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

如题所述

一、建章立制、 规范言行
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养成并不是靠几次教育、几个活动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形成。建立一套完整的养成教育工作制度或成立相应的监督组织是持之以恒抓好行为规范教育的重要保证。我班在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方面的主要制度有:
1、值日制度:班上除了常务干部,还设立了“值日班长”、“规范管理员”、“和谐调解员”等岗位。值日班长由全班学生轮流担任,其职责检查每天的清洁卫生,填写班务日志,关注学生的课间活动及日常行为规范,处理突发事件。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矫正或及时报告。各项规范管理人员负责监督学生的各项规范行为,并做好记载。各“和谐调解员”负责对学生纪律、学习、卫生、生活、文娱等方面违规、违纪等不和谐的行为做和谐地调解。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分别给他们颁发有关标志,大大激发了他们工作的热情。同时“值日制度”的实施,从细小处抓起,把行为规范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
2、记载、登分、考核、评比制度:为了有效地规范学生行为,我制订了“班级规范考核细则”,将其打印后发给每个学生,每人都要学懂。因为每人都要按细则去约束自己,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每人都有做管理干部的可能(表现好的优先竞选)。其次要求值日人员认真做好每天各项的检查、记载(出示:在校日常行为规范考核细则) 。平时学生在哪个项目里做得优秀就加分,相反则扣分,把行为规范当作一面镜子,做到一日一公布, 一周一小结,一月一评比,并将“规范管理”记载簿上的加扣分汇总到细则考核栏,增加管理的透明度。班上每个学生的基准分为100分,加扣的每一分不是用数字表示的,而是用五角星代替的。一个五角星的角则代表一分,分别用红、蓝色两种墨水的笔进行加分扣分,比看谁的红星多,蓝星少或没有蓝星。学生学期末,根据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记载得星的情况及自评、小组评出“新三好生、优秀干部、十小、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各类先进,给予一定的表彰和奖励。这样,把学生平时的个人行为表现记载与期末评先结合起来,使学生平时的行为表现处于集体的舆论监督下,使学生能比较自学地遵守规范。
二、严格训练、逐步内化
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训练,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而其中“导之以行”尤为重要。为此,我根据“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强化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强化训练时,我采用了以下几种训练方法:
1、寓“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于各种活动之中。小学生在校常规的养成教育中,行为训练的方法可注重多种方法的组合,而且要注意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训练方法。如:榜样示范法,行为训练法,说服教育法,评比竞赛法,实践体验法等等。班队集体活动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在集体活动中除要求学生排队进出场、按次序就座、不吃零食、不扔果皮纸屑、认真听讲、有礼貌地鼓掌致谢外,我还与辅导员邹娟筠老师一道对学生的敬礼、站立、以及红领巾的佩戴等均有严格的规定。再如:《学规范细则、做规范学生》、《规范细则知识抢答》班会主题活动,故事、小品、游戏等形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白培养遵守规范的意义。
教师的行为是对学生最有力的暗示,因此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努力通过行动做出表率,暗示学生纠正。如不迟到,我们要先做到。地上有纸屑,我们如果简单地在班上宣布禁止或罚学生当众捡起来,往往起不到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作用。处罚甚至可能使学生私下里变本加厉地故意破坏卫生,所以,我总是随时捡拾起来或暗示学生做出道德认识判断,次数多了,学生对自己卫生习惯也渐渐重视起来了。另外,要求学生干部要先行一步,当示范员,带出一种好风气来。为此我比较注重干部培训工作。一般我分“点”、“面”两种培训方式进行培训(点:引路的干部;面:全班的学生)。如:值日班长是人人都要做的工作,而他们去做又得靠老师及常务干部的引导,所以既要培训引路干部,又要面向全班学生进行培训。重在培训怎样做:怎样去组织同学们朝读、做两操,怎样去督促检查卫生,怎样做图书、拖把、扫把、水桶的摆放等协调工作。
2、寓“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于日常生活之中。要求学生在校日常行为规范化、科学化、序列化。如:学生就餐时,要求学生做到“排队进入餐厅,按座位有次序就座,用餐时不讲话,有非说不可的事可小声讲,要菜加饭要举手,就餐完毕将圆凳靠桌内摆放,地上无纸屑无剩饭粒。
3、寓“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于家庭之中。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我和邹娟筠老师在每个学期至少都要组织召开2——3次家长会。日常行为规范细则制定好后,我们分别召开了科任老师及家长会议,对他们宣讲细则内容,希望在教育措施上得到支持与配合。并定期向家长下发《家校联系册》,要求家长在家督促孩子贯彻落实。有时也借家长来校接孩子的时间积极主动与家长面谈,了解学生在家的行为习惯,同时让每个家长及时了解子女在校的情况,使学生明确不仅在学校,在家里、社会也受到严格的监督训练。
三、反馈评价、矫正强化
反馈,分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是对良好行为养成的评定,能给学生以鼓励和信心,从而产生新的良好行为动机,具有强化作用。负反馈是对不良习惯的评定,它可用来调节、控制不良行为,使其符合《规范》的目标,具有矫正的作用。我和邹娟筠老师们在班级一直利用 “红旗”和 “警示”栏目进行反馈,这一举措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其中有一位家长曾在家校册上写道:“大周、小邹两位老师心想学生所想,急为学生所急,为他们付出了许多……每天在黑板上利用红旗栏的方式表扬优秀或进步的孩子,虽然是麻烦了点,但确实为孩子的成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谢谢老师的辛勤培育!”现在我们有时也利用“快乐树”这个栏目,让表现特别优秀或有进步的学生“爬”上树,感受到进步及成功的快乐。
四、实践效果与体会
