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的、得、地这三个字有必要区分吗?

如题所述

用「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来区分「的地得」的方法根本就是错误的(看到关注的某些人赞了这类答案整个人都不好了),正确的方法是:「的」前为定语,「地」前为状语,「得」后为补语,简称「的地得,定状补」。有些人说前一种方法是小学老师教的,然后辩驳说小学里老师是不可能从语法的角度侃侃而谈的(所以「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就不属于语法范畴咯,)。就算不严格地去讲句子成分,通过学习一定数量的例子并且对句子成分进行一些简单的解释,也能够掌握「的地得」的正确用法了吧,而且,你们现在已经不是小学生了吧,所以不要说什么「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正确的」,错的就是错的,以及小学语文里类似「感动得流下了泪水」(有人说这个例子不当,我原来想举的例子是「吓得坐在了地上」)的句子并不少。何况对于有些足够聪慧的学生,这样的教法就是十足的误导,有什么可洗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6

取消后会引起大量的歧义。因为“得”做为补语的符号,如果写为“的”,那么句子的意思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他讲得很好,他讲的很好,两个句子,前一句意思是他讲话的形态、内容等很好。后一个句子只是说内容。从语言的表述能力上来讲,保留区分非常有必要。因为语言可以表述的内容、形式越多,我们观察、注意世界的方式也越多。如果取消区分,那么我们可能会逐渐忘记,讲话的形态样子等都可以很简单地表述出来,很准确地注意到。这里不区分“的”“地”,都用“的”。过去曾经不分,并未引起混乱,而通行分写办法在教学上不无困难,事实上也确有疑难情况,所以根据许多教师的建议,提倡不分。但是目前报刊文章和许多著作中大都是分写的,因此不作硬性规定,愿意分写的尽管分写,只要分得对就行。

第2个回答  2018-01-06

事实上,字典上的有些汉语词汇,因为类似人为的规定,正一步步从繁花似锦走向繁花似棉。一度,由于小学生对于“的”“地”“得”的用法无法完全掌握,三de用法成为教学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关部门下发了“今后‘的’‘地’‘得’统一写作‘的’”的通知。最终导致某几年的学生,作文“的”“地”“得”不分。这种例子不要太多。近几年,由于读者的误读,如,将“一骑红尘妃子笑”、“千里走单骑”中的“骑”(忌音)误读“奇”音,规范字典中便将“骑”的本音JI取消,统读为QI。实际上,“骑”在当动词的时候读作“奇”,当名词时应读作“骥”。硬把骠骑大将军读作骠奇大将军,诚然古人不会听懂明清至于现代人的读音,但在本质上,你把名词和动词不一样的读音硬统一成一个,就是没文化。近几年,《现代汉语词典》取消了六安市中,“六”用作地名时“陆”的读音。有人讲,六安本身就是“六个地方”的意思,因为当初这地方叫于六,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设六安国,封胶东康王刘寄幼子刘庆为六安王,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你看看,是不是念六,念个六!最开始“六”作为皋陶的封地,指的是水边的高坡,其实就是陆架。“六”是地名,六安的意思是,“六”这个地方要平安,简称六安。且史书载,六安领地为五县,哪来的六个核桃,硬把“陆安”这个读音取消,规定大家都念6,6安人民很伤心啊。

第3个回答  2018-01-06
事实上,字典上的有些汉语词汇,因为类似人为的规定,正一步步从繁花似锦走向繁花似棉。一度,由于小学生对于“的”“地”“得”的用法无法完全掌握,三de用法成为教学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关部门下发了“今后‘的’‘地’‘得’统一写作‘的’”的通知。最终导致某几年的学生,作文“的”“地”“得”不分。这种例子不要太多。近几年,由于读者的误读,如,将“一骑红尘妃子笑”、“千里走单骑”中的“骑”(忌音)误读“奇”音,规范字典中便将“骑”的本音JI取消,统读为QI。实际上,“骑”在当动词的时候读作“奇”,当名词时应读作“骥”。硬把骠骑大将军读作骠奇大将军,诚然古人不会听懂明清至于现代人的读音,但在本质上,你把名词和动词不一样的读音硬统一成一个,就是没文化。近几年,《现代汉语词典》取消了六安市中,“六”用作地名时“陆”的读音。有人讲,六安本身就是“六个地方”的意思,因为当初这地方叫于六,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设六安国,封胶东康王刘寄幼子刘庆为六安王,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你看看,是不是念六,念个六!最开始“六”作为皋陶的封地,指的是水边的高坡,其实就是陆架。“六”是地名,六安的意思是,“六”这个地方要平安,简称六安。且史书载,六安领地为五县,哪来的六个核桃,硬把“陆安”这个读音取消,规定大家都念6,6安人民很伤心啊。
第4个回答  2018-01-19
有必要区分,因为在口语中本来就是有区别的。“的”读作“滴”,“得”仍作“得”,惟有“地”读作轻声的“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