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树立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如题所述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新高度,进一步回答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我国必须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和实质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理论上弄清以人为本的内涵和实质,从实践上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要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是指从人的生活条件来分析和解决与人相关的一切问题,其核心内容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把人作为手段与目的统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首先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但这一思想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从西周以来,诸多古代思想家都强调“民本”思想,逐步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价值信仰.如孔子所说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天地之性人为贵”,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马克思曾明确提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并直接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毛泽东在著名的《论联合政府》中也明确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面对新世纪的发展,党中央科学总结人类社会的历程和自然、经济规律,着眼于解决经济、社会、环境发展中的突出矛盾,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执政观念的重大转变,是我们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调控经济运行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必须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将其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我们的各项工作之中;必须摒弃陈旧的发展观念,绝不能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化为增长是硬道理,绝不能只顾眼前不看将来;必须把人的素质提高、人际关系的升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当作发展的目的,把人的需求当作发展的动力,把人的变化当作发展的标志,以人为中心开展经济与社会活动.
  二、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发展观念
  (一)新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新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就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新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原则.以民为本是一条路线,所谓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以民为本也是一个工作指导方针,就是要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民为本还是一种精神境界,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新发展观要求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发展不仅仅是指经济增长的单项突破,更不单是指GDP的增长速度.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社会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和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发展要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新发展观还意味着不能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本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福祉的偏颇.在政策指向上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一方面努力促进并保护市场经济制度下的自由竞争,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为那些相对薄弱的地方和弱势的群体提供更多的扶助,使他们也能分享到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