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品级大还是县令品级大

如题所述

  县令品级大,因为太监没有品级。
  以明朝为例:
  明代官衔
  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宗人令、宗正、宗人、左右都督。
  官阶,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
  勋位,左、右柱国。

  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都督同知。
  官阶,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
  勋位,柱国。

  正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尚书、都御史、都督佥事、正留守、都指挥使、衍圣公(孔子后代)。
  官阶:文官初授资善大夫,升授资政大夫,加授资德大夫;武官初授骠骑将军,升授金吾将军,加授龙虎将军。
  勋位,文官称正治上卿,武官称上护军。

  从二品:左、右布政使,副留守、都指挥同知。
  官阶:文官初授中奉大夫,升授通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武官初授镇国将军,升授定国将军,加授奉国将军。
  勋位,文官称正治卿,武官称护军。

  正三品:太子宾客、左右侍郎、左右副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太常寺卿、檐事府詹事、顺天、应天府尹,按察使、副留守、都指挥佥事、卫指挥使。
  文官初授嘉议大夫,升授通议大夫,加授正议大夫;武官初授昭勇将军,升授昭毅将军,加授昭武将军。
  勋位,文官称资治尹,武官称上轻车都尉。

  从三品:光禄、太仆、苑马寺卿、左右参政、都转运使、卫指挥同知、宣慰使。
  文官初授亚中大夫,升授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武官初授怀远将军,升授定远将军,加授安远将军。
  勋位,文官称资治少尹,武官称轻车都尉。

  正四品:左右佥都御史,太仆、太常、苑马寺少卿,左右通政,少詹事,京府丞、鸿胪寺卿、知府、卫指挥佥事、宣慰同知。
  文官初授中顺大夫,升授中宪大夫,加授中议大夫;武官初授明威将军,升授宣威将军,加授广威将军。
  勋位,文官称赞治尹,武官称上骑都尉。

  从四品:祭酒、布政司参议、宣慰副使、宣抚使。
  文官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议大夫,加授朝请大夫;武官初授宣武将军,升授显武将军,加授信武将军。
  勋位,文官称赞治少尹,武官称骑都尉。

  正五品: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左右春坊大学士,翰林学士,左右庶子,通政使司左右参议,大理寺丞,尚宝司卿,光禄寺少卿,太医院使,郎中,钦天监、上林苑监正、宗人府经历、按察司佥事、府同知、长史、仪卫正、正千户、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
  文官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武官初授武德将军,升授武节将军。
  勋位,文官称修正庶尹,武官称骁骑尉。

  从五品官:侍读、侍读学士,谕德,洗马,尚宝、鸿胪寺少卿,员外郎,五军都督府经历,知州,都转运盐使司副使,正提举,京府通判,卫镇抚,副千户,仪卫副,招讨使,宣抚副使,安抚使。
  文官初授奉训大夫,升授奉直大夫;武官初授武略将军,升授武毅将军。
  勋位,文官称协正庶尹,武官称飞骑尉。

  正六品:大理寺正,詹事府丞,中允,侍讲,侍读,国子监司业,尚宝司丞,太仆寺丞,京知县,都指挥使司经历,通判,上林苑、钦天监副,五官正,太医院判,兵马指挥,所镇抚,百户,典仗,审理正,神乐观提点,长官司长官,副招讨,宣抚司佥事。
  文官初授承直郎,升授承德郎;武官初授昭信校尉,升授承信校尉。

  从六品:赞善,司直郎,修撰,光禄、鸿胪寺丞,大理寺副,京府推官,布政司经历,正理问,运判,州同知,正提举,副长官。
  文官初授承务郎,升授儒林郎,吏出身授宣德郎;武官初授忠显校尉,升授忠武校尉。

  正七品:都给事中,编修,监察御史,大理寺评事,行人司正,五军都督府、都察院、留守司、都司都事,通政司、按察司经历,太常寺博士,典簿,兵马副,营膳正,京县丞,府推官,知县,审理副,安抚司佥事,蛮夷司长官。
  文官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吏出身授宣议郎;武官阶只有六品。

  从七品:检讨,给事中,中书舍人,行人司副,光禄寺典簿,署丞,詹事府、太仆寺主簿,京府经历,灵台郎,祠祭署奉祀,州判,副提举,府、卫、都转运盐使司、宣慰司经历,布政司都事,蛮夷副长官。
  文官初授从仕郎,升授徵仕郎。

