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修建宁寿宫的目的是什么?

如题所述

1795年,是弘历当上清朝皇帝的第六十年,此时,他已经是一个85岁的老人了,为了不逾越自己的祖父在位61年的纪录,他决定将皇位禅让给第十五子颙琰,自己当上太上皇。

这位颙琰皇子便是清朝的第七位皇帝嘉庆帝,在他当上皇帝的第四天,他的父亲乾隆便在紫禁城内廷的宁寿宫皇极殿内再次举办了一次"千叟宴"。

这时,乾隆已是80多岁的老人了,他觉得,那些60岁的老人与他已有26岁的年龄差距,因此,在这次的"千叟宴"上,他要求参宴老人的年龄由60岁改为70岁以上。

这一天,宁寿宫皇极殿的场面异常的庄严、宏大。皇极殿檐下,陈设着中和韶乐;宁寿门内,陈设着丹陛大乐。殿内,陈设王公、一二品大臣席位;殿廊下,布设朝鲜等藩属国使臣席位;殿外阶下,是参与千叟宴的老人的席位。

宴会开始,中和韶乐奏响,在嘉庆皇帝的侍奉下,太上皇乾隆帝坐上了皇极殿的宝座。嘉庆帝亲率领3056名银须白发的耄耋老人山呼万岁,为太上皇祝寿。面对着天下耆老为自己祝寿的场景,太上皇乾隆心满意得。

在宴会的过程中,从内心生发出来的喜悦使平时严厉的乾隆帝充满了温情,他召请王公一品大臣与宴会中90岁以上的老叟到御座前,亲自赐给他们御酒。

他又命自己的皇子、皇孙、皇曾孙、皇玄孙等,给殿内王公大臣行酒;皇宫侍卫负责给殿外的与宴者行酒。

在老人席位中,有两位分别为106岁和100岁的老人熊国沛和邱成龙也参加了这一次的宴会,乾隆称他们为"百岁寿民"、"升平人瑞",并赏给他们六品顶戴。

老人中,还有很多年满90岁的,乾隆赏给他们七品顶戴,以表示自己对老人们的尊敬。

宴会结束后,乾隆帝又与宴会人员即席赋诗,这是我国古来君臣宴会上的传统,在清代达到极致。这一次宴会后结集的诗作共有3497首。

这次千叟宴结束后,乾隆帝正式以太上皇身份入住宁寿宫。

紫禁城内的宁寿宫建筑群,是专门为乾隆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的,它位于紫禁城内内廷东部,是在顺治帝时期修建的建筑上于1772年改建而成的,共由东、西、中三路建筑群组成。

其中,中路建筑群由九龙壁、皇极门、宁寿门、皇极殿、宁寿宫、养性门、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和景祺阁等组成。

西路建筑群由衍祺门、古华轩、矩亭、抑斋、遂初堂、旭辉庭、碧螺亭、云光楼、三友轩、符望阁、倦勤斋和珍妃井等组成。

东路建筑群由畅音阁、扮戏楼、阅是楼、庆寿堂、寻沿书屋、景福宫、佛日楼和梵华楼等组成。

宁寿宫建筑群内的九龙壁,位于宁寿宫内的皇极门外。壁长29.4米,高3.5米,厚0.45米,是一座背倚宫墙而建的单面琉璃影壁,为1772年改建宁寿宫时烧造。

壁上部为黄琉璃瓦庑殿式顶,檐下为仿木结构的椽、檩、斗栱。壁面以云水为底纹,分饰蓝、绿两色,烘托出水天相连的磅礴气势。下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端庄凝重。

壁上9条龙以高浮雕手法制成,最高部位高出壁面0.2米,形成很强的立体感。

从九龙壁进入,便是宁寿宫建筑群的皇极门,这是故宫内廷外东路宁寿宫区的正门,建于1771年。

皇极门前有东西狭长的小广场,其西侧为锡庆门,西出不远即景运门,东侧为敛禧门,东出即南北十三排,正南方向便是九龙壁。

皇极门北与宁寿宫内的宁寿门相对,过宁寿门为皇极殿,皇极殿后是宁寿宫,这种门殿交错的独特布局是1772年改建宁寿宫时形成的。

皇极门形制独特,制作精美,兼有门的形式与壁的特色,恰到好处地承转了南面九龙壁和北面宁寿门的建筑风格,堪称"紫禁城内琉璃门"之冠。

宁寿门是宁寿宫建筑群的第二道宫门。这一区域原为明代一号殿旧址,1772年改建宁寿宫建筑群时,成为为宁寿宫区宫门。

宁寿门建于汉白玉石台基上,中设丹陛,三出阶,左右置有鎏金铜狮各一只。此门为屋宇式建筑,黄琉璃瓦歇山式顶,面阔5间,进深3间。

前檐正中3间建为敞厅,两梢间下砌槛墙,上置三交六椀菱花槛窗各4扇,中安方格风窗。两侧山墙接八字影壁。后檐以金柱为界,明间和左、右次间设门,两梢间以墙封堵,墙为素面饰砂绿边。门内设高台甬路与后面的皇极殿相连,周围饰有栏板。

