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目中最好看的德国战争片是哪部?为什么?

片荒中;求推荐

地雷区 Under sandet (2015)

豆瓣评分 8.5

优秀的二战电影,也是我个人2015年十佳电影之一,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主要讲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失败,俘虏了大批量的士兵,作战期间,德国在丹麦埋下了超过150万颗的地雷,电影讲述的就是让这批德国战俘(大部分是未成年士兵)留在丹麦,清理地雷。
《地雷区》是历史上真正发生的一段令人不寒而栗的往事,故事发生在1945年,二战刚刚结束,德国结束了对丹麦的五年占领期,共有2千名俘虏被迫留在丹麦,二战期间德国在丹麦留下了150万颗地雷,为了避免以后盟军从此登录,所以要求这些留下的战俘手动拆除这些地雷,从此一些未成年的德国战俘就在丹麦进行了拆雷训练,负责训练的丹麦长官许诺全部拆除以后就可以回家,而真正等待这帮未成年的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任务繁重还没有吃的东西,情急之下德国士兵只能去偷饲料来解决生理上的痛苦,结果饲料上面有老鼠屎,很多人只能喝海水让自己呕吐,达到解毒的效果。最后在经历了几名士兵死亡后,总算把海滩清理干净了,可就在这时丹麦长官的狗被地雷炸死了,他不相信这帮德国孩子已经把地雷排干净了,想了一个办法让他们亲自去海滩上面走过去,最后只剩下四个人排完了这一片区域所有的地雷,可是呢丹麦的长官至始至终都没想过让他们回家,回家只是一个幌子他的真正意图是让他们死在这片土地上。

而最后好心的卡长官利用自己的关系,把剩下的四个人从地狱救了出来,送回了自己的国家“德国”。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二战结束后,2千多名德国战俘在丹麦西海岸清楚了150万颗地雷,几乎有一半人死亡或者受伤,在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是未成年人,这部电影是一部展现人性的反战题材电影,虽然过程血腥残酷。在二战后期很多德国的孩子被派往了战场,他们中很多人都不知道为什么被派往战场,可怜的他们战后还要提德国政府背锅,冒死排雷,即便在战争时是邪恶的一方,战后也不应该将不人道冠以正义之名对待他们,何况还有很多孩子。一个个活生生的少年,满怀着回家后的憧憬,却一个接着一个被那爆炸声勾去了性命。

可是如果站在丹麦的角度去想 ,自己的国家被德国侵略统制了五年,自己简直恨死了德国人,让他们排雷夜视天经地义。

如果没有法西斯战争,这些孩子也不用去送死了, 德国纳粹,大部分只是决策的执行者,而不是制定者,作为一个国家的士兵都是忠于国家的表现,如何判断谁是谁非?只能是决策的制定者那一小撮人群反人类,而施罪于普通士兵是完全不人道的。这世界什么是恶,什么是善,什么是人性,这部电影很好的给我了答案。

这部电影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战争的残酷,对人类的影响,希望世界远离战争。

愿世界和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9-12

作为二战策源地的德国,这些年一直在反思,他们将自己的过去挖出来示众,警醒世人也告诫自己。在电影行业,一些导演也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在向二战做最后的道别。其中,我至爱的一篇就是《希特勒的男孩》。

