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都是自私的,这种说法对吗?

如题所述

这种说法当然不对。
其实,最正确的说法是:人都是利己的。
这有什么区别呢?
当然有区别。
只有损人利己,才叫自私。而利己,却未必要损人,合作双赢也可以利己。
自私,只是人类的恶习。利己,才有所有生物的共性和本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08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凡事一分为二地看待;人都是自私的,这种说法太绝对了,要看自私的对象,就像爱情都是自私的,其他事另当别论,并非都是自私的,大公无私之人多不胜举。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5-08
是,
每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
不过看对什么事和什么人
时间不语,却能改变很多东西;

时间无情,却能验证很多谎言。

我们,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

只不过在社会的大染缸里,

被染成了五颜六色,

变成了自己曾经最不喜欢的模样。

我们只知道,

有些改变,的确身不由己;

有些改变,不是心甘情愿。

当热情的人,变得冷漠了,

是因为心寒了。

当真心的人,变得无情了,

是因为受伤了。

当善良的人,变得不再热心肠了,

是因为好心被辜负了。

不要轻易指责别人变了,

因为你永远不知道,

他人遭遇过什么,经历过什么?
第3个回答  2019-05-09
我给你看这个很罗嗦。但是请你耐心看完它吧.是很好的东西。不用你凭我为最佳 我就是想让你看看这东西。

``````````````````````````````````````````````````````
你心中最爱的是谁

先不要急着回答是—你女朋友或男朋友!

看文章之前,你可以先想想看...

你心中的最爱是谁呢?

待看完文章之后,

再仔细想想看...

你心中最爱的到底是谁呢?

佛陀曾遇到这样的事:

有一天国王来到佛陀跟前听法,并开始练习内观。

而通常在家中只要有一个人开始学,慢慢地,法就会影响到家中其它的人。

因为国王是一家之主,一国之长,他的影响力自然很大。

家中所有的人,都在练习这个法;而皇后玛丽,也成为一位很好的内观修行者。

他俩常在皇宫里,同一个禅房内观。

有一天,内观一小时之后,

国王问皇后:

「若有人问你,你最爱的人是谁?你会怎么回答?」

她说:

「我内观的时候,同样的问题也浮现出来,我发现其实除了自己,我谁也不爱。」

国王笑着说:

「好极了!我也有同样的问题,同样的答案。」

于是他俩相偕去见佛陀,禀告佛陀这件事。

佛陀说:

「说的好!说的好!」

这是走出痛苦的第一步,当一个人开始发现这个问题症结所在时,就可以走出问题,解决问题,否则一辈子都活在想象中。

我爱我儿,我爱我妻,我爱我夫,我爱这,我爱那。

其实你谁也不爱,你只爱自己,爱自己的欲望、希望与梦想。

我爱这个人,是因为我期待,他能实现我的理想。

一但他的行为与态度,与我所要的背道而驰,所有的爱就消失不见。

所以我不是爱别人,而是爱自己,只要能体会这点,就很容易去除私念,就能够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性,所以这是内观者第一个重要的体会。

我们常在感情出岔的时候,感叹世间没有完美的爱恋与情人。

往往却常忽略了,自己要的到底是人?还是神明?

常常希冀着完美浪漫的恋情,而却忽略了浪漫和现实,难以兼容的部分。

我们常常爱上了感觉,爱上了默契,爱上了浪漫,却不一定爱这个人。

孰不知你该爱的是他这个肉体和心灵的结构体,因为、他是你的选择。

没有人,生来是完美无缺的。

如果你真的爱上一个完美无缺的人,那么在往后的相处日子里,你们还有什么成长的空间呢?

他有些缺点,然而却可以让你学会包容;让他有些不足,让你可以为他弥补。

这样的爱情才有交集,这样的生命才有牵引!

那么你还要去爱,一个完美的恋情吗?

其实你爱上的,只是一个完美的标准罢了!

学着去爱,一个肉体和心灵的结构体吧!

爱你的选择和他的不完美!

你爱的是一个对象,却不是一个偶像!

让爱将彼此的缺憾填补起来!

让爱将彼此的生命富足圆满!

阿妙音如是说:

尚未明心见性的人,是活在业力所编织成的自我虚幻中。

【虚幻】、因【业】而生,【自我】、因【执】而成。

问你心中最爱的是谁?

爱不在外,也不在内,爱由心生,反主心体;

【爱】、它所最爱的,就是【爱】之【本身】!

明白此,那该怎么办?

【业】生【力】、【力】造【业】,【惑】、【业】、【苦】如轮旋转般无有止息的道理后,那何不藉假修真。

对方的缺点,可以让我们学会包容;对方的不足,可以让我们学会弥补。

同样地~~

对方的悭贪,可以让我们学会布施;

学会了布施,对方的悭贪自然不见。

对方的放逸,可以让我们学会持戒;

学会了持戒,对方的放逸自然不见。

对方的无理,可以让我们学会忍辱;

学会了忍辱,对方的无理自然不见。

对方的懈怠,可以让我们学会精进;

学会了精进,对方的懈怠自然不见。

对方的散乱,可以让我们学会禅定;

学会了禅定,对方的散乱自然不见。

对方的愚痴,可以让我们学会般若;

学会了般若,对方的愚痴自然不见。

这些都学会了,刹那间、不由你不感谢对方悭贪、放逸、无理、懈怠、散乱、愚痴等的慈悲示现。

此时慈悲心不在外,也不在内,慈悲心正是你原有之心体,亦谓之佛性。

此理懂得的人有之,然要如何才能最快速学会?

信本愿称名念佛!

苟能真信本愿称名念佛的人,自会感得佛力加持,因佛本愿力故,而得【安心】。

【心安】的人,是没什么好去计较他人之悭贪、放逸、无理、懈怠、散乱、愚痴与否。

慈悲心由此而生,因而发露;不修而修,不得而得,不亦妙哉!

~~这就是本愿念佛法门/一条真实的成佛之道~~
第4个回答  2019-05-08
不对。有些人是很慷慨无私的,比如雷锋、张海迪、孔繁森、赖宁、白求恩、雷锋、张海迪、焦裕禄 、王乐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