荐运用工作日的晚饭后19:30-22:30的3个小时,或者周末早上9:30-12:30的这两个3小时恒长时段用以完成阅读训练。

2、阅读环境选择。尽可能的选择一个近乎于100%静谧的个人封闭空间,如果有条件独立住宿的话,那么可以选择自己的住所,如果是上学集体住宿的话,可以选择独立自习室、或者相对静谧的图书馆、自习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23

网络时代更需要读书学习,但学习的方式要有所改变。

1、首先要学会对信息进行分级。当下我们很多信息的来源都是一些自媒体内容,如果你关注或订阅了大量低质、无用的自媒体,这不仅浪费了你的大量时间,同时也大大消耗你的精力。所以,要学会“分级”,哪些信息是要认真阅读的,哪些是可以批量、大致看看的,做出分级,并且在关注/订阅数上也要控制。

2、其次,不要用“收藏”取代学习。很多文章或课程平台都有提供收藏功能,它其实是针对人性去设计的,让我们误以为存下来了就等于知识到手了、学会了。只是不停的收藏没有用,当你阅读完一篇文章或资料后,觉得对自己有用、收藏后,一定要找一个时间进行系统的学习、思考、整理。比如每天收藏的内容,晚上就把它消化;或者以周为单位,专门抽出一段时间对收藏的内容进行系统学习。

3、其三,要学习掌握“快速阅读”的能力。快速阅读是一种根据材料、需要、时间、精力和内外部环境,有目的、有要点地进行阅读的方法。快速阅读的目的是“透过快速阅读快速建立书本、内容的知识地图,找到重要内容、挖掘出对自己有用的内容、产生“问题意识”,从而促使我们更好地完成阅读,以及对部分内容进行精读(拿一本书来说,重要的内容通常只占全书的两成左右)。快速阅读能力的掌握,不断的阅读和积累是一方面,也就是多读,多读可以完善你的识文基础(词汇、知识背景、阅读技巧等),从而提高你的阅读速度。另外也需要专门的训练,比如“精英特快速阅读训练”,通过软件训练掌握到一两千字每分钟的阅读速度一般都非常容易就可以做到(正常未经过训练的人阅读速度在200-300字每分钟)。

