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诸葛亮传 刘备临终托孤情景 评价诸葛亮

如题所述

我比较反对,到处找点东西来粘贴作为回答。

告诉你真相吧,“三国志*诸葛亮传,刘备临终托孤情景 ”,这段存在一个致命的逻辑矛盾!!为什么呢,因为书中讲刘备让孔明“嗣子不才君可取”,此时只有他们两个人在场!

动脑筋想一下吧,刘备说完话一会儿就挂了!诸葛亮什么时候把这个天大的秘密告诉别人的呢?泄漏过吗?如果想“泄漏”,不如说刘备要禅位于他得了。
这一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而陈寿凭什么知道这事,还记在《三国志》内?笑话!!

估计,陈寿就是想说明他们君臣友谊万岁,经过“合理想象”杜撰的!所以你不必叫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03
刘备是没有办法,他的重臣也只有诸葛亮了。庞统、法正他们都死了。而刘禅看起来明显不行,无法压住东州集团(就是刘焉旧部)和益州集团的人,所以他也没啥办法。就托孤给诸葛亮了。然后诸葛亮当然也心领神会啦,虽然他们的君臣相得没有后世说得那么玄乎,但是刘备这个时候想要做的主要是安内,这个诸葛亮还是知道的。诸葛亮这个时候的利益和刘备是一致的。所以也称不上演戏,就是配合吧。诸葛亮保证帮助刘备克服他最担心的事情。对于刘备来说,实在不行,让东州集团和益州集团篡权,还不如诸葛亮自取。当然这个也是万不得已的事情,不到最后一步,诸葛亮也不会干这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因为他完全没有必要。他后来基本上是个太上皇,没有必要冒险废了刘禅。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2-15
  刘备临终时对诸葛亮那翻“嗣子不才君可取”的话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因为这样的托孤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史上仅此一例。对此,人们众说纷纭。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是刘备临终时的激将法——将诸葛亮一军,让他死心塌地辅佐刘禅,不敢造次。

  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少。毛宗岗曾在此评点说:或问先主令孔明自取之,为真话乎?为假话乎?曰:以为真则真,以为假则假也。言下之意他是不信的。明朝的李贽就更直接了,干脆大呼:玄德真奸雄也!

  而陈寿在《三国志•先主传》中却表示:先主之宏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我同意陈寿的说法。

  我觉得要评价刘备那番“君可自取”的托孤之言是否真心大致得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1. 从刘备与诸葛亮的为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来谈

  我们先谈谈刘备的为人。要全面评价刘备是个大工程,我们这里仅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刘备对臣下的体谅和他超强的识人之明。夷陵之役时黄权和刘备政见不和,后值战败归蜀无路只好投降了曹丕。这时在永安服侍刘备的大臣纷纷要求逮捕黄权的家属治罪。刘备却说:是我辜负了黄权,不是他辜负了我呀(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一样照顾黄权在成都的家属。比起汉武帝因虚妄之言而杀李陵全家的事,刘备确实称得上是仁义明君了。而黄权在曹丕那边的情况更叫人感慨。由于黄权家属被害的假消息传来,曹丕特地准备为他们发丧,黄权却反对,他说:臣与刘、葛推诚相信,明臣本志。疑惑未实,请须后问。后经查证,果然是假消息。在尔虞我诈的三国时代,读到这样的故事叫人很难不被感动。由此也可以看出,刘备和臣下的关系是推诚相待、君臣不互疑的。

  不仅如此,刘备还很有识人之明(知人之鉴)。比如他对诸葛亮过分看重马谡颇为担忧,所以临终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可惜诸葛亮不以为然,继续重用马谡,以至后来发生街亭之败。诸葛亮虽聪明绝顶,可毕竟是人不是神,不能事事洞察如明镜,我们对此只能一声叹息。不过这里却可以看出刘备身为一个领导在识人方面敏锐绝伦的目光。

