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纣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影响分别是什么?

武王伐纣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影响分别是什么?

  武王伐纣是指大约是公元前1046年,以西周部落为主的联军起兵反商王帝辛(纣),最终导致商王朝灭亡的一场战争。《淮南子.兵略训》记载: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汜而水,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根据公元1910年哈雷彗星的出现和回归地球的周期时间,逆推40次回归过近日点,发现在公元前1057年,哈雷彗星正好回归地球,其天象恰好与《淮南子兵略训》记载符合。
  人物争议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是商代的第三十二位帝王子辛,也叫"帝辛",为帝乙少子,以母为正后,辛为嗣。"纣王"并不是正式的帝号,是后人谥,意思是"残又损善"。

  正面
  据《荀子·非相篇》记载,帝辛“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 《史记·殷本纪》也说“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反面
  《史记·周本纪·第四》中则记载:居二年(姬发),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彊抱其乐器而饹周。於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乃遵文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

  历史传说
  这个时候,活动在渭河流域的姬姓周部落逐渐强大起来,首领周武王姬发正在积极策划灭商。他继承父亲文王遗志,重用姜尚等人,使国力增强。当商的军队主力远在东方作战,国内军事力量空虚之时,周武王联合各个部落,率领兵车300辆,虎贲(卫军)3000人,士卒4.5万人,进军到距离商纣王所居的朝歌只有70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举行了誓师大会,列数纣王罪状,鼓励军队同纣王决战。
  周文王在完成翦商大业前夕逝世,其子姬发继位,为周武王。他即位后,继承乃父遗志,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并加紧予以落实:在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与诸侯结盟,向朝歌派遣间谍,准备伺机兴师。
  当时,商纣王已感觉到周人对自己构成的严重威胁,决定对周用兵。然而这一拟定中的军事行动,却因东夷族的反叛而化为泡影。为平息东夷的反叛,纣王调动部队倾全力进攻东夷,结果造成西线兵力的极大空虚。 由于周方国在西部行征伐之权,国势迅速强大,自周侯季历至西伯姬昌仅仅两代,周方国开辟的领土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只不过文王曾与纣王在山西黎城恶战一场被打得大败,如果不是来自东夷的军师姜子牙在商王国东部策反东夷作乱,恐怕文王的统一大业将就此完结,而文王被俘、囚于羑里很可能就发生在这场战争中,最终姬昌很或许被纣王处死,也或许如史书上所说的有条件的被释放回家,可由此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自此,武王姬发韬光养晦、励精图治,而纣王则变生肘腋、两面受敌。击败周军以后,纣王略作休整,便兵发东夷,无暇西顾,使周方国得以重整旗鼓。
