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全诗意思?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这首诗的大意是: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京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我们在李白〈鹦鹉洲〉诗提到,李白读了崔颢的〈黄鹤楼〉诗后,写了〈鹦鹉洲〉诗,想与崔颢一较长短。写完后,李白自己读了觉得比不上崔颢,便在黄鹤楼上题下一首打油诗:「一拳击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上头。」掷笔而去。因为诗人看见美丽的风景,总忍不住要写首诗歌颂一番,李白自然也不例外,于是写了〈鹦鹉洲〉诗,自觉果然比不上,回家之后,越想越不甘心,于是又写〈登金陵凤凰台〉诗,才觉满意。
由于白的作品发表于崔颢之后,两首诗又都样是押平声尤韵的七言律诗,所以后人更认为李白有意与崔颢一比高下,因而有前面所举那首打油诗的传说。
事实上根据日本人森大来的考证认为,那首打油诗不是李白作的,李白写〈登金陵凤凰台〉也是因为感慨时事而作,无意与崔颢争胜。
唐代安禄山之乱,迫使唐玄宗迁蜀避难,太子即位于灵武,李白也因永璘王事件被流放到夜郎。李白年轻时豪情万丈,希望能替国家做一番大事,但始终不曾得到皇帝重用。安史之乱,眼见大唐江山,遭胡兵蹂躏,李白心中的感慨可想而知,于是他写此诗时首句用:「凤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引出全诗,因为传说中,凤凰鸟只有在天下清平的治世才出现,因此古代都以凤凰鸟的出现做为祥瑞的象征。李白眼看安禄山危害唐室,想念昔时凤凰鸟憩息凤凰台的传说,而今凤凰鸟不再来,只有江水依旧向东流。
金陵为三国时孙权建都之地,晋朝永嘉之乱,晋室南渡之后也建都于凤凰台所在地金陵城的东南,李白在台上想象当年吴宫的繁华景象,以及晋代那些达官贵人曾有过的风光事迹,如今都隐于幽径,成为古丘。一个朝代弱了、亡了,马上有另一个朝代兴起,唐代太平盛世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也成了过去,安史之乱起,唐室岌岌可危,怎不令李白忧心?站在台上,看到远处的三山及白鹭洲,而长安城呢?李白最后一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在诗词里常以浮云指小人,以白日比喻君主。浮云蔽白日是指奸邪之小人,围绕于君王四周,向君王进谗言陷害贤臣,使忠臣没有机会向皇帝进谏言。下句「长安不见使人愁」,指李白感叹自己被放逐,眼见天上浮云杳杳,不见长安,忧愁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到长安,或者说,安史之乱,玄宗迁西蜀,太子即位灵武,唐室山河尚未收复,为长安城忧伤。
这个比喻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相传晋明帝小时候坐在晋元帝膝上,元帝问他,长安远还是太阳远,明帝答说长安近太阳远,因为听说有人从长安来,没听说有人从太阳来,元帝为他的聪明高兴,第二天便当着群臣面前再问明帝同样的问题,没想到明帝却答说,太阳近,长安远,因为抬起头来见得到太阳,却见不到长安。
晋代原都长安,永嘉大乱之后南渡,晋元帝时改都金陵。与唐代因为安使之乱而迫使太子即位于灵武的情况很类似,因此李白诗末二句「浮云蔽白日」也是指玄宗宠幸杨贵妃、杨国忠,茺废朝政,而导致安史之乱,长安沦入胡人手中。李白写这首诗纯粹是由怀古而引发怀君之思,加以感伤自己因遭小人谗言所害而被贬谪,登上凤凰台,望不见长安,一时触景伤情而写下这首诗,并没有与崔颢争胜之意,两人争胜之说全是后人附会的。
而前面所举打油诗的由来,是因李白被流放夜郎,中途又赦回,路过江夏,曾写过一首〈江夏赠韦南陵冰〉诗说:「我且为君捶谇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李白因心情忧愁郁闷,故意写这种豪快语,以解心中不平之气。后来又写一首〈醉后答了十八〉诗,以对应捶碎黄鹤楼诗说:「黄鹤高楼已捶碎,黄鹤仙人无所依。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为自己前首诗的狂放自我解嘲,本来只是文人的游戏文章,没想到唐末五代时有位禅僧经过黄鹤楼,便摘取李白这两首诗的句子写成这首:「一拳击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打油诗,旁边有一同来游玩的僧人也题了一句:「有意气时消意气,不风流处转风流。」另外一位僧人又加一句:「酒逢知己,艺压当行。」而使得后人误以为李白作〈登金陵凤凰台〉诗是与崔颢的〈黄鹤楼〉诗争意气、争长短,并留下这首有趣的打油诗。事实上全是后人穿凿附会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12
赏析: 首联以传说发端。“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今诗人登上凤凰山,传说中的凤凰已杳无踪影,空留一座凤凰台,唯有那滔滔江水滚滚向东流去。意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六朝的繁华一去永不复返,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开头十四字中连用三个“凤”字,音节蝉联明快,回环往复,构成了优美的音乐网络,传达出人世沧桑的悲凉感慨,给人一种“甜美的忧伤”。

