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的芈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如题所述

芈月原型芈八子,也就是宣太后。

宣太后本是楚国人,后成为秦惠文王的姬妾,称芈八子。前306年,秦武王因举鼎而死。因秦武王无子,他的弟弟们争夺王位。赵武灵王派代郡郡相赵固将在燕国作为人质的公子稷送回秦国。在宣太后异父弟魏冉的帮助下,公子稷继位,即秦昭襄王。

魏冉随后平定了王室内部争夺君位的动乱,诛杀惠文后及公子壮、公子雍,将秦武王后驱逐至魏国,肃清了与秦昭襄王不和的诸公子。因秦昭襄王年幼,由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魏冉辅政。

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她在秦国长期执政,杀义渠王,灭义渠国,灭亡了秦国的西部大患。死后葬于芷阳骊山。她的玄孙就是秦始皇嬴政。 宣太后不是一个“弱质女流”,这个三十岁上下的成熟美妇人一跃成为封建社会里后妃掌政的鼻祖。

秦国尚武,而武功最盛大的时期之一,就是宣太后掌政的三十六年(也有说是四十一年的)。 纵观芈月一生,她私通情人,不是一个好妻子,但却是一个真真切切的好太后。她愧对自己的丈夫,却无愧自己的国家。

扩展资料

芈八子的轶事典故:始称太后

太后称谓,始见于她。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卷一》云:“《史记·秦本纪》曰:昭王母芈氏,号宣太后。王母于是始以为称。故范睢说秦王有独闻太后之语。其后赵孝成王新立,亦有太后用事之说。是太后之号,自秦昭王始也。汉袭秦故号,皇帝故亦尊母曰皇太后也。”太后专权,也自她始。

宋代陈师道《后山集·卷二二》云:“母后临政,自秦宣太后始也。”她以太后身份统治秦国长达三十六年之久,而且大大发展了国力,“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向稽首”(《史记·穰侯列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芈八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31
早年经历
宣太后本是楚国人,后成为秦惠文王的姬妾,称芈八子。[1] 前306年,秦武王因举鼎而死。因秦武王无子,他的弟弟们争夺王位。[2] 赵武灵王派代郡郡相赵固将在燕国作为人质的公子稷送回秦国。在宣太后异父弟魏冉的帮助下,公子稷继位,即秦昭襄王。魏冉随后平定了王室内部争夺君位的动乱,诛杀惠文后及公子壮、公子雍,将悼武王后驱逐至魏国,肃清了与秦昭襄王不和的诸公子。因秦昭襄王年幼,由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魏冉辅政。[3-4]

主掌朝政
前307年,楚怀王派兵包围韩国的雍氏(今河南禹州东北),长达五个月不能攻克。韩襄王多次派使者向秦国求援,但秦国军队一直不出崤山,按兵不动。韩襄王又派尚靳出使秦国,尚靳以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说秦国尽快派兵救援。而宣太后因为自己的故乡是楚国,不同意派兵救援,她召见尚靳对他说:“当年我服侍秦惠文王时,大王把大腿压在我的身上,我感到身体疲倦不能承受。而他把整个身体都压在我身上时,我却并不感觉到重,这是因为这样对我比较舒服。秦国要帮助韩国,如果兵力不足,粮草不济,就无法解救韩国。解救韩国的危难,每天要耗费数以千计的财物,这对我和秦国又有什么好处?”韩襄王于是又派张翠出使秦国。甘茂认为韩国一旦投靠楚国,楚、韩两国就会挟持魏国来危害秦国,他主张秦昭襄王立即出兵救援韩国。秦昭襄王于是下令出兵,楚国闻讯后撤军。[5]
前287年,齐、赵、韩、魏、楚五国合纵攻秦未能成功,诸侯在成皋(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停战。秦昭襄王想让韩国公子成阳君兼任韩、魏两国的国相,韩、魏两国不同意。宣太后通过穰侯魏冉对秦昭襄王建议不要任用成阳君。因为成阳君曾因秦昭襄王的缘故困居于齐国,在他穷困的时候,秦昭襄王没有任用他,而成阳君受宠,秦昭襄王又要任用他,不会使他满意;秦昭襄王任用成阳君而韩、魏两国不同意,会有损于秦国与这两国的关系。秦昭襄王听后打消了这个念头。[6]