  在对付东夷的战争中,纣王一方占尽优势。为了永绝后患,纣王甚至建起了一条通往东夷的大道,以便迅速调兵镇压夷人的反抗。
  夷人尽管善弓,可商军的箭镞以青铜打造,精巧而锋利,其射程远、杀伤力大,而且商军作战部队中甚至出现了“象队”,古书上说:“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大象象牙轻易地戳穿了东夷人的胸膛然后把尸体抛向空中,东夷的军队一批批倒了下去。纣王指挥的商军一阵冲杀,层层包围,东夷人的部队大部分做了俘虏。
  据说,商军如秋风扫落叶一样,一直打到长江下游,降服了大多数东夷部落,俘虏了成千上万的东夷人,取得大胜。从此以后,中原和东南一带的交通得到开发,中部和东南部的关系密切了。中原地区的文化逐渐传播到了东南地区,使当地人民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了生产。
  实事求是地说,这个历史贡献,应该记到纣王身上。从《左传》记载的时间看,他很可能是在这次征伐东夷的战争中,路过有苏氏部落掳获了妲己。
  这场旷日持久的征战却几乎拖垮了大商王朝,西陲的周武王得知纣王大军尽出,指向东方,都城内防御力甚弱,便在一部分叛商部族的带领之下,奇兵突袭,于牧野一战功成,而这时商王的大军远在东南,无力援手,牧野之战的商军,并非商王朝的精锐之师,而是临时武装起来的奴隶和囚徒。
  很多人都认为历史上的纣王是一位暴君,不过从已知的史料来看,帝辛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一直想效仿他的先祖高宗武丁,建立不世之功,只是其生性暴躁,晚年喜好美色,刚愎自用而已。因此,自其登极后,就开始了对西北和北方强敌鬼方的战斗,并击破鬼方的主力,使得鬼方内部分化,一部分向北发展,继续盘踞在蒙古高原及漠北地区,一部分融入内地,和西北的周部落结合。在商纣王帝辛在位期间,北方的少数民族多次内侵,根据当前的地理资料可以推测得知,该时期北方中原地区应该是处在冰冷时期,作物由于寒冷期长无法正常生长,出现了灾荒。商朝连年征战致使国力大损,民生凋敝,纣王对待俘虏以及反对他的人打压严苛等,导致东部的东夷部落在姜子牙等人的策动下爆发了反对帝辛的叛乱,朝中善战的将军都投入到这场战争中,一直拱卫帝都朝歌精锐的王室内卫部队应该也有一部分东进或者南下作战,在周武王带兵接近国都的时候,以至于帝辛没有足够的兵力抵御,只得派遣奴隶兵上场。在前线拿起武器的东夷奴隶被周人策反,临阵倒戈。更为严重的是商都朝歌内部的部分商王室成员及大臣临阵叛变,打开朝歌城门引周兵入城。
  据现有资料来看,当时之所以众人反对帝辛,也许不一定是他总是炮烙大臣,酒池肉林,当然妲己也许没有那么大的作用,可连年的对外战争和庞大的工程建设,加之气候引发的灾荒,使得百姓的日子困苦不堪倒是极有可能的。更有可能是在对东夷作战期间,由于商纣王对征服地区的管理过于严苛,或者出现杀伐拒不服从中央政府管理的地方部落首脑而引起当地部族的反抗,否则当地人不可能由于姜子牙等人的策反而群起反抗殷商政权。更不容忽视的是在此期间周人已经开始与西北的诸少数民族部落结盟,例如西北骁勇的鬼方骑兵很有可能就在此时加入周军的阵营。