皇极殿为宁寿宫区内的主体建筑,始建于1689年,初名宁寿宫。此殿原为工字殿。1771年将其前殿改建为皇极殿,原有匾额移至后殿,并改称后殿为宁寿宫,并在宁寿宫区最南端添建皇极门。

皇极殿位于宁寿宫区中轴线前部,与后殿宁寿宫前后排列于单层石台基之上,其造型与乾清宫相仿。大殿坐北朝南,面阔9间,进深5间,取帝尊九五之制。

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前檐出廊,枋下浑金雕龙雀替。明间,左、右次间设殿门,余各次间下砌槛墙。后檐明、次间辟为殿后门,可达宁寿宫,余各间砌墙。

殿中4根沥粉贴金蟠龙柱,顶置八角浑金蟠龙藻井,下设宝座,品级仅次于太和殿。殿内左置铜壶滴漏,右置大自鸣钟,制作考究。

这里是乾隆皇帝退位后临朝受贺之地。

皇极殿丹陛左右分置日晷、嘉量,这是体现皇权的重要陈设。御道两侧各有六方须弥座一个,座上置重檐六角亭,亭身每面镌篆体寿字各三。

石座中心有铸铁胆,每年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则改立灯杆于其中,是古代多用途基座实例,现在这里仅存其基座。

大殿建于青白石须弥座上,前出月台。御路与甬道相接,直贯宁寿门,四周通饰汉白玉石栏板。月台左右及甬道两侧各设台阶。殿两侧为垂花门、看墙,分别与东、西庑房相接,将院落隔为前后两进。庑中开门,东为凝祺门,西为昌泽门。

皇极殿后面的宁寿宫建于单层石台基之上,台基与皇极殿相接,四周以黄绿琉璃砖围砌透风灯笼矮墙。宫殿面阔7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式顶。

檐廊柱枋间为镂空云龙套环,枋下云龙雀替,皆饰浑金,堂皇富丽。内外檐装修及室内间隔、陈设皆仿坤宁宫。东次间开门,置光面板门两扇,上为双交四椀亮子,门左右下砌槛墙,上安直棂吊搭窗。

余各间均为槛墙、直棂吊搭窗。每间上部各安双交四椀横披窗3扇。后檐明、次间为门,每道门双交四椀菱花4扇,余各间砌墙。室内吊顶镞花蝙蝠圆寿字天花。

迎门一间后檐设一小室,内置煮肉锅灶。西侧3间敞通,安木榻大炕,设有萨满教神位及跳神用法器,为祭祀之所。东侧两间相连为卧室,后檐设仙楼,东山墙辟门,可通庑房。

宁寿宫两侧建庑房及南转角与东西两庑相连,两庑各9间,均于南数第三、第六间开门。殿后左右各有一座砖砌的方形烟囱,上安铜顶,为宁寿宫灶房及室内烟道所用。改建后的宁寿宫成为紫禁城内除坤宁宫以外的另一处体现满族风俗的重要建筑。

宁寿宫后面的养性门为宁寿宫区的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三进宫殿的正门,门内各殿是乾隆退位后的休养之地。

养性门面阔五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中三间开门,前有汉白玉石栏杆,金龙合玺彩画,慈禧居住宁寿宫时,改为苏式彩画,现存的为修复后的金龙合玺彩画。门外有镏金铜狮两座。大门两侧背后有绿色琉璃照壁和角门。

养性门的造型与乾清门、宁寿门、慈宁门相仿,但体积略小,台基较低。

养性门内的养性殿为宁寿宫建筑群后寝主体建筑之一,始建于1772年,是仿制紫禁城内廷的养心殿建造。

此殿为黄琉璃瓦歇山顶,面阔3间,每间以方柱支撑,隔为9间,前接卷棚抱厦4间。明间、次间开门,原为三交六椀菱花槅扇,现为玻璃门窗,明间4扇,余各两扇。进深4间,室内隔为小室数间,曲折回环。

明间前后开门,中设宝座,顶置八角浑金蟠龙藻井,片金升降龙天花。左右置板墙与东西次间相隔,墙各辟门,对称而设,门楣之上置毗庐帽。东暖阁分为前后两组空间,前曰明窗,后曰随安室,室东悬"俨若思"匾,皆为乾隆皇帝御笔。

养性殿作为太上皇乾隆的寝宫,四面墙壁上原为和玺彩画。此殿在光绪十七年重修后,除墨云室仍为和玺彩画外,其他均改为苏式彩画。

宁寿宫建筑群的乐寿堂在养性殿之后,是乾隆帝以此为退位后的寝宫,殿门前的左右木柱上有御题"座右图书娱画景"联句。此堂亦称宁寿宫的读书堂,始建于1772年,现存建筑是1891年重修。1894年,慈禧太后曾在此居住,以西暖阁为寝室。

乐寿堂面阔7间,进深3间,周围廊。通面阔36.15米,通进深23.20米,建筑面积839平方米。单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自地面至正脊高18.7米。"乐寿堂"的匾额高悬于室内北部大厅北檐。

在乐寿堂后面,还有和其在同一时期内修建的颐和轩和景祺阁,它们是紫禁城宁寿宫建筑群中路的最里面建筑。

其中,颐和轩面阔7间,进深一间,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景祺阁为二层楼阁式建筑,面阔7间,进深3间,为黄琉璃瓦歇山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