诱灭义渠
义渠是东周时期活跃于泾水北部至河套地区的一支古代民族,长期与秦国发生战争。前331年,义渠国内发生内乱,秦惠文王派庶长操平定内乱。前327年,秦惠文王在义渠设县,义渠王向秦国称臣。前319年,秦国攻打义渠,夺取了郁郅(今甘肃省庆阳市东)。[7] 作为报复,次年义渠参与了公孙衍合纵楚、韩、赵、魏、燕的五国攻秦之战。义渠趁秦军主力与五国交战之机,大败秦军于李帛(今甘肃省天水市东)。前314年,秦惠文王再次派兵攻打义渠,攻取了徒泾(位于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境内)等二十五座城池,义渠国力大损,但仍保留一定实力。秦昭襄王继位时,义渠王前来朝贺,宣太后与义渠王私通,生下两子。后秦昭襄王与宣太后日夜密谋攻灭义渠之策。前272年,宣太后引诱义渠王入秦,杀之于甘泉宫。秦国趁机发兵攻灭义渠,在义渠的故地设立陇西、北地、上郡三郡。[8]

失去权势
宣太后主政时任用弟弟魏冉、芈戎以及儿子公子悝、公子巿等四贵主政。宣太后及四贵的专权极大限制了秦昭襄王的权力,造成了秦国国内只知有太后和四贵,不知有秦王的局面。魏国人范雎逃亡至秦国后,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范雎向秦昭襄王建议收回五人的权力,以免造成淖齿、李兑那样弑君篡国的祸乱。秦昭襄王采纳范雎的建议,废宣太后,将魏冉、芈戎、公子悝、公子巿等四贵驱逐出秦国。[9]

去世
宣太后十分宠爱情夫魏丑夫,宣太后生病即将去世时,传令让魏丑夫为自己殉葬。魏丑夫得知后十分害怕,于是请庸芮游说宣太后。庸芮先问宣太后人死后是否能够感知到人世间的事情,宣太后回答说不能。庸芮继而说既然人死后不会有什么知觉,那您又为何要将自己心爱的人置于死地?如果死人真的有知觉,那么先王早就因出轨之事对太后您恨之入骨。太后您弥补过失都来不及,又怎么能和魏丑夫有私情呢?宣太后认为庸芮所说有理,于是撤销了魏丑夫为自己殉葬的旨令。[10]
前265年十月,宣太后去世,葬于芷阳骊山(今陕西西安临潼区骊山)。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2-24

历史上的芈月就是宣太后,又称芈八子、秦宣太后。战国时期秦国王太后,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她在秦国长期执政,杀义渠王,灭义渠国,灭亡了秦国的西部大患。死后葬于芷阳骊山。她的玄孙就是秦始皇嬴政。

宣太后不是一个“弱质女流”,这个三十岁上下的成熟美妇人一跃成为封建社会里后妃掌政的鼻祖。秦国尚武,而武功最盛大的时期之一,就是宣太后掌政的三十六年(也有说是四十一年的)。

纵观芈月一生,她私通情人,不是一个好妻子,但却是一个真真切切的好太后。她愧对自己的丈夫,却无愧自己的国家。

更多资料芈月在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物?