  再来看诸葛亮的为人,这个问题我想没有悬念。清人王藻鉴诗云“辅汉书呈二次表,忠刘费尽一生功”便是对诸葛亮在受托孤之后的人生轨迹的一个高度概括;而那句千古流传的名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是对他人生后二十七年的一个总体写照。总而言之,诸葛亮的人品和忠诚度不存在任何质疑。

  最后就得看刘备和诸葛亮关系如何了。读《三国志》我们可以得知诸葛亮出山后不久便和刘备“情好日密”,使得刘备发出“如鱼得水”的感言,使得关羽和张飞都嫉妒了。两人在日后的岁月里筚路蓝缕、互相信任、风雨同舟、肝胆相照,诸葛亮对刘备不离不弃,面对孙权的“利诱”和曹军的压近都不改初衷,可谓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了;刘备也在诸葛亮的辅佐下由县长做到了皇帝,他们之间是共过患难的君臣,是彼此知根知底的朋友,这是一种斩不断的鱼水深情,堪称君臣际遇的典范。这不是套话大话空话,事实上刘备对诸葛亮确实很信任。刘备在借得荆州之后便率领少数部队入川了,大本营则是由诸葛亮和关羽来经营的,而诸葛亮更是在当时的荆州重镇江陵指挥大局,其地位举足轻重,可见刘备对他很放心;入西川后依然如此,《三国志》记载: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能把老巢都交给诸葛亮看守,可见对他不是一般信任。

  况且从三顾茅庐到永安托孤,他们已经认识了整整十六年。十六年的交情,以刘备的“知人之鉴”,他对诸葛亮的人品、志向以及人生观应该是颇为清楚的。刘备对黄权尚且如此体谅、推诚相待,他会去怀疑这个为他呕心沥血了半辈子的诸葛亮吗?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刘备心里还不清楚吗?何况诸葛亮为人向来小心谨慎,知分寸,懂进退,恪守君臣之礼,也没有什么可以拿来让刘备起疑心的呀,既然如此,刘备也没必要去怀疑他什么,更没必要去“激”他,对一个忠诚到不能再忠诚的人,“激”他所为何来?
  2. 从当时的国际局势以及蜀汉政权的情况来谈

  夷陵之役后蜀汉情况很不乐观:关、张、马、黄四大将先后去世,蜀汉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已寥寥无几;战败的损失和士气的打击使得蜀汉军队作战力近乎崩溃,无法再与吴、魏抗衡;益州和汉中的政局不稳定,叛乱不断;荆州又失,蜀汉财政、经济困难加剧;此时刘备若亡,势必产生新的危机……的确是“危急存亡之秋”。这一切,刘备不会不清楚,他急着召见诸葛亮就是想趁这生命的最后时刻和这位他最贴心的臣子——也是蜀汉政权的实际接管人彻底商讨一下“自己身后怎么应对局面”和“蜀汉今后的路该怎么走”的问题。

  刘备深知当时的形势很不利于蜀汉,而他对自己儿子的能力也不会不清楚,对于刘禅接棒治理这个内忧外患的国家能否胜任的问题,他很担忧。所以他给诸葛亮那段“君可自取”的指示,多少是在为自己辛苦一生所创建的这块基业的前途着想。可怜刘备奋战一生,如今只剩下益州这么一块地盘了,而且还危机四伏,如果刘禅接棒后乱来,那别说兴复汉室的宏图伟业前功尽弃,整个刘氏家族的命运都存亡未卜。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是刘备,我一定会想:我刘备拼死拼活一辈子好不容易挣到这块地盘我容易吗我?如果阿斗那小子守不住把它拱手让给了孙权或曹丕我想得通吗我?也罢,与其这样,倒不如“便宜”自己人,怎么说诸葛亮跟我那也是一条沟里的同志呀,总比让给外人的好;而且我看小葛这个人厚道,别说他夺权的可能性不大,他就是真的夺了权,也会善待我刘氏子孙,总比沦为吴、魏的阶下囚或是让他们杀掉的好……没准儿刘备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才会给诸葛亮那段明确的“夺权”指示的,想让他能够有足够的“法理”依据,在万不得已时,使出非常手段以应不测,保住这块来之不易的基业。