4、其四,要找到学习方向或目标,然后进行“主题阅读/学习”。首先是选择学习方向或目标,毕竟这世界的知识太多太庞杂,我们一辈子也学不完,事实上我们也并不需要全部了解它,只要吃那冰山的一小角,就够我们过好这辈子了。所以,要学会根据自己的人生目标、成长需求、工作需要等,去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然后通过实际的学习去逐渐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有了学习方向、主题之后,就可以进行广泛搜集相关书籍资料,进行快速阅读和精读。快速阅读帮我们快速广泛的学习,精读帮我们进一步完善学习。具体的方法比如:①根据你的学习目标,整理清楚你需要解答的问题,或者想了解学习的内容;②然后找到与你主题相关的书籍、资料;③进行快速阅读,找出书籍、资料中以你主题相关的章节或内容;④进行精读,找出或列出一些可以把我们的问题说的很明白的内容或问题;⑤比较分析,不同书里、不同作者对同一问题可能会有各式各样的意见,或者对于不同问题,不同作者都提出了同样的方法意见;通过比较、分析、思考,解答自己问题、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07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4·23世界读书日”已经不再陌生,人们习惯在这一天迎接读书的热潮。从4月23日至5月22日这一个月,也是西安一年一度的读书月活动,如今活动已经接近尾声。在此期间,本报记者通过网络问卷和实体问卷的形式,展开了“阅读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45份,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市民以及专家学者进行了采访,来谈谈他们对于读书的看法。
现象:许多中小学生只读教辅书
5月13日下午,记者来到了西安雁塔区的一所中学,在老师的协助下,61名中学生填写了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87%的学生每天课外阅读时间少于1小时,有31人表示“学业繁重”是没时间阅读的主要原因,还有11人认为自己“没有阅读习惯”。三分之二的学生一年课外阅读量低于10本。
“学习已经很累了,不想再读什么书。”高中二年级的思瑶一边填写问卷,一边回答记者的提问。在她的口中,一天的生活是这样的:早上6点40分出门上学,晚上8点半左右放学回家,通常写作业到12点左右,周末也去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仔细算算,一周也就只有周末能休息。在她的课桌上,堆满了数学、物理等课本及辅导书。当记者问思瑶喜欢读什么书时,她想了想回答说:“最近没看什么。”
“老师会布置一些课外阅读,规定每天读几页。但都是些名著之类的书,不仅读起来费劲,还要写读书笔记,所以不喜欢。”初二女生静怡告诉记者,有次老师布置阅读《文化苦旅》,但她实在看不下去,最后还是大学毕业的表哥帮她写完了读书笔记。而静怡身边的不少同学也表示,闲暇时间更愿意拿起手机聊微信、刷朋友圈和QQ空间。
“应试教育把青少年绑架到分数里,孩子们读书根本没有条件。”谈及这一现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客座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访问学者许建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现在的学校教育,把目标聚焦到一个点上,第一层次是考试,第二层次是分数,第三层次是名次,第四层次是升学,第五层次是成功。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占用了孩子们所有的时间,睡觉、吃饭、旅游……中小学生成了最没有自由的人,无法支配自己的时间,也没时间读书,谈何自由思考?”
“我们国内的学生,学习内容的难度不亚于国外,背诵、记忆的难度也不亚于国外,但是我们的孩子与国外孩子相比,在阅读量和知识面上却有着很大差距,对世界理解和人的关怀也有很大差距。究其原因,就是将读书片面地等同于‘阅读教材’。”提起青少年的阅读问题,陕西省图书馆馆长马民玉分析说。
“一个人一生所读的书,远远不是学校里学到的那几本。实际上,课外阅读比课本更重要,它是人们理解社会、认知社会以及适应社会的途径和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外阅读决定了一个人的素养。”许建国说。
趋势:青年人阅读倾向“碎片化”
在记者的调查中,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读书很重要”,但是面对具体的阅读调查,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有50.67%的人“没有定期读书的计划,随意性阅读居多”,74.24%的人每天阅读时间在1小时以内,43.5%的人表示自己一年阅读的图书为“1-5本”。超过四成人认为阅读较少的原因是“工作忙没时间”。然而有趣的是,一边说着自己没时间,一边却又有39.24%的人,每天花费在阅读网页上的时间为“1-2小时”。
32岁的周琪是西安某建筑公司的工作人员,回忆上一次看书的时间,他显然有些模糊。“每天工作加班的时间超过10个小时,经常还要应酬吃饭,回到家里只想躺着上网,根本没心思看书。”在他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中,虽然存储了大量电子书,但他也承认很少翻阅,下这么多书更像是“心理安慰”。
“每天睡醒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机,睡觉前也是看手机。”27岁的西安女孩刘明丽坦言,虽然喜欢读书,但已经难有大段完整的阅读时间。“即便是读书,也都是用手机看微信朋友圈、微博里分享的文章。有时候觉得手机像个‘时间黑洞’,一低头再一抬头,时间就没有了!”她笑着形容说,“知道这样不好,但就是经不住‘诱惑’,打开书本超不过5分钟,就要看看朋友圈谁又更新了,微博上又在讨论哪些热门,所以读书计划也就泡汤了。”
记者通过数据还发现,“午休及工作休息时”、“节假日”、“睡前”仍是读者主要阅读时间,然而利用“零散时间”阅读的比例也较高,达到了46.42%,“上下班、上学途中”、“如厕时”、“排队候车、医院候诊”等都成为现代人的阅读选择。甚至还有部分受访者表示,“随时随地看书”。
记者观察到,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不仅影响了人们的读书习惯,也进一步促进了数字阅读的发展。
“数字资源的浏览和下载量一直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差不多在六年的时间里翻了两番。”陕西省图书馆馆长马民玉告诉记者,2014年省图数字资源的浏览和下载量达到370万篇(册)次,同比增长26.27%;图书外借量则为204万册次,同比增长10.28%。
从这一数据可以明显看出,不论是借阅量、还是增幅,数字阅读的发展态势都更迅猛。记者也从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了解到,根据统计,2014年师大图书馆外借图书约64万册次,为近五年最低,在2012年这个数字是80万册次。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网络环境的变化,同学们阅读方式呈现多样化。根据这些变化,图书馆加大电子图书购买力度,截至目前已购买电子图书300余万册,这也是纸本藏书借阅量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师大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说。
争议:“网络阅读”算是真正的阅读吗?
记者在连日的采访中,也发现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尽管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客户端、电子阅读器等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呈现“碎片化”“数字化”阅读趋势。但大多数人仍心存疑惑: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网站形成的“微阅读”,究竟是好还是不好?“网络阅读”算是真正的阅读吗?
“在朋友圈看文章,也是一种阅读。”教育专家许建国持肯定态度,他认为,“现代社会我们拥有的是碎片化的时间,不可能有完整的时间坐下来阅读,恰好数字化提供了碎片化的文章,可以说‘一拍即合’。”如今已经76岁的他,每天晚上都会抽出时间看看微信朋友圈,“里面还是有很多好文章。”
在西安从事媒体行业的刘铭磊是数字阅读的拥趸者,手机、iPad、kindle以及电脑,都是他的读书方式。“网络阅读当然算是‘读书’,它和纸质阅读不一样的只是渠道,其他没有什么不同。尽管网络文章短,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深度。对于读者而言。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获取任何想读的信息,即便是碎片化的阅读,也增加了人们的选择,而且数字阅读的表达形式更丰富、更美观。”闲暇时间,他可以拿着手机刷“知乎”(注:一个网络问答社区)长达两三个小时,“看到别人的回答,扩充了我的视野,也带我体会到不曾经历的风景,感受不一样的人生高度。”
不过对于以上这样的观点,汉唐书城董事长唐代伟则明确表示“不认同”:“朋友圈、微博那些文章,充其量只能算是浅阅读,与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两回事。人们应该更重视纸质阅读,书是人的良师益友,它使人充实而不寂寞,纸质阅读作为一种深度阅读,被称为真正的文字阅读。”
张洪山是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大四的学生,去年一年在校图书馆共借图书315册,成为全校借书最多的人,但看得多并不意味着“泛泛而读”。大学四年期间,他涉猎的书籍达到上千本,精读下来的书有300余本。谈起读书,他也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读网络文章或是一般的杂志,都不能称之为阅读,只能算是浏览。”他曾经花了一年的时间去读教育界的经典著作,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给教师的建议》,“400多页的书其实并不厚,但没读几页,就要停下来思索。读书就是这样,要静下来踏踏实实地看,边读边想。”
位于西安市柏树林的汉枫博文书店已经有25年的历史,是书友们口中的“知名老书店”,老板孙庆华也是个爱书之人。说到读书,他侃侃而谈:“读网络文章,性质和浏览新闻一样,就是看看,不能算阅读。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丰富自己、指导自己,给予自身智慧和启发。有些人天天都在读,但是没有获得启发,那就不叫读书。真正的阅读一定要拿起书去触摸、去感知,去体会书里那种历史的沧桑感。”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