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杀死宿主后病毒自身也会死亡吗?

如题所述

病毒是一类无完整细胞结构,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复制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虽然病毒是否属于狭义上的“生命体”,如今并没有定论,但它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维持活性。

也就是说,离开宿主细胞,病毒一般也会在几个小时之内失去“生命”。

当然,如果宿主死掉,病毒也会随着宿主的尸体消散。

我们知道,病毒的延续,依靠的不是“质量”,而是“数量”。

追求数量,就需要传播给更多的宿主。

如果追求更多的传播,就需要让宿主的身体出现症状,例如

咳嗽、喷嚏、流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皮肤损伤、出血、坏疽,甚至神经错乱等等。

这些症状,有些会对宿主的身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如果损伤太重,就会杀死宿主。

比如我们上一篇提到的鼠疫杆菌,“黑死病”。


虽然鼠疫是杆菌,不是病毒,但道理是相通的,病毒为什么要把症状弄得这么严重,以至于杀死宿主呢?

如果病毒懂得控制症状,并让宿主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生活及寿命,那么不就大大地提高了传播几率吗?

看到这有人会说,病毒又没有“理性思维”,它如何懂得控制症状,你以为你在玩“瘟疫公司”吗?


共存
生物医学非我所长,所以本篇尽量保有对于科学的严谨。

病毒虽然没有“理性思维”,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带来的适应性,要比任何自负聪明的头脑完美得多。

如果控制症状真的可以为病毒带来更大的传播优势及生存优势,那么病毒一定能在进化中学会“适可而止”。

比如“1型疱疹病毒”,感染这种病毒后出现的症状非常微弱,甚至大多数都是无症状的,只是偶尔会引起疼痛的水泡或溃疡,通常称为:疱疹。


这些疱疹通常8-10天就会痊愈,复发的频率因人而异,有可能一个月复发一次,但大部分感染者一年只会发作一次,只有在复发期时传染性最强。

类似的病毒还有很多,这些病毒在与人类长时间的共处下,都表现得很有分寸。

但也没有因此而耽误了传播,疱疹病毒借着疱疹溃破后的体液接触,就悄悄地传染给其他人。

据估计,全球有37亿50岁以下的人(67%)罹患I型单纯疱疹病毒。

相比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感染者最初就会出现呼吸困难,发热,全身疼痛无力等症状,一周就会导致宿主休克及死亡,死亡率高达7%。

结果让宿主们重视起来同仇敌忾,从发现到结束,也不过5个月的时间。

所以说,病毒与宿主之间的关系,对病毒进化起着重要的影响。

那些与宿主偏利共生,甚至互利共生的病毒,才能在进化中变得更有优势。

比如HIV(人免疫缺陷),第一例HIV病毒是1981在美国发现的,至今已流传40多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4-18
这个当然不会啊 他会继续利用那个宿主的那个蛋白质技术制造它自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