  正八品:国子监丞,行人,部院照磨,五经博士,通政司、卫、按察司、转运司知事,京县、钦天监主簿,御医,保章正,协律郎,营膳副,王府典膳奉祀等所正,府经历,县丞。
  文官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职郎。

  从八品:翰林典籍,寺监典簿,博士,国子监助教,鸿胪寺主簿,京府、转运司知事,挈壶正,祠祭署丞,布政司照磨,王府典膳奉祀等所副,宣抚司经历,知观。
  文官初授迪功佐郎,升授修职佐郎。

  正九品:校书,国子学正,部院检校,鸿胪寺署丞,上林苑典署,司历,营膳丞,各馆局大使,京府照磨,赞礼郎,奉銮,府、县主簿,宣慰、安抚司知事。
  文官初授将仕郎,升授登仕郎。

  从九品:待诏,詹事府、上林苑录事,通事舍人,正字,司务,国子学录,国子典籍,鸣赞序班,韶舞司乐,五官司晨,漏刻博士,京府检校,京县典史,院司卫州所各吏目,内外教授,府照磨,司狱,巡检,驿丞,各大使副使,僧道阴阳杂职。
  文官初授将仕佐郎,升授登仕佐郎。

  未入流:孔目,国子典馆,儒学正,教谕,训导,长官司吏目,府检校,县典吏等。

  太监也称宦官,通常是指中国古代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成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他们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又称寺人、阉(奄)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太监”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辽,本来是政府高级职位的名称,并不一定由宦官担任。至明朝时,宫廷内设十二监二十四衙门,提领者被称为掌印太监,俱由宦官出任。低阶宦官名“少监”、“中监”,高阶宦官是“太监”;于是“太监”变成了高级宦官的称谓,后来成了对宦官的统称。1923年7月16日,溥仪裁撤宫内太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3-27
不同的太监品阶不同,中国历史上太监最高品阶为二品,是清朝的李莲英。比县令七品的品级大。
①县令的品级是七品。
②太监:是指在宫廷中的服侍人员。
官宦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宦官一般有身份低贱的人充当,从处以宫刑的罪人或者民间平常百姓的年幼子弟中选出。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宦官由少府掌管;西汉初年,汉高祖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用文士代中常侍,借此削弱宦官的势力。元帝之后,宦官势力复萌。
唐代,宦官是由内侍省、掖廷局、宫闱局、奚官居、内仆局、内府局管辖,唐太宗时,对宦官限制较为严格,规定内侍省最高宦官官阶为三品,有人数限制。唐太宗死后,制度渐渐松懈,宦官的人数增至3000名,七品以上品阶者多达千人;唐玄宗时,宦官更加繁多泛滥,仅仅四、五品官阶者就多达千人,而三品左(右)将军衔职的亦大有人在;安史之乱后,官宦势力急剧膨胀,甚至称王称爵,位列三公,一些宦官还执掌军权。
明太祖时期,对宦官的管理较为严苛,规定宦官不得识字,降低他的官阶,严令禁止宦官兼任外臣的文武衔职。从永乐开始,宦官逐渐被重用。永乐十八年,设立东厂,由宦官掌权,进行特务活动。宣宗时,撤消了宦官不得识字的祖制,在宫廷内设立内书堂。成化十三年,在东厂之外又设立西厂,任太监为提督,加强特务统治。另外,宦官机构膨胀,在宫廷中,,设立司礼、内官、御用、司设、御马等12监,惜薪、钟鼓、宝钞、混堂等4司及兵仗、银作等8局,统称为二十四衙门,各自又设立专职掌印太监,宦官人数迅速增长,到明朝末年,达到数万人。
清初,仿明朝制度,设立”十三衙门“(明朝为”二十四衙门“)统管宦官事务。康熙末年,规定太监最高品阶为五品,最低为8品;乾隆七年规定太监最高的品阶为四品,而且永为定制;慈禧太后,因为宠爱李莲英,打破祖制,封李莲英为2品,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太监最高的品味。
第2个回答  2015-01-16
这个比较复杂,
清代吸取前朝宦官作乱的教训,太监职位基本最低。
太监就是宫廷中的服侍人员,等级分为:
总管太监四品14人
副统管太监六品 8人
首领太监八品使监43人
笔贴式太监八品侍监只有敬事房才有
太监没有品级人数不定

但是这些人都是皇帝身边或这个为主子身边的人,看看现在的额秘书你们都懂得。
1、俗话说,打狗还看主人面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01-16
当然是太监品级大啦
第4个回答  2015-01-16
能称得上太监都是有大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