通过实施规范细则训练,目前学生逐渐在校内养成了轻声细语的习惯,高生在课堂及餐厅内喧哗的现象逐渐减少;以不影响他人学习、休息、生活为荣,文明礼仪习惯越来越好;升旗有较庄严的气势,行走有较整齐的队伍及较饱满的精神(眼睛向前,昂首挺胸,迈步有力、自然),校园内,遇到老师、来宾能够主动向他们问好,“您好”、“对不起”、“没关系”、“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时常可见;桌椅及抽屉柜子里的用品能比较有序地摆放(墨水瓶、彩笔、毛巾、纸巾、水杯、活动器材等用品一律放在柜子里),爱护桌椅柜,能较好地保洁;上下楼靠右行、爱看书、主动预习、主动读背、主动改错、主动记笔记、主动做好下节课准备的人越来越多。这无疑不是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的成效,但也还有少数特殊学生的习惯时好时差,这也说明了日常行为的规范训练具有它的艰巨性和持久性。
实践使我体会到:1、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是一个“明理—→导行—→评价”、不断循环反复的过程,在循环中不断巩固原有的行为习惯,实现新的行为要求。 其中 “明理”是基础,因为学生受年龄、知识等限制,是非观念不强,学生对正确行为缺乏认识和实践,必须强化“明理”教育。“导行”是关键,教师提出的导行要求,必须考虑到学生原有的行为基础和达成的可能性,防止行为要求过高过全。“评价”是深化。评价过程既是一种自我教育,也是道德内化的过程,即由“他律”逐步转向“自律”的过程。
2、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是可以通过训练形成的,关键是加强训练目标的层次性、有序化,训练过程的具体指导和学生主体意识发挥的相互结合。
3、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不是一蹴即就的事,何况我们的对象是小学生,因此,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做到脑勤、脚勤、嘴勤、手勤,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效果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3-27
1、摸清学生脉搏,了解学生动态  
新学期开始后,好的班主任老师常常在新生入学前进行家访,尽快摸清新生情况,以利于今后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计划,进行班级建设。班主任还有必要对本班新生提供的材料理出头绪,从以下各方面进行归纳整理:
(1)男女生人数比例;
(2)每个孩子家庭成员基本情况;
(3)每个学生入学考试各科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
(4)新生中曾担任队、班干部人数比例;
(5)新生中曾被评为三好学生人数比例;
(6)班内是否有患严重疾病的新生。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归类分析,可以大致了解班级新生的整体素质构成。  
2、注重疏导学生心理  
面对这群心理上尚未“断乳”,又有一定独立意识的初一新生,班主任不仅应是一位有着高超驾驭艺术的组织者,同时还应是一位高明的心理医生。
问卷调查显示:新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初中生活抱有畏难心理,怀恋过去的小学生活。也正因为如此,学生对新的初中生活抱着一种畏难的态度,不够自信和乐观,很难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要化解学生的消极心理,我认为应该抓好几个“第一”。  
(1)精心设计第一次亮相。班主任在新生面前的第一次亮相,将直接关系到新生在心理上是否愿意认可你、接受你。因此,班主任应该以平等、谦和、真诚的心态出现在学生面前,用真心真情缩短同学生的距离。如果班主任能在学生报到的第一天就能叫出他们的名字,说出他们的特长,学生们就会感到惊喜,感到温暖,于是,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力争唤起新生的“似曾相识”之感,在其心目中留下自己可亲可敬的第一印象。  
(2)组织好第一次集体活动。集体活动的组织是班主任管理、协调、组织能力的一次考验,也是赢得学生钦佩的一次良机,同时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感到这个班集体的优势所在,从而更热爱这个集体。  
(3)上好第一堂课。班主任的第一堂课,重要的不是讲授文化知识,而是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富有感召力的话语吸引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班主任上好第一堂课,可以唤起学生对初中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起能够学好初中各科的信心。  
(4)处理好第一个偶发事件。初中新生刚告别幼稚的童年,很多行为习惯、想法还不成熟。比如,课堂上个别学生因一点小摩擦突然争执起来甚至拳脚相加,影响教学正常进行。新学期出现的第一个偶发事件,是对班主任的一个考验。因此,班主任面对新学期的第一个偶发事件,首先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激动,不发火,安抚学生使学生冷静下来;然后作细致细致深入的调查,正确妥善地处理。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初一学生处于小学和初中的过渡时期,他们在小学已形成的一些行为习惯还未达到中学教育管理的标准,不少学生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培养新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摆脱不良习惯对其成长的影响,适应初中的教育管理方式,是初一班主任进行衔接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为学生造成一种从严要求、自觉律己的氛围。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有着良好风气的班级,能造就一大批习惯良好、品质优良的学生,好的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低估的陶冶作用。所以,班主任有责任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  
(2)加强对学生的行为训练。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建立在严格的行为训练基础上,学生的行为训练,需要在班主任严格要求与督促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有意识地反复练习,并在大脑中形成“动力定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初中生身上存在着很多问题,作为班主任,要发挥主导作用,摸清脉搏,了解动态,疏导心理,注重细节,将行为习惯的养成落到实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