影片没有去描述德军是如何侵略其他国家的,没有惨绝人寰的战争场面,没有受害者的沉痛经历,它反而从“施害者”的角度,向我们还原了二战时的景象。故事选取在二战战败后的一所为德军输送储备人才的军事学校,描述了一群青年在其中接受铁血化军事训练,身心受到极大摧残的故事。其中,有三个男孩让我感动,分别是出身贫寒,想要进入军事学校出人头地的天才拳击手,也就是我们的男主角菲德烈斯,出身军事家庭却敏感纤细的文艺少年阿尔伯特,和一位在军校饱受欺压侮辱最终通过死亡得到解脱的格莱登。菲德烈斯厌倦普通的底层生活,一心想要通过考取军校来出人头地,而父母看到了战败的祖国却极力反对他,但菲德烈斯毫不在乎他选择离家出走,奔赴军校。其实这里父母对菲德烈斯的反对就可以看出普通德国民众对于战争,法西斯和纳粹的态度,战争得益的永远是一小部分激进暴力的夺权者,而背负伤痛的永远是无辜的百姓。菲德烈斯进入了军事学校,在这里他凭借他出色的拳击天赋甚至大受赏识,但一拳拳之下血肉模糊,流淌的鲜血,残缺的身体只是取悦那些高级军官的游戏,菲德烈斯第一次迷茫了。这时,他遇见了阿尔伯特,这个和他初衷截然相反的敏感纤细的男孩,他热爱文学诗歌,来到这里只是为了不让身为高级军官的父亲失望。他是善良的,与这个冷血暴力的黑暗世界格格不入,他厌恶战争,厌恶死亡,在一次小组训练时,当他意外射伤了“敌人”时,他发狂而无助地替他止血,在他眼里没有敌人,只有人命。而就是这两个初衷截然不同的两个男孩却成了最好的朋友,在看透了军校中泯灭人性的训练和他吃人的本质后,他们一起为自己的无力抱头痛哭。

故事的转机发生在一次实战演练,平时总受欺压,被人格侮辱的格莱登面对一次意外事故,毅然抱住炸弹,被炸得粉身碎骨,他只想求个解脱。然而他的举动,却解救了其他的同学,因此授勋,这真是莫大的讽刺。这一次的死亡,让菲德烈斯和阿尔伯特的内心都产生了强烈的震动。菲德烈斯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而阿尔伯特似乎找到了他的出路。终于,在一次穿过冰层游向对岸的实训中,阿尔伯特放开了绳索,这个水仙花一样柔弱的少年这一次勇敢地选择了向父亲反抗,他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选择了自由。他像一朵水仙花在冰封的湖底渐渐下沉,苍白,空灵而美丽。而绝望的菲德烈斯只能隔着冰封的湖面向他伸出无力的挽留之手,那一刻,他终于觉悟了。最后,在一场他稳操胜券的拳击比赛中,他选择了放弃,最后被赶出了军事学校。当他领着他的行李走出学校大门时,我是庆幸的,一个个男孩在此凋零,阿尔伯特以生命为代价,终于也只能拯救了一个菲德烈斯。

战争的残酷无情地摧残着这些单纯的少年,这是时代的悲剧更是人性的悲哀。人类自我残杀的最合理的理由就是战争,但我们依然相信人性之光,我们在反思,我们在弥补,我们 依旧心向阳光,就像阿尔伯特与菲德烈斯一样。

第2个回答  2018-09-09

《帝国的毁灭》

这部电影我看了一遍又一遍,每次都是身心完全投入,精彩的部分实在太多太多。

对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伤心欲绝的小护士: “My Fuehrer, keep faith in the final victory!” "Lead us and we shall follow!

