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的危害

就是烟对人体的危害和二手烟对人体的危害!

烟草、烟雾中的有害成份

烟草燃烧时释放的烟雾中含有3800多种已知的化学物质,绝大部分对人体有害,其中包括一氧化碳、尼古丁等生物碱、胺类、腈类、醉类、酚类、烷烃、醛类、氮氧化物,多环芳烃、杂环族化合物、羟基化合物、重金属元素、有机农药等,范围很广,它们有多种生物学作用,对人体造成各种危害。

尼古丁又称烟碱,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油状挥发性液体,具有刺激的烟臭味。

尼古丁是主要的成瘾源。吸入纸烟烟雾中的尼古丁只需7.5秒就可以到达大脑,使吸烟者感到一种轻柔愉快的感觉,它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尼古丁在血浆中的半衰期为30分钟,当尼古丁低于稳定水平时,吸烟者会感到烦躁、不适、恶心、头痛并渴望吸一支烟以补充尼古叮。

△1支香烟中的尼古丁,可以毒死1只小白鼠。

△25克烟中的尼古丁可以毒死一头牛。

△40—60毫克纯尼古丁可以毒死一个人。

一支香烟中尼古丁含量随烟叶质量和加工工艺而不尽相同,一般每支含1.5—3毫克。吸烟时,约25%的尼古丁被燃烧破坏,5%残留烟头内,50%扩散到空间,真正被人体吸收的尼古丁只有20%,所以有的人一天吸一盒香烟也未出现中毒现象。但尼古丁对人体许多器官的刺激损害作用却与日增加。

△尼古丁可引起胃痛及其它胃病;

△尼古丁可造成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甚至心律不齐并诱发心脏病;

△尼古丁损害支气管粘膜,引发气管炎;

△尼古丁毒害脑细胞,可使吸烟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尼古丁可促进癌的形成。

一氧化碳 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人们常说的煤气中毒,就是指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气高250倍,当人们吸入较多的一氧化碳时,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大量的碳合血红蛋白,而氧合血红蛋白大大减少,造成组织和器官缺氧,进而使大脑、心脏等多种器官产生损伤。

每支烟燃烧时可产生一氧化碳20—30毫克。若许多吸烟者聚集在拥挤且不通风的房间内,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可达0.05%,接近发生煤气中毒的浓度。

不吸烟的正常人体内碳合血红蛋白浓度大约为0.5%,而吸烟严重者体内的碳合血红蛋白高达15%—20%,也就是说有15%—20%的血红蛋白丧失了输送氧气的功能,从而导致缺氧。

烟焦油 是一种棕黄色具粘性的树脂,俗称“烟油子”。烟焦油含多种致癌物。而且可附着于吸烟者的气管、支气管和肺泡表面产生物理、化学性的刺激,损害人体的呼吸功能。

苯并芘 苯并芘是强致癌物,它还存在于煤、石油天然气中,但可被大气稀释,而香烟中的苯并芘被吸烟者直接吸入或弥漫于室内,浓度很高。在燃烧一包香烟中,可产生0.24—0.28微克的苯并芘。有调查结果表明,空气中的苯并芘含量每增加1微克/1000米3,就会使肺癌发病率增加5%—15%。

放射性物质 卷烟烟雾中含210铝、201钋两种放射性同位素,吸烟时可被吸收入肺并沉积体内。它们不断放出射线,长期损伤肺组织。

一个每天吸20支烟的人,l年吸入的放射性元素的辐射量,相当于吸烟者1年拍了300张X线胸片。

刺激性化合物 烟草烟雾中含有多种刺激性化合物,其中有氰化氢、甲醛、丙烯醛等。如1支无过滤嘴卷烟可产生丙烯醛45微克,氰化氢100—400微克,它们破坏支气管粘膜,并减弱肺泡巨噬细胞的功能,使肺和支气管易发生感染。

有害金属 烟草中含砷、汞、镉、镍等有害金属。以镉为例,其危害为:

△镉可蓄积体内,引起哮喘、肺气肿。

△微量的镉可杀灭输精管内的精子,影响生育。

△大量镉进入骨组织,引起骨骼脱钙,变形,变脆,极易发生骨折。

1支烟含镉1—2微克,其中5%被人体吸收。

其他有害物质 烟草中尚含有多种有害成份,如致癌物质——二甲基亚硝胺、甲基乙基亚硝胺、二乙基亚硝胺、亚硝基吡咯烷、联氨、氯乙烯、尿烷等;促癌物质——甲荃苯醇、脂肪酸等。

烟草烟雾中的有害成份称得上是个可怕的冷面杀手,每位吸烟者应该警惕,尽早放弃烟草,选择健康。

2.烟和烟雾中的毒物及危害

据科学家测定,烟草中含有数百种复杂的化学成分,大部分对人体有害,其中焦油、尼古丁、酚类、醇类、酸类、醛类等40种是有毒和有致癌作用的物质。烟在点燃后,所产生的烟雾,包含了烟草中所有的化学成分,同时比烟草本身又增加了一些有害物质,如一氧化碳和烟焦油等。这是因为除烟草本身外,在制成卷烟的过程中,要在原料中加入一些可可、甘草、糖、甘油、乙二醇等调味、湿润、产香、助燃物质。这些添加剂虽然本身无害,但在燃烧过程中却起了变化。例如,在鼠背涂上可可燃烧后产生的烟油,可长出皮肤瘤。甘草中的甘草酸在燃烧后,与其他成分化合,可生成有致癌作用的多环芳烃。糖与烟草一起燃烧后增加了焦油量,而糖燃烧后的产物是烟中的一个重要致癌物。甘油和乙二醇在燃烧后的物质,不但可能使吸烟者患膀胱癌,而且所产生的丙烯醛可抑制气管和纤毛分泌物从肺内排出,从而增加患气管炎和肺气肿的机会,并使患有这两种病的人病情加重。