  出处编辑

  伐纣
  原文
  武王伐殷,乘舟济河⑴,兵车出,坏船于河中。太公曰:“太子为父报仇,今死无生。”所过津梁⑵,皆悉烧之。
  武王伐纣,渡于孟津,阳侯⑶之波,逆流而击,疾风晦冥,人马不相见。于是武王左操黄钺⑷,右秉白旄⑸,瞋目⑹而撝⑺之,曰:“余任天下,谁敢害吾意者!”于是风济而波罢。
  武王伐纣,到于邢丘⑻,楯⑼折为三,天雨三日不休。武王心惧,召太公而问曰:“意者纣未可伐乎?”太公对曰:“不然。楯折为三者,军当分为三也;天雨三日不休,欲洒吾兵也。”武王曰:“然何若矣?”太公曰:“爱其人及屋上乌;恶其人者,憎其胥余⑽;咸刘⑾厥⑿敌,靡⒀使有余。”
  周武王
  注释
  ⑴河:黄河。⑵津梁:津,渡口;粱,桥梁。⑶阳侯:大波之神。⑷钺(yu ):大斧。⑸旄(m o):悬旄牛尾于竿头,军中持以指挥的。⑹瞋(ch n)目:发怒时瞪大眼睛。⑺撝(hu ):同“挥”,指挥。⑻邢丘: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温县东。⑼楯:同“盾”。⑽胥(x )余:里落中的屋壁。⑾咸刘:训杀。⑿厥:代词,那,那些。⒀靡:不。
  译文
  武王伐纣,坐了船渡过黄河。兵车刚用船搬运过河,太公马上命人把船在河里全部毁坏。说:“这回出兵,是太子去为他父亲报仇,大家只有去和敌人拼死奋战,不可存侥幸生还之心!”所过的渡口和桥梁,也都叫人全部烧掉。
  武王伐纣,在孟津地方过渡,忽然,大波之神阳侯掀起了一个个巨大浪涛,迎着船头打来,狂暴的风刮得天昏地暗,连人和马都看不见了。这时,武王坐在船头,左手拿了一把黄金色的大板斧,右手拿了一只悬挂白色旄牛尾巴的指挥竿,瞪大眼睛,把指挥竿向前指着说道:“我既然担当了天下的重任,谁敢来违逆我的意志!”武王说完这话,顷刻间,风也停了,大波也止息了,于是军队安然渡过孟津。
  武王伐纣,到了邢丘这个地方,忽然天下大雨,一连下了三天三夜,也不休止,并且还发现战士们用的盾无故折为三段的怪现象。武王心里有点害怕,便召太公来问道:“看这光景好象是纣还不可以讨伐吗?”太公答道:“不然。盾折为三段,是说我们的军队应当分为三路。大雨三天不止,那是在洗我们的甲兵,让我们清清爽爽,好上路啊!”武王听了,说:“那又怎么办呢?”太公说:“爱那个人,就连他屋顶上的老鸦也觉得可爱;要是憎恶那个人,就连他巷子里的壁头也觉得可恶。现在的办法就是去杀光敌人,不要剩下一个!”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慎大览第三·贵因》
  原文
  “武王使人候殷,反报岐周曰:殷其乱矣!武王曰:其乱焉至?对曰:谗慝胜良。武王曰:尚未也。又复往,反报曰:其乱加矣!武王曰:焉至?对曰:贤者出走矣。武王曰:尚末也。又往,反报曰:其乱甚矣!武王曰:焉至?对曰:百姓不敢诽怨矣。武王曰:嘻!遽告太公,太公对曰:谗慝胜良,命曰戮;贤者出走,命曰崩;百姓不敢诽怨,命曰刑胜。其乱至矣,不可以驾矣。”
  译文
  周武王派人刺探殷商的动静,探子回到岐周禀报说:“殷商大概要出乱子了。”武王说:“乱到什么程度?”那人回答说。“邪恶的人胜过了忠良的人。”武王说;“还不是时候。”那人又去刺探,回来禀报说:“它的混乱程度加重了。”武王说。“达到什么程度?”那人回答说:“贤德的人都出逃了。”武王说:“还不是时候。”那人又去刺探,回来禀报说:“它的混乱很厉害了!”武王说:“达到什么程度?”那人回答说。“老百姓都不敢讲怨恨不满的话了。”武王说:“啊!”赶快把这种情况告诉太公望,太公望回答说:“邪恶的人胜过了忠良的人,叫做暴乱,贤德的人出逃,叫做崩溃,老百姓不敢讲怨恨不满的话,叫做刑法太苛刻。它的混乱达到极点了,已经无以复加了。”

  历史疑案编辑
  武王伐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商衰周兴的转折点。在《尚书 牧誓》中,对这次大战的经过曾作了简略的记载,是我们了解这次大战的最早文献。武王伐纣发生在什么时候?《牧誓》开篇曰:“时甲子昧爽”,仅有纪日,而无明确的年代。因此,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千古悬案。
  我国有记载的确实纪年始于公元前841 年。在这之前的史事年代均要通过推算得到。由于上古史料的缺乏,人们推算的武王伐纣年代简直令人无所适从。胡厚宣在《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中列举了前人的十二说法:即公元前1130年、前1123年、前1122年、前1117年、前1116年、前1111年、前1078年、前1067年、前1066年、前1150年、前1051年、前1050年、前1047年。加上梁启超提出的前1027年,唐兰提出的前1075年(《新建设》1955年第3 期),丁山提出的前1029年(《商周史料考证》),章鸿钊提出的前1055年(《中国古历析疑》),凡16种,使武王伐纣的年代问题变得扑朔迷离。这些说法中,以公元前1066年、前1122年、前1027年说最有代表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