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银价暴涨,银元份量减轻银币对吗?

如题所述

不对,具体措施是铜币制作。

民国铜元当二百文

民国时期,各地军阀割据势力相互混战,继而又纷纷设厂制造铜元,用以筹措军费,竞相滥造,营私分肥,毫无章法,遂使铜元质地恶劣,价格暴跌。

随着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全面深入,中国对外贸易一再入超,大量白银外流加上沉重的战争赔款,清政府的财政恐慌日益严重。同时,由于帝国主义为掠夺目的对中国的投资,客观上使中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于是,社会对货币的要求量日益增大。铜元,就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

1933年3月8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公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定每枚银元总重量为26.6971克,含银89%,纯银重23.493448克。

经过岁月磨损稍微重和轻属于正常。

民国初年的中国货币是两、圆并用。因为各银元成色、重量稍有不同;因此大宗交易,以及资本账结算,仍然会使用银两为单位。而由不同的银圆转至银两,有一定的折让。1933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圆,颁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规定“所有征收税款,自用银两缴纳者,一律改用银本位币”,即所有交易及结账以圆为单位。规定每枚银元总重26.6971克,含纯银23.493448克,并铸币值为壹圆之新版银本位币,其正面有孙中山侧面像及纪年,背面是中国双桅帆船图案和币值的“船洋”,铸造成的银元比“袁大头”略小,含银量亦较其低。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国际银价出现大幅波动,影响中国经济。特别是美国在1934年推出的《购银法案》令国际银价上升,导致中国银根短缺、利率急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16
银的含量减少了,银元的重量也相对减少但不是太大,比如大头从26.8减到26.6
希望能帮到你
个人见解不对勿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