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说要放下欲望.求往生,“求往生”不也是一种极大的欲望吗?放下的话,那就不执着于修行了呀!

如题所述

我们修行来讲,要先培养自己一个往修行这个方向去的执着心。所以说他叫你放下其他的,先修行。叫你修行也是一种执着,但这种执着就是在培养你的专注力,你要先把这个培养起来,其他的都放下,先一心一意的先去求这个,到了一定的阶段,自然还要再放下一次。就是说到时候你要连放下都要放下,那才能够真正的开悟,但是在初级阶段你就必须要有这个执着。如果你连最初的这种有为法你都不去做的话,那么谈何来的无为法了,是不是这样?
所以佛家第一步修行就是要戒。戒是什么就是强行断掉一些不良的习惯和不必要的杂念。没有戒你何来的定?何来的慧?所以没有第一步就没有后面的这些东西出现的。
佛教他说放下欲望求往生。所以他告诉你第一步要戒。先把所有的东西都放下,先把这个东西培养起来,那么培养一个执着,然后在破掉这个执着就是这样子一个方式。我们人杂念太多,心事太多,整天想的东西太多,所以他要先把你的注意力集中。提高你的专注力,一心一意的先把这件事情做好,然后再后面的那后面的就要是老师进一步引导了,所以说修行路上一定要有师傅就是这个原因,当然这个是题外话,跟这个题目没关系,但稍微提一下。所以你先要执着于修行,才能够为了以后的修行而更好的修行。如果你连执着于修行都不愿意去做,那么后面的这些步骤,你怎么去做?所以先培养一个,再破掉一个就是这么样子的一个方式,至少我的修行方式是这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3
凡夫说执著,说不执著皆无意义。
弃“有”著"空”!
“真正的空是什么呢?是三轮体空,人空我空法空,就连阿罗汉都还未到位,这是地上大菩萨的境界,而且是有相对性、有渐次的。很多学佛人叫人不要执著,不执著这三个字其实是多么高的一个境界,并不是等如只叫你做了布施后就忘记它,不去再想,这只是一个起步,而不等如不执著、等如空了。
什么时候用性空学说破解修行上的执著呢?比如《首楞严经》所说的五十阴魔。这类修行人人中练心,贪执法爱强烈,发心错误,因地不真,故而著魔;此时必需要以金刚般若性空宝剑来驱魔破相,使迅速放下出离阴魔境界。永嘉禅师开示得好: 弃有著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空与有,必要适当运用才不成病。 ​"一常观世音师父
第2个回答  2020-12-03
五欲六尘 学习一下 概念不同 意义不同
五欲六尘 [1] 指佛教在日常修道所遇到的第一重魔障。五欲指财、色、名、食、睡等五种欲望,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等六种境界。
一般将夺取生命的恶鬼神称为“魔”,佛教将“魔”的意义延伸,凡是一切能杀害我们的慧命,不论是来自外界的障碍,或是由自己身心所产生的扰乱,都名之为“魔”,并且常常以“魔障”称之,以强调它们对圣道的障碍作用。 我们在日常修道所遇到的第一重魔障,便是五欲六尘。什么是五欲六尘呢? 欲,梵语chanda或 rajas,指对于特定对象产生希望欲求的精神作用。五欲指财、色、名、食、睡等五种欲望。《大智度论》说:“五欲无利益,如狗啃骨头。”又说:“五欲如逆风举火把,风吹焚自身。”“诸欲乐甚少,忧苦毒甚多,为之失身命,如蛾赴灯火。”这都是说明五欲之于人,为害甚大。 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等六种境界,是能引起感官与心灵感觉、思维的对象,因为它们具有污染情识的作用,有如尘埃一般,所以称为“六尘”
第3个回答  2020-12-03
求往生确实是一种愿望,但这个愿望,对众生有好处。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利人利己。成佛之后就完全无欲了。
如果是贪恋五欲六尘的享受,那是害人害己。我们现在是凡夫,因为做不到无欲,做不到完全没有妄念,所以要先把念头转过来,相信有极乐世界,相信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相信念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念阿弥陀佛,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然后逐渐往上提升。
第4个回答  2020-12-03
欲望是由无始以来的无明妄想习气形成的,受业力的驱使,身不由己的造作,自己无法主宰控制,随着欲望而贪嗔痴慢疑,满足了就会生爱恋,满足不了就会空虚怨恨,所以带来很多烦恼。愿望是自己的一种对未来的向往,由自己的愿力推动,自己主宰掌控,不因得失而生爱生怨。欲望和愿望两者是有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