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爱孩子 家庭教育励志动画

如题所述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教会孩子如何去爱。

有人说,家庭教育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剧痛。这就引发我们思考,究竟什么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包含哪些内容?

学校教育侧重知识教育;而家庭教育是情感教育,包括道德教育、生活教育、人格教育,浓缩成一个字,就是“爱”。

一个家庭本就由爱而生,孩子本来就是父母爱的结晶。人类社会要生存下去,就需要爱的传承。爱是教育的最大秘密。

如何理解这个“爱”?

有两个层次:首先,父母要给孩子真正的爱,让孩子感受到爱。一个人最难忘的记忆往往不是父母教给的道理,而是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这是一种亲密的生活体验,也是一种最容易为孩子理解的感情。你看婴儿吃奶时脸上的那种满足、露出的那种微笑,此刻在他(她)眼里无论怎样的母亲都是最美的。

其次,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会爱,由爱自己、爱他人,推及到爱社会,不能把自爱变成自私。

但爱是容易失控的。所以家庭教育是有风险的。每一种动物都会疼爱自己的后代,人类也不例外。然而,父母对孩子的爱若停留在动物对后代的疼爱,那就极易失去节制,陷入爱的误区。

爱的最大误区,就在于没有给孩子真正的爱。

现在很多父母口口声声说爱孩子,却不知道如何去爱。

卢梭有一个观点,要让孩子像孩子一样生活。假如你让孩子过得像个君王,那就不正常了。人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需要。比如到了一定的年龄,孩子常常会说“这个我来”,这就说明他(她)有独立的需要。如果你不能满足孩子的这种需求,还是一味地溺爱孩子,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成长和发展的权利。这样的爱,只能爱出一个废物,因为孩子丧失了独立的能力。所以对孩子的爱要有节制。

一个家庭不论多么富有,都不该对孩子过度满足。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节制能力,要敢于向孩子的无理要求说“不”。

这一点在儿童2-4岁阶段尤为重要。因为这是儿童语言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他(她)开始在头脑中建立规则意识了。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有一些不好的举动,比如打人、骂人、睡觉前非得要吃糖等,任凭孩子怎么哭闹,做父母的都要果断拒绝。慢慢地,孩子就会知道,原来这么做是不可以的。

很多父母以为,爱孩子就是要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

他们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就是幸福的。其实不然。一个被过度满足的孩子,不一定是快乐的孩子,因为快乐来得太容易了,他(她)觉得理所应当。

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叫“延迟满足”,就是说训练孩子为了更重要的目标,可以暂时放弃眼前的诱惑。澳大利亚有一位心理学博士在北京的一次心理学大会上讲了他所做的一个“糖果实验”,我听后深受震撼。他从澳大利亚和中国抽取了一些4、5岁的孩子,每个孩子面前都放两份糖果,一份多,一份少。然后给孩子们两个选择:可以马上吃掉少份的糖果,也可以等待15分钟后再吃多的那份糖果。小孩嘛,谁都想吃多的,但条件是你必须等待。结果,70%的中国孩子等不到15分钟就提前吃起了糖果;而66%以上的澳大利亚孩子都能等到15分钟以后,从而吃到了更多的糖果。

这很值得我们中国父母注意,它或许能反映当今中国孩子,特别是备受溺爱的独生子女的潜在危机。根据国外的相关研究,那些能够经得起诱惑的孩子,往往比无法自制的孩子更有忍耐力、更加独立、更有作为。一个被溺爱的孩子,是难以抵御诱惑、克制欲望的,而现实生活是充满诱惑与欲望的。小时候不能抗拒糖果的诱惑,长大了就可能无法抵御其他诱惑。这样的小孩踏入社会后可能会不知所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