第3个回答  2016-12-21
宣太后是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太后”的人
宣太后(?—前265年),是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太后”的人。《史记·秦本纪》记载:“昭王母芈氏,号宣太后。王母于是始以为称。故范睢说秦王有独闻太后之语。其后赵孝成王新立,亦有太后用事之说。是太后之号,自秦昭王始也。汉袭秦故号,皇帝故亦尊母曰皇太后也。”
芈姓是中国较古老的姓氏,是周时楚国贵族的祖姓,由于其后已经分衍为诸多其他姓氏,因此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楚人起自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据《史记·楚世家》的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陆终生子六人,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记其氏。”
从其姓“芈”来看,她应该是当时楚国的贵族之女。为何又称为“芈八子”呢?秦国当时的后宫宫女分八级: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由此可以看出,她在秦惠文王生前地位并不太高,也谈不上多么得宠。但是她见识出众,容貌秀丽,又为惠文王生下三个儿子,为其以后荣华富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政治手腕很强,历史上的太后专权、母后临政就自她始
宋代陈师道《后山集》(卷二二)云:“母后临政,自秦宣太后始也。”惠文王死后,惠文后就和继位的儿子秦武王合谋,将芈八子的大儿子嬴稷送到燕国去当了人质。战国时期的人质是各诸侯国在频繁战争过程中采取的制约措施,当时也是极为危险的。眼看这母子俩的人生将要黯淡收场,事情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芈月的前途一片光明。为什么会有转机呢?关键是由于继位的秦武王的猝死。秦武王当时在与东方的战争中是有功劳的,公元前307年,秦军攻克宜阳(河南洛阳以西),斩首六万,这是秦军在统一天下中进攻中原的前哨战。与此同时秦武王进入东周都城洛阳,一是向周赧王炫耀武力,二是要练练他的臂力如何。据史书记载,秦武王身高体壮、勇力超人、尚武好战,常以举重斗力为乐,因此凡是勇力过人者,他都提拔为将,给予高官厚禄。
秦武王到达洛阳后,看到象征国家政权的九鼎,秦武王就想举起一个代表雍州的大鼎,但因鼎太重,砸了下来,绝膑而死。只做了四年的国王就离开了人间。由于死得太突然,秦武王尚无子嗣,由谁来继承王位就成了问题。在《芈月传》中,芈月是联合自己的情夫义渠君,将其儿子嬴稷推上王位的。而在真实的历史中,芈八子则是联合燕赵两国,并借助自己同母异父的弟弟魏冉之力,将自己远在燕国的儿子迎立为秦王,可见她的政治手腕之强。
因为秦昭襄王年少,无法处理国家大事,便由其母芈月主政,《史记·穰侯列传》中这样记载:“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以魏冉为将军,以樗里疾为相,控制了秦国军政大权。魏冉的将军之职,为秦封将军之始,也算是宣太后的一个创举。不过这时的秦国政局是动荡不安的,武王后要拥立公子壮(武王弟)即位,称季君,以与宣太后、魏冉对抗。秦昭王二年(前305年),宣太后、魏冉尽诛公子壮、昭王异母兄弟及大臣,逐武王后(魏女)回魏,“季君之乱”被平定。宣太后封同父弟芈戎为华阳君,同时封其两子,培植自己的实力,从而形成了外戚专权的格局,威震天下。
宣太后的风流韵事,史书中确有记载
由于宣太后早年守寡,历史剧《芈月传》热播后,网络上就流传很多关于宣太后的风流韵事。有的故事确实是有历史文献依据的。据笔者了解,史书记载中共有三例:
其一,《战国策·韩策二》记载:公元前307年,楚怀王派兵包围韩国的雍氏(今河南禹州东北)。韩襄王多次派使者向秦国求援,但秦国军队一直按兵不动。韩襄王又派尚靳出使秦国,尚靳以“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说秦国尽快派兵救援。而宣太后不同意派兵救援,她召见尚靳时对他说:当年我服侍秦惠文王时,大王把大腿压在我的身上,我感到身体疲倦不能承受。而他把整个身体都压在我身上时,我却并不感觉到重,这是因为这样对我比较舒服。因此秦国要帮助韩国,如果兵力不足、粮草不济,就无法解救韩国。而且解救韩国的危难,每天要耗费数以千计的财物,这对我和秦国又有什么好处呢?
其二,诱灭义渠。义渠,为古西戎之国,在今甘肃、宁夏一带。春秋战国时期,他们在这里建立了强大的郡国,与秦、魏抗衡,并曾参与中原争夺之战,成为当时雄踞一方的少数民族强国。公元前352年,秦出兵伐魏,一举攻占了魏西河郡和上郡,接着秦和义渠摩擦又起。秦国乘义渠国内乱,派兵攻打义渠,并平定义渠内乱,义渠便臣服于秦。此后双方时战时和。于是宣太后改变过去军事上征讨义渠戎国的策略,而采用怀柔、拉拢、腐蚀的政策,与义渠王私通,以堕义渠戎王之志。她书请义渠王于甘泉宫,让其长期居住,并以优厚的生活款待他。后义渠王同宣太后生有二子,使义渠王完全丧失了对秦国的警惕。34年后(前272年),宣太后杀义渠王于甘泉宫,接着发兵攻打义渠,义渠国亡,领土并入秦国。对于这件事,著名秦史研究专家马非百认为:宣太后以母后之尊的地位,牺牲色相与义渠王私通,然后设计将之杀害,一举灭亡了秦国的西部大患义渠,使秦国可以一心东向,再无后顾之忧,她的功劳不逊于张仪、司马错攻取巴蜀。(《秦集史》)
其三,《战国策·秦策》记载了宣太后的另一风流韵事。秦宣太后在六七十岁的时候,看上了秦国大臣中的魏丑夫,并作为男宠。特别是在宣太后临死之前提出要让魏丑夫为其殉葬。后由于庸芮的说服,才打消了这一念头。
宣太后之所以如此风流,除了年轻守寡以外,与她来自于楚国有关系。楚文化具有浪漫的特点,也与当时的秦社会风俗有关系,当然也与她掌握着大权有关系。
任人唯亲,满朝文武大臣权重者皆为宣太后的亲信和家族
