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不会写作的孩子 如何让孩子从心底爱上作

如题所述

写作文最怕什么?无话可说呗!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写好作文其实并不难,关键是让同学们建立两个仓库:一是写作素材仓库,二是语言材料仓库。同学们只要持之以恒地积累,就不会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今天卓老师为大家介绍五个写好作文的好方法,赶快一起来看看吧~

一、问题提示法

首先引导孩子根据图画或作文题目,提出若干个相关的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就等于找到了“写话”的内容,然后将内容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写作思路。

为了让孩子有个样板可模仿,我们可以按人、事、景、物四类文章分别编写了“问题提纲”,供孩子参考,让孩子在仿照中学会创新,能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使“写话”的内容丰富起来。

例:《我的妈妈》
(1)她是什么样的性格?(2)她长得怎样?(3)她干什么工作?(4)她最关心的是谁?(5)你喜欢她吗?

《课间十分钟》
(1)这是什么时间?(2)在什么地方?(3)有些什么人?(4)他们在干什么?(5)他们的心情怎样?

《春天的校园》
(1)这是什么地方?(2)这是什么季节?(3)有哪些景物?(4)景物发生了什么变化?(5)你看到这景色有什么感受?

《爱吃的水果》
(1)它是什么样的?(2)它的颜色是怎样的?(3)它的味道怎样?(4)它对人们有什么作用?(5)你喜欢它吗?

二、词语连接法

为了让孩子说起话来有条有理,写起话来具有连贯性,根据“写话”内容适当提供一些联接词。

如:“首先——接着——然后——最后——”,“有的——有的——还有的——”,“有时——有时——”等等。孩子可选择合适的联接词,将单个的“零件”串起来,很自然地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的“话”说起来才通顺,读起来才合理。

三、词语扩充法

只搭好骨架,而没有丰富的语言材料作血肉,读起来就会涩涩的,不生动。如何引导孩子将“话”中的重点句子写得更详细更具体更有文采呢?运用“语句扩充法”,逐步让孩子在分析和思考中把“话”写得更丰满些。

例如:孩子写《小闹钟》有关作用只写了一句话“它每天六点半钟叫我起床。”针对这句话,可以向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

(1)六点半是清早还是傍晚呢?
(2)它用怎样的声音叫你呢?
(3)它为什么这么早就叫你起床?
(4)把它当成会说话的小伙伴,它会怎样说呢?

孩子经过一番苦思冥想,终于扩充写成一段话:每天清早,一到六点半,铃......小闹钟就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好像在说:“喂,快起来,快起来,早起身体好,上学不迟到。”

四、词语积累法

要使文章写得优美还需要好词好句的点缀,而且“语句扩充法”最重要的是扩充一些精妙的词语和生动的句子。做家长的应充分利用家庭空间给孩子创造一个积累和运用好词好句的良好环境。

1.卡片积累

为了让孩子能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积累,可以准备许多个小档案袋,分别配上名称,如颜色、味道、形状。每当他学完一篇新的课文或在阅读课外书籍时,指导他收集较好的词语并制作成卡片分别装入相应的袋子中。这样既能让孩子在制作中学会识词写词,又能够让孩子了解词的类别,并学会应用在生活、学习中。

如“颜色”的档案袋里就收集了:白里透红、白嫩嫩、黄灿灿、红彤彤、洁白、碧绿、瓦蓝、绿油油、黑乎乎等等词语卡片;

“味道”袋里有:香喷喷、甜滋滋、香甜可口、清凉酸甜、又苦又涩等等词语卡片;

“形状”袋里有:尖尖的、弯弯的、圆滚滚、细长、椭圆等等词语卡片。

2.游戏积累

要活跃孩子“写话”的思维,必须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周围的事物。因此词句的积累应联系生活的点点滴滴,引导孩子处处留心,处处分析、思考:该怎样?怎样说会使句子更生动、形象?为了不让孩子承受太重的学习压力,也可以常常用各种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孩子说话的兴致。

“换词”游戏,主要是帮助孩子积累和运用同义词,使句子内容丰富而灵活。如孩子带回数学试卷,他得了一百分。此时,家长故意问他:“你的心情怎样?”“我高兴极了!”孩子不假思索地说。家长笑着又问他:“换个词,还可以怎么说?”他想了想,说:“我开心极了!”家长又鼓励他多换几种说法,孩子经过思考和查书寻找,最后竟找出了好几种都能表示“高兴”的词语。

适当展开联想与想像,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能开发孩子的语言思维能力。一天,我同孩子一起逛商场。忽然,看到一个小弟弟正在玩气球,我对孩子说:“你能把气球想像成一个小朋友,说一句话吗?”孩子眨着调皮的眼睛,冲着我说:“气球在跳舞。”“能说得再详细些吗?什么样颜色的气球,在什么地方,怎样地跳舞呢?”孩子思索了一会儿,得意地说:“又红又圆的气球在空中开心地跳舞。”我连声夸奖,买了个气球作为奖励,孩子高兴地拿着气球真的跳起舞来。

这样的活动多在生活中开展,孩子既能实地观察,实地体验,又能感受成功的喜悦,比起单一的听课,比起枯燥的家教,比起紧张的补习,效果不是更好些吗?

