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说唐诗》第三讲摘抄200字

《蒋勋说唐诗》第三讲摘抄200字

诗很像一粒珍珠,它是要经过琢磨的。我们的口腔、舌头、牙齿、嘴唇在互动,像蚌壳一样慢慢磨,磨出一粒很圆的珍珠。有一天那个语言和文字能变成这么华美的一首诗,是因为经过了这个长期的琢磨。
● 如果晚上把我们丢到大山中,我们要活下来,大概就知道什么叫“物竞天择”了。那种在自然当中跟所有的生命搏斗的精神,绝对不是农业伦理。农业伦理一定是人已经定居以后跟土地之间的依赖关系。不存在土地依赖关系的时候,生命处于荒凉的流浪之中,这个生命必须不断活出极限,不断爆发出火焰。
● 唐太宗的生命经验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状态,他把农业伦理中的父子、君臣关系完全打碎。他不相信“你是我的臣子,所以你要服从我”,而是相信“你要服从我,是因为我的潜能得到了完全开发”。
● 在唐诗当中,生命的独立性是受到歌颂的。在历史上,如果我喜欢武则天这个角色,跟她取不取得政权没有必然联系,而是因为我看到她对自己独立个性的完成。
● 武则天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生命的绽放方式,在读《春江花月夜》的时候,都会令人有所领悟。春天、花朵、江水、月亮、夜晚,全部都是在大自然中独立出来的生命状态,与道德无关。一条江水也有江水的规则,月亮有自己圆缺的规则,夜晚有夜晚的规则,全是自然现象。整首诗都是在讲自然现象,把人的是非,带到了大的宇宙空间中。
● 江水把气味冲散,月光把花的颜色过滤。
● 唐代其实是我们少有的一次离家出走,个人精神极其强大。
● 文学史上,一直强调一个好的文学作品,不能有固定答案。作品里有很多象征,甚至阅读者自己的生命经验也会跟文本产生对话关系,我希望自己所做的诠释可以为诗句保留多一点的弹性。
●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 如果你对生命有深情,一切看起来不存在的东西,都会变成你在意和珍惜的部分。在这个世界上,当你对许多事物怀抱有很大的深情,一切看起来无情的东西,都会变得有情。
● 鸿雁长飞,可是光影会被记忆、被留住。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对于其他的生命可能不重要,但是对这天晚上的张若虚而言,所有的事物都有了意义。
● 人寻找归宿,并不一定是为了回家,而是追问生命到底应往何处走,人生的意义在哪里,生命到底价值何在。
● 这种诗不是个人才气的表现,绝对是时代已经把很多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包括思想。
● 我们看到花开了,赞美它的美丽,却常常注意不到它底下的枝叶、根,它需要的土壤、阳光和雨水,而这些全部加起来才是它开放的条件。我认为唐诗是诗歌这株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开出的花朵,如果我们认为它太美了,其它朝代都不行,这是不公平的说法,因为其它朝代是枝叶,是根。《诗经》绝对是根,它的养分源源不断输送上来,没有这个根,花朵是开不出来的。我们一方面分析一首完美的作品,同时也希望可以将这个作品放到一棵树上去观察它的前因后果。
● 我是在描述一种文化生态,相对于唐代的花季,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含苞待放的状态,宋朝时花已经凋零,结了一个果。果子没有花朵那么灿烂,但是很安静。在宋代文学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的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
● 我常常觉得诗只是在最哀伤最绝望的时刻,让你安静下来的东西。文学与诗,在生命里面发挥作品,常常是在某一个时刻变成你的心事。
● 一个做过官的王维,一旦离开政治以后,开始重新寻找自己生命的定位。很多人丧失政治前途以后,会不得意,很多牢骚,王维没有。他把自己以前的东西丢得干干净净。在经历政治灾难以后,他在辋川把另外一个生命建立起来。
● 王维的诗句越来越像禅宗的偈语,表面上微不足道,没有很难的字,没有很深的意思,所有的意思又都在里面。这样生活,才具备真是的意义。如果不这样生活,也许读不出味道来,觉得很平淡。这是经过繁华之后的平淡,有特殊的意义,精简,不累赘,单纯地去描述生命的状态。解读王维的时候,必须进入到哲学层面。
