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吴语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最古老的方言,其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的吴国语言在古汉语的交融中逐渐形成了古吴语。《南村辍耕录》这部元末明初的文献,记录了吴语音系的早期民间游戏,反映了吴语词汇和语法的初步成型。明朝冯梦龙的《山歌》中,已能见当时吴语基本风貌,其影响力在明朝江南地区显著。


春秋战国时期,泰伯入吴和越国的成立为吴语奠定了基础。两千多年前,泰伯与仲雍的语言与当地土著语言结合,形成了吴语的基础。尽管当时吴越为两国,但语言文化相近,会稽以南主要通行古百越语,如《越人歌》所示。随着历史发展,古吴语分化出闽语,吴语雏形逐渐显现并迅速发展。


上古南方汉语的楚语对吴语有直接影响,原始吴语源自楚语。吴语与老湘语至今仍存在语音演变的共同点,如全浊声母的读音等。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吴语稳定发展,汉代流传至东南地区形成闽语,晋代永嘉南渡后,吴语受到北方方言影响并成为士大夫的主要方言。六朝时期,吴语作为吴地方言的名称开始出现,而《世说新语》中记录了北方人对吴语差异的惊讶。


在五至六世纪的南北朝时期,吴语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日本汉字音的一种,被称为“吴音”。隋唐时期,扬州经济文化崛起,吴语也影响了扬州乃至全国。唐宋时期,吴语进一步巩固并影响了当时的文学作品,如永嘉戏文脚本和《山歌》等。明清时期,苏州的经济文化繁荣使得吴语影响力达到顶峰,吴语口语大量出现在文献记载中。


然而,明朝末年至清末,吴语曾面临人口锐减的困境。随着普通话推广,吴语的使用受到限制,如上海话在书面语中的地位逐渐被取代。尽管如此,吴语在一些方面仍有所保留,如上海作家对英文单词的音译等。但近二十年来,吴语的造词能力衰退,方言教育的缺失使得方言“懒音”现象严重,吴语的未来令人担忧,可能成为最早消失的中国主要方言之一。


扩展资料

吴语,又称江东话、江南话、吴越语,商周春秋至今有3200年历史。在中国分布于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江西、福建,广义使用人数一亿。和官话相比,现代吴语保留更多古音因素、保留全部浊音、保留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韵、保留尖团音分化。吴语语音和普通话差别大,词汇和语法独特。吴语强迫式的在句子中连读变调的发音特征是另一个与官话的显著差别,这也是吴语与其他众多中国方言的重大区别(粤客闽等)。吴语属于多核心语言,暂无标准音。“魔都风”上海话、“古典风”苏州话、“富宋风”杭州话、“东瓯风”温州话等都是代表语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