可以看出,怀着严谨乃至克制的态度,拍摄者尽心竭力试图还原历史,无论是对现有发掘史实的尊重,还是对柏林街头断壁残垣的重塑。这一点十分可贵,更比其它表达方式(例如煽情,例如忏悔)来得实在来得困难,片中直接或侧面地展现了多人的、不同的死亡,透过影像,我看到了,这些死亡不只是一个个符号的消失,不止是战争机器崩溃时散落一地的碎片,他们更是一个个血肉之躯,这些躯体选择了自己所相信的,有的坚持了选择直到肉体的陨灭,有的在生死关头做出了另外的选择,并活了下去。这似乎是一种象征,象征着某种层面的优胜劣汰?具有讽刺意义的 是自杀者们贯彻了自己成王败寇的精神理论。他们一方面畏惧死,一方面渴望死,因为死于他们而言或是某种意义的殉道,虽然对于胜利者而言不过是畏罪罢了。日光下没有新事。历史从无彻底的胜者,所有人都会被时间淘汰,这么说或许有点落于俗套,但绝大多数事皆逃不出这一俗套,那些自诩千秋万代的 往往更是如此。人类乐于毁灭,或是在走向毁灭之前粉饰诸多冠冕堂皇的借口。人类更乐于重生,或是说崇拜重生,甚而不惜创造宗教给死亡和毁灭加冕,那冠冕,便是重生。既然永生万岁不过黄粱一梦,那么退一步以求曾经沧海又为水又有何苛刻呢?毁灭与重生,便是人类历史循环无尽的主题,对了,它们有另一个名字,叫战争与和平。历史仿佛在不断地反复说明,人类的本质终究是矛盾,这种矛盾不可调和以至于矛盾到一种近乎公平的程度:对毁灭和重生,战争与和平,废墟与建设的狂热与爱好几乎是均等的,一边不多、一边不少,这是历史中唯一长存的平衡。好了伤疤忘了痛也罢,战争是和平之母也罢,在人类进化到下一阶层为止,这一问题是不会有解的。 

回到影片本身,严格意义上来讲,电影并不是一部反战片,然而本片予人的震撼和警示绝不亚于绝大多数反战片,这是有心栽花,亦或无心插柳,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种升华于影片形式之上的反思精神和诚恳态度,令人敬畏。 

第3个回答  2018-09-09

我认为最好看的德国战争片是《希望与反抗》,第一次看到这个电影名字的时候就吸引住了我,我觉得这个题目表现出一种在绝望中和努力中。这是一部比较老的片子的,2005年出来的。之前我就看过,觉得很好看。

大概内容是这样的索菲·斯库勒是女主,她是一位慕尼黑反希特勒组织“白玫瑰”成员,在反希特勒的活动中,她和她的弟弟在发传单时候被逮捕了,在被寻问的时候姐弟两向之前那样对词。讲自己没有与反战传单有关,希望争取得到释放。

但是在后面无意知道了自己已经是死刑在等着他们的时候,索菲就勇敢的站了出来保护弟弟和难民们。虽然已经是死刑了,但是法庭还是开庭审理,在审判过程中索菲勇敢的讲出自己的观点,她的英勇行为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许。在审判结束后,索菲与她的弟弟见了父母的最后一面,就被执行死刑了。

女主表现出的勇敢精神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希望自由,也看得出当时的社会现象,在战争中有许多这样的人物,他们都是勇敢的让人钦佩的。

第4个回答  2018-09-10

《决战斯大林格勒》是由Bavaria Film等公司于1993年1月21日推出的战争片。

影片整体是从德国人的角度来讲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残酷。描写这场战役的同时还探讨了两个人因为战争而改变的命运。

说战争场面粗糙,可是如果去看看二战纪录片,彩色二战,你会发现这画面很真实,这就是当时德军士兵的状况,饿死,冻死。没有机智聪明,大义凛然,临危不乱的主人公,没有肉体横陈,也没有好莱坞大片级的特效,但贵在真实,真实到很多时候我都以为在看当时的录像。。。。。。。。。

战争是恶,但有时人性却并未泯灭,不像抗战剧中那猥琐下流的日本鬼子,而是真真实实的士兵,一些脱下军装后在平常不过的普通人,他们与那些平民无冤无仇,而不像某些剧中强调了这些士兵的丑恶嘴脸,错的只是那些政客,那些在地图上指手画脚的人,是他们把这些士兵变成了杀人犯,刽子手。

影片在描写战役的同时,企图探讨两个受害人因战争改变命运的经过。1942年,几个很普通的德军士兵从温暖的海滨随部队调往斯大林格勒前线,很快他们就被残酷的战火吞没了。随着冬天的来临严寒成了比战斗更可怕的东西。在冰天雪地里他们想的不是如何作战,而是如何活下去。每天都有上千德国士兵死亡。德军的溃败就像一场大灾难,士兵们一个个死去,最后的两个人在幻想着回乡的温暖中冻死在了白色的冰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