● 只有真正看过繁华的人,才会决绝地舍弃繁华。真正看过繁华,就会走向完全的空净。近代最明显的例子是弘一大师,他能在佛教修行上达到如此地步,是因为他经历过了所有的繁华。人在没有经历过的时候,怎么修行,心还在那边,很难纯粹。而看尽繁华的人,往往在领悟空的时候,有更大的基础。这样一个人出家的时候,衣服上的补丁,是另一种华丽。
● 如果没有燃烧,也就不会有灰烬。王维心如死灰,是因为曾经剧烈燃烧过。
● 你的绝望刚好是你的转机。我们常常认为到了“水穷处”,只有大哭;我们没有发现水穷之处,就是云起之时。水穷之处是一个空间,云起之时是一个时间。在空间的绝望之处,看到时间的转机,生命还没有停止,所以还有新的可能、新的追求。
● 文学与艺术有趣的一点是使单一角色变成多样角色,从而使生命获得宽容,对人有更多的了解。写《将进酒》的李白豪迈粗犷,写《长干行》的李白,却成了一个哀怨的女子。这种角色的转换,使得唐代在心理学上是一个非常健康的时代。角色越能多样转换,社会心理就越健康。唐代是一个非常豁达、非常活泼,充满生命力的一个时代。武则天从一个卑微的宫女成为一个帝王,角色转换了很多次,她的每次转换都扮演得百分百准确到位。
● 文学与艺术或者说美的世界,对人生最大的贡献,是把我们带到一个不功利的状态。所谓“功利”,就是每个人囿于自身的角色定位,无法理解他人。文学与艺术会使人转换,从他人的角度来观察生命现象。
● 如果把自己的一生作为电影的回叙,不会是每一年一卷,有的时候是三年一卷,有的时候一年可能有十卷。
● 李白之所以被称为诗仙,是因为在诗的国度里,他是一个不遵守人间规则的人。“仙”的定义非常有趣,李白本身建立起来的个人生命风范,不能够用世俗的道德标准去看待,比如李白的好酒,李白的游侠性格,李白对人世间规则的叛逆。可以说李白把道家的或者老庄的生命哲学作了尽情发挥,变成一种典范。
● 一首诗的好,不见得是全部都好,有一个画面让人难忘就已经足够。
● 李白在历史上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对正统文化的巨大颠覆。他很叛逆,对于权威特别不服气,别人觉得孔丘神圣不可触犯,可我觉得我根本就是楚狂人,我敢于狂歌,我可以笑孔丘。这在我们的教育里太少了,年轻一代似乎很少接触叛逆文化,总是被权威的阴影所压住。
●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开启了另外一个美学领域,这个领域打开了以后,人对于人的爱,对于生命的尊重,已经不是母亲不母亲的问题,而是对于一朵花都会尊重,都会疼惜,这是文学真正的力量。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句子之所以美,是因为它变成了人生中最感人的东西,在很多旅途当中,碰到第一次见面的人,然后谈到生命里最深情的部分时,你都会想到这个句子。你会感觉到陌生会变成熟悉,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有共同的生命的默契。
● 晚唐的靡丽诗歌,其实是对大唐繁华盛世的回忆。
● 晚唐的诗歌很有趣,是繁华过了以后对繁华的追忆,等于生命同时看到荷叶生与荷叶枯,眷恋与舍得两种感情都有,这其实是扩大了的生命经验。如果生命只能够面对春夏,不能面对秋冬,其实是不成熟的生命。在生命里最眷爱的人,有一天也会与我们分别。明白了这些,情感呢可以更深。从这个角度去看晚唐文学,能够看到这一时期的创作者对人生经验的扩大。
● “留得残荷听雨声”,繁华盛世没有了,在一个有点凄凉、有点慵懒、有点困倦的时代里面,努力为自己找到一点生命的美好。最重要的问题是怎么回来做自己,只有生命中有了那个貌似不重要的小小时刻,生命才能自我实现和完成。我想李商隐有一点参禅的经验,当他发现自己对于很多华丽的东西没有那么大的野心了,更大的企图心是回来做自己。
● “锦瑟无端五十弦”我最喜欢这一句的主要原因是“无端”两个字,我们感觉到一种很深的感触,没有理由怎么突然五十岁了?“一弦一柱思华年”,其实演奏者是在一句一句地思念自己慢慢消失的华年。
● “沧海月明珠有泪”,大家会不会觉得沧海、月明、珠、有泪,很想万花筒中的那种晶莹的经验,好像在看折射的光。汉诗不仅是叙事,更是一种迷离错综的经验,竟然可以把生命里的某一个复杂得讲不清楚的东西用这七个字写出来,这就是诗歌中意象的重要性。
● 我相信大家可能会在心里面记得一个车站,对别人来说那个车站没有意义,可是对于我们个人来讲,那个车站有意义,或者是哪一间咖啡屋,或者咖啡屋里面的哪一个座位,在情感的记忆当中,每个人都有很私情的角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23