五、积极鼓励法

不管我们使用哪种方法来引导孩子学习“写话”,但最好的方法还是“积极鼓励法”。对于处在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写话”就如同幼儿“丫丫学语”一样艰难。家长要想做好孩子的启蒙老师,就应像期待宝宝喊出第一声“妈”、“爸”那样耐心而充满希望。对孩子的要求不能过高,“话”中出现了一个好词,一个好句,有一点点进步就应及时鼓励、表扬。

鼓励的方法有多样:

或用喜悦的神情大声朗读孩子的“佳作”;

或让孩子邀请家里的其他成员、邻里的叔叔、阿姨,来听一听,评一评“自己的佳作”;

或将“佳作”直接发表在电脑网页上、家里的墙壁专设的“美文栏”里,并在好词好句下面划上醒目的红色波浪线,表示这里最精彩;

或利用周末带他去公园玩玩,去他喜欢的地方转转;或赠送他平日里最喜爱的一件礼物等等。

只要让孩子在精神上能够获得成功的愉悦,使他对于“写话”产生浓厚兴趣,由爱说、爱写到能想着说,能认真写,这就等于说孩子真的“入门”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8-15

一、写作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过程,写作活动大致可分为“采集—构思—表述”三个阶段。与作家的自由写作、职业人群的专业写作不同,语文课程意义的写作,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特定要求用书面语言创造文本,以发展和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学习活动。简单来说,写作是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分享信息的一种方式,就像我们平常说话一样。写作就是用笔来说话。

二、写作的灵感

写作就是表达一个新奇、好玩、有意思的想法;题材不限,可以关注现实生活,可以仰望星空想象未来,只要展现当下青少 年的创新思维;任何形式独特、内容具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原创作品都可以参赛。

