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习俗由来

如题所述

端午节,这一古老的传统节日,其起源与上古时代的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紧密相关。那么,端午节的由来自何处?又包含哪些传说故事?
一、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源自对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的祭龙仪式演变而来。在仲夏端午时节,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这是龙飞天的日子,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所言:“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象征大吉大利。端午节最初是南方先民创立的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后来,人们也将端午节视为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日子,他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此外,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的起源与上古先民选择“龙升天”的吉日祭拜龙祖有关,它还与夏季时令的“祛病防疫”风尚相结合,并逐渐融入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的元素。端午节的习俗形成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二、端午节由来的传说
据《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但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被贬职,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始终不忍心离开祖国。他在五月五日写下绝笔作《怀沙》后,投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身体,这后来就演变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三、端午节的习俗
1. 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人们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2. 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3.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古时人们以为自己发病是因为妖魔鬼怪上身),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
4. 悬艾: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5. 点雄黄酒:在古代,雄黄作为一种中药药材,被用做解毒剂、杀虫药。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炮制的白酒或黄酒。古人缺乏科学观念,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蜈蚣等,加上误以为疾病的产生皆由鬼邪作崇所引起,连有着千年道行的白蛇精喝下雄黄酒后都被打回原形,那喝些雄黄酒自然可以保健、避疫。就连不能喝酒的孩子的头上、身上也要抹上雄黄酒,以求这样可使百鬼畏惧,孩子得以长命百岁。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这个节日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自古以来,每逢此时,人们载歌载舞,表达祝福。端午节来临,我们同样要以各种方式表达祝福与敬意,祈愿祖国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