颔联借景物发挥。“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衣冠”,指当时名门世族。这里指晋代达官显贵。吴后来被晋所伐,东晋亦建都于金陵。可是,一个“埋”字与一个“成”字,写尽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凤流人物都早已“荒冢一堆草没了”。可悲可笑,尽含其中。这是寄情于景的表达手法。眼前的景物同样勾起读者无限的愁思:历史上那些皇宫佳丽、朝廷权贵哪里去了呢?只见那一条条荒凉的古道和一座座寂寞的坟堆,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陈迹。原来那历代王朝的兴亡更替、人生在世的荣辱寿夭,都不过是历史长河泛起的转瞬即逝的浪花啊。读此,使人油然而生人世沧桑之感。

颈联由历史回到现实。“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诗人在对历史的凭吊之时,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三山”,山名。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李白把三山半隐半沉,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一水”(亦作“二水”),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因为白鹭洲横于其间,乃分为二支,所以“白鹭洲”把长江分割成两道,变成“一水中分”的地理形势了。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成为千古名句。此联承接“颔联”,进一步告诉人们,帝王一时的煊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正如他在《金陵三首》中写道:“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空余后湖月,波上对瀛洲。”六朝帝都那时已经衰落,仅为历史陈迹而已。堪与大自然比短长的,除了日月,惟有长江天堑了。这反映出诗人朴素的天人合一的宇宙人生的哲学境界。

尾联悲愤陈词,流韵无穷。“总为浮云能敝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的后四句写人生、事业之艰难。“浮云蔽日”,实际喻指奸邪之障蔽贤良。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诗人自己报国无门,心情十分沉痛。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不见长安”,意谓“处江湖之远”的忧愁。诗人仕途失意孤独,思绪翩翩。“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魏晋时代过去了;代之而起的是“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廷”的盛唐时尚。然而,现实又是多么黑暗、多么无情!如今,朝廷奸臣当道,多少德才兼备的志士被排斥在外,远离政治中心,偏居一隅。读着一个“总”字,一个“愁”字,我们仿佛看见诗人仰面苍天,听到他悲愤陈词的情态,其内心之情与眼中之景茫茫然交织于山光水色。诗人不禁发思古之幽情,吟伤今之离恨。情真意切,意旨悠远。

总之,全诗把历史的典故与眼前的景物,以及诗人自己的感受融合在一起,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怀抱。语言自然流淌,潇洒清丽,不愧为吊古感怀诗的珍品
第2个回答  2017-11-15
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注释
⑴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
⑵江:长江。
⑶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⑷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⑸三山:山名。
⑹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白鹭洲: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江东门外。
⑺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浮云:比喻奸邪小人。日:一语双关,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
⑻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15
凤凰台上曾有凤凰来游,凤凰飞去后楼台空荡长江自己在奔流。
吴国宫殿里的花草埋没在幽僻的小路上,晋代的豪门贵族已经变成了古墓。
三山的半截山峰落在青天的外面,白鹭洲从中分开了一条水流。
总是因为浮云能遮蔽太阳,不见长安使人忧愁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11-12
美丽及忧愁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