三、爱上写作

1、要督促孩子养成写作的习惯

2、多带孩子看看新鲜的世界,与孩子一同进行写作,而不是让孩子一个人,家长去玩手机。

3、耳濡目染是很强大的存在,所以,与孩子一同成长是最有效的方法。

第2个回答  2018-08-15
一、 尊重成长规律,把孩子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
孩子厌学是家长和老师都感到非常头疼的问题。厌学问题在大一些年龄的孩子身上常见,但是问题的根源还是在孩子的早期。家长们的教育方式上无意间就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我们给了孩子足够的机会,孩子天生就对学习感兴趣,但是他们在幼年的学习方式与我们成年人的想法不同。
孩子从小就喜欢探索,喜欢出去玩;孩子喜欢玩土、泥巴、木棍、水等,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在玩的过程中,他们学习了语言,锻炼了动手能力和身体协调性。而手的操作能力,对孩子写作业、反应速度、逻辑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如果我们不让孩子玩,孩子整天不高兴,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当然也包括学习了。
孩子最喜欢自己创造,不管是自己动手吃饭、拆卸玩具,甚至是搞破坏,他们对自己的能力都很愿意表现出来。可是,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和保护,大大限制了孩子能力的发展,更可怕的是使孩子从不让动发展到懒得动,这个惰性当然会影响到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了。
所以,家长要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我们让孩子经常出去吗?让孩子玩够了吗?让孩子动手体验、创造、解决问题了吗?
玩和学习从来不是对立的,只要家长引导的好,孩子就可以玩好,也可以学好。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孩子一步一步到学习上来。比如,孩子喜欢玩小汽车,喜欢拆装,那么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去如何准确地装好,其中又涉及到了数学和物理知识,从而一步步把孩子的兴趣引导到数学和物理上来。
有些家长会说,我的小孩已经上了初中,而且似乎已经错过了从小引导的机会了,现在已经厌学比较严重了,还有救吗?
这就涉及到我们要讲的第二个方面,
二、 让孩子在进步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首先,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焦点。
父母常把学习焦点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考试考了多少分?班上排名多少?),如此一来,就是教导孩子,你做的所有学习,都是为了取得这些外在的肯定。换言之,也就是在培养为胡萝卜而奔跑的兔子。
如果父母能教孩子,把学习焦点放在学习的成就感上,感觉就会截然不同了。
其中的差别,在于不把孩子跟别人比,孩子只该跟自己比较,多学了一些知识,自己就有所进步,当然值得高兴。如此一来,孩子可以从获得知识当中,得到很大的满足和成就。这么做,就会培养出热爱奔跑的兔子。
比如,当孩子拿了一个63分的数学成绩单回来,把学习焦点放在学习成绩上的家长,就会暴跳如雷地说:“你怎么考的还是这么烂?你丢我们家的脸!”
而把焦点放在学习成就感上的父母,就会这么说:“这次你考了63分,比上次56分有进步,及格了,上了一个台阶,值得表扬。爸妈和你一起坐下来,看看你错的三分之一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帮助你把不懂的地方搞懂。”这么一来,孩子就更可能会持续热爱学习,继续努力了。
培养孩子发自内心的学习热忱,孩子才能乐在学习而发挥潜力,取得他真正应有的学习水平。
其次,家长要培养多元化的教育价值观。
孩子的学习动机被扼杀的原因之一,是父母只认为,在学校考试成绩良好,才是未来有出息的保证。因此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过分在意,而造成孩子过多压力。
然而,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博士早在1983年,就提出了“ 多元智能理论”。主张要 判断一个孩子是否聪明,应从八大能力来做分析:
1、数学逻辑能力;
2、语文能力;
3、空间能力;
4、体能;
5、音乐能力;
6、了解自己的能力;
7、了解别人的能力;
8、理解自然环境的能力。
这一提倡“多元化价值观”的教育理论,如今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教育体系。原来一个体能很好的孩子(比如像姚明),在校的数学成绩若不如其他孩子,以传统的眼光来看,就不是个聪明而会受重视的孩子。然而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拥有极佳的体育素质也是一大能力,这个聪明的孩子绝对值得父母亲好好栽培。
所以, 如果父母能用多元价值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成果,就会发觉,其实每个小孩都有他的闪光点,父母亲的职责是去发现这些闪光点,让它可以熠熠生辉。
第三,培养孩子的学习弹性。
要让孩子永保学习的热忱,除了先让孩子真心喜欢上学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能力需要培养,就是“学习弹性”。所谓的 “学习弹性”指的是,一个人处理压力,面对挫折跟接受挑战的能力。具有学习弹性的孩子,能有效地处理学习挫折,不良成绩,负面评价,以及学习压力。
1帮助孩子做正面的归因
学习弹性的培养,首先应着重在孩子看待挫折的眼光。心理学的研究发现,遇到挫折时,负面消极的想法,会使人压力倍增,容易半途而废;而正面积极的念头,则会让人拥有极佳的抗压及抗挫能力。
因此, 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父母亲应该帮助他学会做乐观正面的归因。
例如孩子考试没考好,负面消极的归因会是“我很笨!”,而正面积极的念头是“我这一次没考好……”;成绩没有其他同学好时,孩子负面消极的归因会是“别的小孩都比我聪明。”,而正面积极的念头则应该是“我还没找到最有效学习这门知识的方式。”观察孩子的归因,辅导孩子做正面、积极的思考,就能帮助他提高学习弹性。
2帮助孩子切割他的功课
面对念不完的课本,做不完的习题,孩子不知如何入手,因而倍感压力。这个时候,父母给孩子最好的协助,是帮他将内容做切割,大目标切割为小目标,比如一天背二十个英语单词,做6道数学题等等。只要按照这个计划,就可以按部就班地学会这门知识。
掌握了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技巧,就能让孩子从心出发,热爱学习。
第四、帮助孩子消除学习中的障碍。
大部分厌学的孩子都有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有的孩子甚至存在“多动症”。 有些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看上去挺聪明,可就是学习成绩不理想,其实就是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所造成的。所以,家长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学习问题,找到原因,然后进行针对性的训练矫正,比如游泳、踢毽子、打羽毛球等,而不是给孩子讲大道理或是反复讲课本中的内容。