  更何况,在刘备集团中,诸葛亮虽是首席辅臣,但各方面信服的仍然是刘备(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才开府治事,总揽大权),如果没有刘备明白的授权,诸葛亮想临时搞政变是不大容易的,起码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反而是刘备这种“君可自取”的遗言,更容易帮助诸葛亮拥有夺权的合法性基础,因为这是临终口谕,是先帝遗诏,诸葛亮若真的起了“自取”的心思,随时可以以此为依据把刘禅搞掉,还名正言顺呢,刘备不会糊涂到不清楚这一点。

  3. 从《三国志》作者陈寿的立场、态度以及取材可信度来谈

  陈寿是蜀国人,在蜀国生活了半辈子,对蜀国的情况应该是很熟悉的,很多事情即使不是亲身经历,也是有所耳闻的,况且他本身治学严谨,选入书中的材料可信度应该是比较高的,离当时(即永安托孤)最近的他根据史料和传闻所作的判断也应该是比较接近事实真相的。

  有人说刘备托孤时后面埋伏的有刀伏手,如果诸葛亮点头就把他干掉……我觉得这种说法好荒谬!如果真有这种事,刘备死后就没有一丝风言风语传出吗?纸是包不住火的。如果陈寿听到这种传言,他会怎么想?怎么写?他还会对刘备托孤如此盛赞吗?况且如果刘备真的起过这么大的杀心,那想必之前就有过对诸葛亮不满的事,所以他才不放心,可我们找不到一丝刘备与诸葛亮不和或是刘备对诸葛亮不满的痕迹,连一点暗示都没有。何况在那种形势下,刘备若真的起心要杀死诸葛亮那无异于自毁长城,和崇祯杀袁崇焕没区别,刘备不是崇祯,不会那么傻。

  也有人说陈寿那番“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的称赞是在拍刘备的马屁,我看说这话的人简直是脑壳遭门夹过!陈寿当时已是晋朝的臣子了,晋朝的开国皇帝是司马炎,司马炎的祖父是司马懿,司马懿最大的敌人是诸葛亮,诸葛亮的主子是刘备,陈寿他活得不耐烦了吗?他敢去拍刘备的马屁?陈寿一口一个“大晋光明至德”,一口一个“死罪死罪”,他都诚惶诚恐到这个份儿上了,会去拍刘备的马屁?很显然,这既无可能也无必要。

  总之,我们读书不能想当然,读史书尤其如此。有些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合乎道理的说法,只要深入去了解当时的实际情况以及当事人的个性、为人及经历,并加以合理的分析,便不难避免产生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历史偏见。而且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连曹操这么个“酷虐变诈”的大奸雄临死前都能留恋自己的妾妇及子女,发出“我将何辞以答(曹昂)”的哀叹,何况刘备呢?总之我实在无法相信刘备一个垂死之人还会去使什么诡计,更何况还是对付诸葛亮这样的人。

  综上所述,我同意陈寿对于刘备托孤的那番“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的评价,我也相信刘备举国托孤于诸葛亮的确“心神无贰”,且坚信不疑。

  可以参考下面的:
  http://tieba.baidu.com/f?kz=186243467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6-04
一种利用和甘于被利用的关系
第4个回答  2010-06-04
君臣关系的巅峰。
在这里很佩服刘备,我也宁愿相信刘备是真心说这话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嘛。
这话一说出来,诸葛亮将来即使夺了刘禅的位,那他也是占住了 大义的!
不过诸葛一生都是复兴汉室的理想,而且跟刘备的君臣关系,也是融洽无比,刘备相信他不会做出这种事,而且,估计他也看出了阿斗实在不是个好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