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历年人口历史

如题所述

1948年203万人(建国前)。

1949年,北京市常住人口420万人。

1950年至1960年——人口高速增长阶段。11年间全市常住人口增加319.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9万人,1960年达到739.6万人。

1961年至1970年——人口增长波动阶段。10年间,平均每年增加4.5万人,1970年全市常住人口为784.3万人。

1971年至1978年——人口增长回升阶段。随着少生优生、限制多胎生育政策的出台,北京市人口自然增长率略微下降,1978年全市常住人口为871.5万人。

1979年至1990年——人口平稳增长阶段。1990年,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086万人。

1991年至2004年——外来人口大量增加阶段。到2004年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492.7万人,在全市增加的人口中,外来人口占到63%。

2004年——2008年,2008年1800万人,其中本市人员1230万,外地来京人员(居住超过半年)570万。北京全年外来人口超过1亿4700万人次,居世界之冠。

2009年1860万人;2010年1962万人;2011年2019万人;2012年2069万人;

2013年2115万人;2014年2152万人;2015年2171万人;2016年2173万人;

2017年2170万人。

北京市人口增长的两个高峰在上世纪50年代和上世纪末,进入21世纪,尽管本地人口自然增长率显著下降,由于外地移民持续进入,导致北京市人口已接近饱和。

扩展资料

2014年,全市常住人口密度为1311人/平方公里,比2011年增加81人/平方公里(2011年为1230人/平方公里)。

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 人口密度也逐步上升。

西城区常住人口密度最高,为25767人/平方公里,而延庆县最低,只有158人/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密度从首都功能核心区开始向外围逐渐降低。

核心区人口密度为23953人/平方公里,是城市功能拓展区的2.9倍,是城市发展新区的22倍,是生态涵养发展区的109.9倍。

参考资料来源:北京常住人口_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1
北京市历年人口变化: 1949年,北京市常住人口420万人。 1950年至1960年——人口高速增长阶段。11年间全市常住人口增加319.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9万人,1960年达到739.6万人。在增加的300万人中大部分是外地移民,主要是中央机关、军队的干部及其家属。虽然外地人在数量上略占劣势(比49年国民党入台湾时要好,当年国民党移民与当地人比例为200万对900万),在地位上完全优势,因此并未造成明显的冲突。第二代移民被称为大院子弟,经常见于京味文艺作品中,如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1961年至1970年——人口增长波动阶段。这一阶段本市人口增长最为缓慢。10年间,平均每年增加4.5万人,1970年全市常住人口为784.3万人。主要原因是由于开始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大量人口离开北京,加上经济困境造成的粮食缺乏,导致人口增长极其缓慢。 1971年至1978年——人口增长回升阶段。随着鼓励少生优生和限制多胎生育政策的出台,本市人口自然增长率略微下降。1978年全市常住人口为871.5万人。70年代以后,下乡青年开始以各种名义陆续回城,到70年代后期这种势头更加明显。 1979年至1990年——人口平稳增长阶段。1990年,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086万人。这一时期,经济稳定,人口数量维持正常发展,没有出现大的波动。但随着人口基数的增加以及平均寿命的增长,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初露端倪。 1991年至2004年——外来人口大量增加阶段。到2004年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492.7万人,在全市增加的人口中,外来人口占到63%。经济快速增长导致中心城市强大的引力效应,人口资金迅速集中,并有逐年递增之势。 小结:解放后,北京市人口增长的两个高峰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和上世纪末,都是由外地移民涌入造成,但二者的人员构成并不相同。进入21世纪,尽管本地人口自然增长率显著下降,由于外地移民持续进入,导致北京市人口已接近饱和。大量新移民进入北京有多种原因,但北京的政策优势、资源优势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淡化北京与周边地区的差别有助于减缓人口增长压力。 附:1948年起北京市人口统计数据 1948年 203万人 1958年 660万人 1968年 无数据 1978年 871.5万人 1988年 1,061万人 1998年 1,245.6万人 2008年 1,695万人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