孩子们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永远写不完的作业”。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尤其是从小学高年级开始一直到高三,基本都是采用的“题海战术”,作业量超多,很多孩子做到晚上十一二点都做不完,尤其是“罚抄作业”,更是让孩子们深恶痛绝。比如85分以下抄10遍,80分以下抄20遍,70分以下抄30遍……这种恶的学习任务,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扼杀了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这时候,家长是可以充分发挥自己作用的,比如,“罚抄作业”部分,有时间的话,家长可以帮孩子做。对于作业题海,其实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让孩子优先做完对自己有帮助的题,对于太难的题,孩子完全没有解题思路的题,干脆就不做。而不少题对于孩子来说又显得过于简单的题,其实也没有做的必要,家长可以帮孩子规划好做作业的时间和做法,对于孩子的成绩提高来说,往往帮助更大。当然,这时候,家长脸皮要厚点,要“厚”着脸皮请求老师原谅和放松点。
孩子在课堂上有知识听不懂,导致作业不会做,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也是孩子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时候,要么家长自己,要么帮孩子找到合适的老老师进行补课,可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从而让学习更轻松。
三、 家长平常心,孩子也放松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家长首先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只有家长的心态放平了,孩子才没有过度的压力,在学习乃至考试过程中才能比较轻松愉悦。许多家长,尤其是妈妈们,在孩子进入毕业班后,就会老是想着让孩子吃什么样的健脑食品,如何给孩子做保健按摩,不少妈妈给孩子买了很多保健食品和营养品……好像孩子们原来是平民的丫头和小子,到了初三、高三毕业班,立刻就变成了娇贵的公主和王子。其实,在孩子们不缺营养的时代,这些额外的补充,看似是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实际上对孩子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压力。吃着父母准备的好东西,享受着父母的特殊照顾,孩子就从内心感受到父母寄予的过高期待。在这种期待下,孩子时常被担心、害怕、内疚、绝望等感受和情绪困扰着,这些感受交织在一起,时间长了就会导致过度焦虑。
不少父母的对孩子期望过高,把自己人生的后半辈子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为了孩子,有些家长,尤其是妈妈,可以放弃自己的事业,双休日可以不休息,陪着孩子到处补课。这种“陪读式父母”,给孩子造成的压力更大,而且容易造成孩子缺乏学习的自觉性,难以领悟学习的过程。
这种过高的期望,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进而形成过度焦虑,孩子总是担心辜负父母的期望,不是孩子在考试前后会在生理上出现各种失调乃至病症,严重者会出现“考试恐惧症”,这些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欲望,乃至出现厌学行为。
孩子抱有过高期望的家长对孩子学习知识的目的定向有偏差,功利性过于强烈。
大家知道,由于孩子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兴趣、爱好等),由于对科任老师的喜爱与否,由于家庭的特殊文化氛围等原因,很多孩子都存在偏科现象。对于自己不喜欢的科目,孩子们确实容易出现厌学情绪。家长们很清楚升学考试不能有“短板”存在,往往会强烈要求孩子在自己的弱科上多花功夫,但本来在这些科目上缺乏兴趣的孩子在家长的高压下会更加厌学。
家长们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很难如愿。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在学习过程中是需要不断被鼓励和赞赏的,而这些在劣势科目中难以获得。实际上,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可以让孩子的“长板”更长,这样,孩子对学习会充满自信和热情。而且,大部分孩子会意识到“短板”拖后腿的严重性,会尝试者把这种学习的热情迁移到自己的劣势学科上。所以,家长要做的是因势利导,而不是去压制。要知道,孩子的主动尝试和被动学习,效果可是有天壤之别的。
对孩子期望过高的家长往往也会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干涉过多。孩子天性是爱读书的,很多小孩从小就喜欢阅读课外书,但是当作业和阅读发生冲突时,家长便会对孩子的阅读进行限制,阻碍和遏制孩子的阅读。比如,对孩子写作水平的提高,家长宁愿让孩子去补习,去记好词好句,也不太愿意让孩子读“杂书”,虽然许多事实证明家长是错的,但急功近利的家长们就是不放心让孩子能够尽情阅读课外书。
其实,未来的学习是一种终身学习,而阅读能力时其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使人摆脱愚昧和无知,在智力上获得长进;阅读丰富人的情感,它是一项健康的娱乐,令人精神愉悦。关键是,阅读产生的这种愉悦感是可以迁移到学习上的,研究证明,绝大多数喜欢阅读的孩子是不会厌学的。
四、 学习是为父母而学?——可用非常规手段让孩子明确学习目的
前不久,朋友圈里有个热门挑粪视频,四川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小朋友被父亲带回老家挑粪。原来,这个孩子不太愿意写作业,长期作业未完成,在多次向父亲保证,如果没有完成作业的话就回家挑粪。之后父亲兑现了孩子的承诺。经过这次挑粪体验后,老师说,孩子的作业都完成的很认真。
确实有极少数孩子,完全不能体会父母的辛苦,认为学习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父母,于是不愿意学习,能偷懒就偷懒。
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如果孩子不能从自己心里面下决心,任何管教都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家长应该给孩子适当的指导与压力,借助于挑粪教育类似的非常规手段,对于这类完全不能明确学习目的的孩子可能会起作用。
许多孩子都对父母有一种依赖性,当依赖性发展到一个极端就变成了懒惰。懒惰就像一剂慢性毒药,让人丧失斗志,日渐消沉。家长适当运用奖励与惩罚手段,让孩子能够做些家务等事情,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主性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