文学史有继承的关系,跟大自然一样有春夏秋冬。唐代是花季,花季之前一定是漫长的冬天。在冬天,被冰雪覆盖的深埋到土壤里的根在慢慢地做着准备。

唐代文学不是与南朝文学一脉相承,而是来自北方。当时的诗人把真正的生命经验带到了荒漠当中,荒漠当中的生命是用另外一种宇宙观去看待生命的状态的。所以我们今天绝对写不出“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因为我们根本没有这样的视觉经验。“大漠孤烟”是描述在辽阔的地平线上看到一缕烟升起来,是烽火的狼烟烧起来的感觉。唐诗给我们最大的感觉就是空间的扩大跟时间的扩大。

我们不要忘记人情越丰富,自我就越少。我们读唐诗时,能感受到那种快乐,是因为这一次自我真正跑了出来。李白是彻头彻尾地面对自我。在他的诗里面读不到孩子、太太,甚至连朋友都很少,他描述他跟宇宙的对话:“五岳寻仙不辞远。”就是为了要成为仙人,在五个最有名的山里跑来跑去。李白的诗里面一直讲他在找“仙”,“仙”是什么?其实非常抽象,我觉得这个“仙”,是他一个完美的自我。只有走到山里去,他才比较接近那个完美的自我。到最后他也没有找到,依旧茫然,可是他不要再回到人间。因为回到人间,他觉得离他想要寻找的完美自我更遥远。他宁可是孤独的,因为在孤独里他还有自负;如果他回来,他没有了孤独,他的自负也就会消失。李白一直在天上—人间之间游离。他是从人间出走的一个角色,先是感受到巨大的孤独感;然后去寻找一个属于“仙人”的完美性,可是他并没有说他找到了,大部分时候他有一种茫然。

当我们面对唐诗时,几乎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唐诗好迷人,里面的世界好动人。再追问一下,也许是因为刚好唐诗描写的世界是我们最缺乏的经验,在最不敢出走的时候去读出走的诗,在最没有孤独的可能的时候读孤独的诗,在最没有自负的条件时读自负的诗

原来那里的石榴那么小。我相信繁华在回忆当中会越来越被夸张,这也完全可以理解,因为那是一个人的生命里最好的部分。我跟很多朋友说,我跟你介绍的巴黎,绝对不是客观的,因为我二十五岁在巴黎读书,我介绍的巴黎是我的二十五岁,而不是巴黎。在我的口中大概巴黎没有不美的东西,因为二十五岁的世界里很少会有不美好的东西。即使穷得不得了,都觉得那个日子很漂亮

有点忧愁,淡淡的忧郁,是这种感觉。在杜甫或者李白的诗里都可以看到在快乐与悲哀之间的巨大起伏,可是在李商隐的诗里,你永远看不到大的呐喊或者呼叫,他如果要掉泪,也是暗暗地在一个角落里。这种很低迷的哀伤,弥漫在晚唐时期,变成一种风气。“向晚意不适”,是描写心情上的一种百无聊赖的感觉,一种讲不出理由的闷。“不适”用得非常有分寸,就是有一点不舒服,也讲不出什么不舒服

回忆本身一定包含了当下的寂寞、孤独与某一种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