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特别赞赏晏婴,为何晏子对儒家的评价却不高?

如题所述

《论语》里边几次提到了齐景公。从《论语》里的情况看,齐景公比较看重孔子。用齐景公自己的话来说,他对待孔子不能像是鲁君对待季氏一样的态度,但是可以超过对鲁君对待孟氏的态度。

季氏又叫“季孙氏”,是鲁国的公室卿族,掌握着鲁国的实际权力,甚至凌驾于公室之上。鲁国有“三桓”,三桓是指鲁国的三家卿大夫:除了季孙氏还有孟孙氏和叔孙氏。这三家卿大夫都是鲁国的公室,是鲁桓公的后裔子孙,所以又称之为“三桓”。三桓起始于春秋前期的鲁庄公时代,到了春秋后期,“三桓”已经成了鲁国的实际控制者,甚至可以操纵鲁君的废立。

三桓里地位最高的就是季孙氏,也就是季氏。其次是孟孙氏,也就是孟氏。季氏是鲁国的上卿,孟氏是鲁国的下卿,季氏的地位已经是位极人臣了。齐景公的意思是说,他对待孔子就算不能让他在齐国做到地位独尊的上卿,但是至少也要高于下卿。其实下卿的地位也不低,大国三卿,即使是下卿也是很高的地位了。但是这些话都说了白话,因为齐景公的后话是,“吾老矣,不能用也”。我已经老了,没有精力再任用你让你在齐国奉行你的政治思想。所以,齐景公前面说的那些漂亮话可能只是给孔子一个安慰而已。孔子于是离开了齐国。

《论语》里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话为现代人所熟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段话就源自于齐景公问政的结果,孔子如此回答了他。意思就是说,国君要像国君,大臣要像大臣,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意思就是说要讲究次序,在春秋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要各安其位,这样社会才会安定,正常运转。齐景公立刻表示了赞同,发表感慨说:对,如果君不是君,臣不像臣,父不是爷,子不像子,那么即使有粮食,也吃不到我嘴里了。

但是《论语》对于齐景公的身后之论评价不高,不但不高,还有点贬低的意思。说齐景公有马千驷,春秋时代贵族所用的车由四匹马拉车,四匹马拉的车叫一驷。这样的车齐景公有一千驷,这需要很强盛的国力才能养得起,也就是说齐景公很富有。可是齐景公死后,齐国的人民对于他并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德政。也就是说齐景公在治国方面并没有仁德爱民的功绩。古代的贤人伯夷和叔齐无居无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当时那是商末周初,可到了春秋末期人民仍然在追念称道伯夷、叔齐。

其实伯夷、叔齐所谓之贤德,是因为他们推位让国。伯夷和叔齐是殷商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在父亲死了以后互相推让谁也不肯继承君位,最后两个人先后逃出孤竹国一走了之。但是伯夷叔齐又认为周夺商祀而不仁,所以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伯夷和叔齐弃国而逃,置民于不顾,这叫不负责任,更谈不上对于人民有什么德政。而齐景公也不像是《论语》里说的没什么值得称道的德政。

齐景公可能不是一个懂得怎么为政的国君,不懂得怎么爱民以德,但他有重兴霸业,直追先祖桓公之心。他也经常管不住自己地做一些出格的事。但幸运的是,他遇到了晏子,晏子会时时劝谏他。有一次齐景公喝酒,喝了七天七夜还不停止。大臣弦章劝他说:您都喝了七天七夜了,别喝了,不然你要不听我的话,就干脆赐我一死好了。齐景公这下为难了,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这时候晏子来了,齐景公就告诉他:我觉得特别为难。我要是听了他的劝,就好像我一个国君还得受制于臣子。可我要不听吧,让他死,又太可惜了。

晏子马上说:弦章遇上您可真是太幸运了。他要是遇上夏桀、商纣,早死八百回了。齐景公听了这话,就停止了饮酒,当然也没杀弦章。可见齐景公不是不听谏的国君,只不过是他有时候真的很孩子气。但是晏子能把握得住分寸,总是让齐景公乖乖听他的劝。在晏子的劝谏下,齐景公还比较注意勤政爱民、俭以养德。

孔子对晏婴的评价比较高。《论语》里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晏子是“子”姓,“晏”氏,名“婴”,字“仲”,“平”是他死后的谥号。孔子的意思就是说晏子这个人和人交往,哪怕是很久了,也会保持恭敬而不失礼节。这个评价与《论语》里说的近之不逊、远之则怨的小人是正相反。也就是说,晏子是孔子所认可的君子。和人相处久了还能保持分寸,以礼相待,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01
因为晏子认为当时孔子的思想,在战国当中非常不适用,实施起来难度很大,所以评价不高。
第2个回答  2020-12-27
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两个人的门派不同,还有就是他们的看法不同所导致的结果。
第3个回答  2021-01-01
因为这个人对于儒家是非常失望的,而且是不相信这一套理论能够更好的治理国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