从宣太后为子夺位的过程就可以看出,宣太后不是一个“弱质女流”,而是一个对政治敏感的人。与此同时,执掌了大权的宣太后开始任用自己的亲信。亲信都是宣太后的娘家人。任用为昭襄王即位出过大力的异父弟弟魏冉,封为穰侯,封地即穰(今河南邓县),后来又加上陶邑(山东定陶);还有一位宣太后的同父弟弟芈戎,被封华阳君,至于宣太后的另两个儿子,也得到封地。满朝文武大臣权重者皆为宣太后的亲信和家族。于是穰侯、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在秦国权势煊赫,被称为秦国“四贵”。魏冉凭着他与昭王的特殊关系(甥舅关系)在秦国独揽大权,一生四任秦相,党羽众多。然而由于他权势赫赫,“擅权于诸侯”,“富于王室”,专权跋扈,对秦王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前266年,被秦王罢免,由范睢代相,最后“身折势夺而以忧死”于陶邑。
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宣太后与秦“四贵”专权,让昭襄王失去应该有的权力,随着昭襄王势力的强大和年龄的增长,他该夺回自己的权力,范睢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个难题。
宣太后失势后第二年去世,谥号为“宣”
秦昭襄王驱逐宣太后的异父弟魏冉及其党羽,宣太后遂失势,次年(前265年)十月,宣太后去世,“葬于芷阳郦山”,谥号为“宣”。 所谓谥号是指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宣”为美谥的一种,圣善周闻曰宣,施而不成曰宣,善问周达曰宣,施而不秘曰宣,诚意见外曰宣,重光丽日曰宣,义问周达曰宣,能布令德曰宣,浚达有德曰宣,力施四方曰宣,哲惠昭布曰宣,善闻式布曰宣。西汉时期的汉宣帝也是后人给的褒义的谥号,因为汉宣帝时期汉王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芷阳郦山就是秦东陵。从《史记》的记载看,秦东陵共葬包括昭襄王在内的三位君王、一位太后、三位王后、一位太子。秦东陵,位于现今的西安市临潼区西骊山西麓。
上世纪80年代进行的考古调查表明,秦东陵内埋葬着秦始皇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等。有四个陵园,规模庞大。其中分别代表不同等级的墓葬都有发现,有最高级别的“亚”字形墓葬3座,“中”字形墓葬2座。历年来出土了大量铜器、铁器、漆器、竹简、陶器及筒瓦、板瓦等建筑材料。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又对秦东陵作了一系列的考古勘探工作,获得了许多新的发现。最近秦东陵四号陵园又有新发现,而且有学者认为四号陵园的“亚”字形大墓有可能是宣太后的陵墓。
不得不说的秦昭襄王
母以子贵,芈八子之所以能成为宣太后,与其子昭襄王的关系密不可分。昭襄王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其创造的功绩为其母宣太后增色不少。
秦昭襄王18岁即位,在位56年,74岁死。这一记录直到清代的康熙(61年)、乾隆(63年)出现才被打破。秦昭襄王的56年中,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强化中央集权,采取远交近攻,离间六国合纵,重创六国军事力量,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开创巴蜀汉中天府之国。其在位时秦疆域不断扩张,为后来的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奠定了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雄厚基础。特别是对赵国发动的长平之战,大大消耗了赵国的国力,为秦统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秦昭襄王在位时间是秦历代君王中最长的,在最后七位秦君王中,他统治的时间超过了前任的孝公、惠文王、武王的总和,也超过了后面的孝文王、庄襄王和始皇帝的总和。
他在政治军事诸方面都建立了卓越的功勋,特别是军事方面的成就,为秦国的发展做出极为杰出的历史贡献,昭王时代是秦国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决胜时代。翦伯赞指出,昭王末年“秦对六国的斗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这是非常精辟的论断。虽然晚年他独裁专断造成若干损失,听信应侯之言,丧失灭赵良机,冤杀名将白起,但这些都不能掩盖他的历史功绩,也不能掩盖这个时代秦国在各方面突飞猛进的事实。昭王时代是和孝公时代、秦王政时代(称帝前的时期)并驾齐驱的重要时代。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被你采纳,谢谢,
第4个回答  2018-02-17
芈月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太后,堪称“战国版的武则天”,执政约四十年。并且,不同于后世比如汉朝诸多专权女性最终落得族灭的结局,芈月是善终的,葬于芷阳骊山(今陕西西安临潼区骊山)。执政期间也算颇有作为,攻灭义渠国,一举灭了秦国的西部大患,维持了秦国的上升势头,虽然太后专权不是个好听的词,但芈月并没有给秦国拖后腿。不过,在正史当中对她的着墨很少,后世也鲜有文人墨客品评,这是为何?

  对战国史颇为关注的洛阳考古研究院刘斌博士说,先秦史料本身就不多,而从后人观照的角度,芈月毕竟没有像武则天一样称帝,她的儿子秦昭襄王毕竟还是名义上的国君,芈月虽然专权,但并没有像汉朝那样形成外戚专权集团。另外,芈月的私生活是遭人诟病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