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0-11-09
宁我负天下人 毋天下人负我-什么意思?
整部《三国》中曹操最有名也最重要的一句话“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就是来自《捉放曹》,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
这个故事是有原型的,是裴松之《三国志注》里的一个事迹:曹操从董卓那里逃走,路过成皋故人吕伯奢家,“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非常简单,就二三十个字。
从传播角度看,这不是个好故事,因为它太合理了:一个人仓皇出逃,如惊弓之鸟,因误会杀了朋友,事后非常伤心凄凉。合理到当事人做出这样的错事多数人都可以理解,甚至你很难由此断定曹操是个反面角色,对曹操也恨不起来。
1
我们看故事大王罗贯中先生做了哪些改动,使一个原本除了悲剧没啥亮点的事迹,变成了世人皆知的故事。
第一个小改动:吕伯奢从曹操的故人变成了曹操父亲的故人,从没记载多大年纪,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
在我们崇尚孝道和尊老的文化环境中,杀一个看着自己长大的老者要比杀一个普通人罪恶的多(原资料中未记载吕伯奢年纪,按照跟曹操旧识,应该有较大可能与曹操年纪相差不大),曹阿瞒的残忍冷酷就表现的更充分了。
第二个改动是最关键的:原来的事迹中,曹操因误会杀完人就走了。而到了罗先生笔下,曹操杀人的时候,吕伯奢出去给大侄子打酒去了。曹操杀完人跑路,又撞上了老人家,手起剑落,“皓首老丈扑黄沙”。
这一改,性质就完全变了,前面是因为误会过失杀人,而后面则是赤裸裸的反人类了,明明是自己犯下大错,不思悔改补偿,反而杀人灭口。故事从悲剧变成了惨剧,看故事的人,其情绪也从单单对吕一家的同情,变成了对曹操的愤慨谴责。
第三个改动很巧妙,把一个不相关的人物——陈宫设计到了剧情里面。
一个好的故事要有代入感,而在曹操杀家的故事中,当事双方吕伯奢太惨,曹操太穷凶极恶,很难把读者代入到故事中去,因此罗贯中巧妙的在里面加了人物——陈宫,陈宫是个胸怀大义腹有经纶的人,其价值观比较主流,他目睹曹操所作所为后的反应,跟大多人是一样的。《演义》中给了陈宫大量的笔墨,是借陈宫的眼,让读者觉得这事就发生在自己眼前,跟着陈宫的情绪起伏,读者也会产生相应的情绪波动,曹操的形象就活了。
最高潮的是第四个改动。原型中曹操“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首先曹操知道杀错人后,是比较悲痛的,宁可我对不起别人也别让别人对不起我,在此也可以看作是自我开脱,虽然说法比较自私,但很容易让人理解。罗先生的改动是,先把“凄怆”删掉,貌似理直气壮了,然后加上两个字——“天下”,于是千古流传的“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诞生了。
这实在是碉堡了,为一己之私可以对抗全天下,曹阿瞒遭人恨的形象就这么熠熠生辉了。
当然,跟所有的精彩故事一样,罗先生的最后一个改动是全局性的,即增加了很多细节,使故事变得非常完整。
原型中的短短几句话,变成了几千字精彩跌宕的故事,前有陈宫捉放曹的铺垫,然后当街遇老丈、热情款待、老丈沽酒、家人杀猪、误会杀家、再杀老丈、陈宫离开,从陈宫敬佩曹操并为之弃官亡命天涯开始,到陈宫对曹操彻底失望愤而离开结束,用陈宫的眼,一层层揭开曹操性格中不同的侧面,读者随着陈宫心路历程的变化而随之波动,好故事就这么创造出来了。
摘自搜狐,作者:老苗营销
第2个回答 2017-01-17
宁我负天下,毋天下人负我的意思是,我可以对不起天下所有的人,也不许天下人对不起我,这是三国中刚愎自用的曹操杀死吕伯奢后说的一句话,他为了挟天子一令诸侯的狼子野心,大有宁可错杀一千,不可留一患的毒辣之心,哪怕是辜负天下人,不让天下辜负于我。
第3个回答 2010-05-22
着你都不明白
曹操的名言
意思就是
宁愿我辜负了,伤害了天下所有的人
我都不会让天下所有的人来辜负.伤害我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3-21
说明曹操是个傲娇大叔,虽有背负起天下人的责任感,却又不想自己被别人当做负担。也说明他自信能做到不麻烦到任何人,而靠自己的才干达成解放人类大业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