烟中尼古丁含量最多,毒性也最大,成人服50毫克即可致死。法国有一个团体举行抽烟比赛,一位吸烟冠军,连吸60支香烟,还没来得及领奖便中毒死亡。尼古丁还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

医学家报告,吸一口烟,喷出的烟雾中含有40亿粒微尘、数百种化合物。其中包括几十种有毒物和致癌物。因此,在公共场所和室内吸烟危害极大。家庭中如有一人吸烟,那么这一家中的男女老少都要遭殃,成了“被动吸烟者”。有人调查了9150名40岁以上的不吸烟妇女,发现丈夫吸烟的妇女患肺癌明显高于丈夫不吸烟的妇女。烟雾的吸入,不但影响少年儿童的发育,而且易患气管炎和肺炎等疾病。特别是有婴儿的家庭,如果父亲在室内吸烟,烟雾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极易进入大脑,日积月累,就可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烟雾中烟焦油和尼古丁的含量,要比吸烟者吸入的含量大一倍,一氧化碳大四倍,3,4苯并芘大二倍,氨和亚硝胺大50倍。空气不流通,浓度会更高。如果妻子怀孕,经常吸入丈夫吸烟喷出来的烟雾,会毒害胎儿。

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发现,烟雾可以损伤不吸烟的人的小支气管,引起支气管炎,而且在有烟雾的屋子里,会造成空气污浊,使人感到胸闷、憋气、呼吸不畅、精神倦怠,甚至头疼、头昏,从而降低了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工作效率。

(周国珍)

3.香烟烟雾对空气的污染

世界上人们很关心空气污染问题,这是因为通过不少的调查与科研数据已证明:空气污染是人们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增

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从空气污染的来源分析,除了工业烟尘废气的污染、家用烧煤等生活燃料的污染和汽车尾气的污染以外,香烟烟雾也是一种重要的空气污染。这不仅是吸烟的人在自我污染,而且不吸烟的人也会被动地遭受香烟烟雾的污染。

香烟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大约有1,200种。香烟烟雾中有害物质的种类很多,对人体健康明显有害的就有30多种。在香烟烟雾中,有致癌危险的多环芳烃化合物就有十几种。以苯并芘为代表,每1,000支香烟中的含量可以高达122微克,国产香烟也不例外。一个人如果每天吸无过滤嘴香烟20支以上,每年可以吸入苯并芘700微克以上。这个数字比每人每年从城市污染的空气中吸入的苯并芘量有时还高。不少调查报告认为吸烟是城市居民肺癌增长的重要原因。通过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估计吸烟者肺癌死亡的危险约为不吸烟者的8~15倍。有的职业,如接触石棉和铀矿的工人,吸烟者得肺部肿瘤的危险性比不吸烟者更大。肺癌与吸烟量,与苯并芘的污染水平有关,已为不少科研数据所证实。香烟烟雾中有致癌危险的物质,除了苯并芘等致癌的多环芳烃外,还有亚硝胺、偶氮杂质等。

当代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三大疾病:脑血管病、心脏病和癌症都和吸烟有关。这三种病占了人类死亡原因的前三位。可见,加强研究和消除这些疾病的环境因素已经是很迫切的问题了。

(徐厚恩)

4.尼古丁的毒性有多大

尼古丁是烟草中特有的生物碱,又名烟碱,是一种难闻、味苦、无色透明的油质液体,挥发性强,在空气中极易氧化成暗灰色,能迅速溶于水及酒精中,通过口、鼻、气管、支气管粘膜很容易被机体吸收。粘在皮肤表面的尼古丁亦可被吸收渗入体内。尼古丁有剧烈毒性。一支香烟所含的尼古丁可毒死一只小白鼠,20支香烟中的尼古丁可毒死一头牛,一滴尼古丁可杀死三匹马。人的致死量是50—70毫克,相当于20—25克的香烟的尼古丁含量。如果将一支雪茄烟或3支香烟的尼古丁注入人的静脉内3—5分钟即可死亡。烟不仅对高等动物有害,对低等动物也有害,因此也是农业杀虫剂的主要成份。“毒蛇不咬烟鬼”,就是因为它们闻到吸烟者挥发出来的苦臭味,就避而远之了。

吸烟所以能有提神解乏、减轻忧痛、增加欣快感,主要是尼古丁的作用。少量尼古丁起兴奋刺激作用,使神经系统兴奋、肾上腺分泌增加、心率增快,小动脉痉挛。大量尼古丁起抑制和麻痹作用。人们吸入尼古丁有25%在7秒钟内可进入大脑,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使大脑皮层精神活动亢进,促使心跳,呼吸加快,血压升高,刺激心脏的活力,吸烟人吸入第一支烟后,二三十分钟大脑中尼古丁含量逐渐减少,他便会感到不舒服,想吸第二支,一个人一天吸20多支烟时,吸入的尼古丁便控制了他,即是“上瘾”了。吸烟越多越能增加对尼古丁的依赖性,越多也就中毒越深,形成恶性循环,长期吸烟会降低机体的活力,记忆力减退,工作效率低下会造成多种器官受累的综合病变,一旦爆发就很难治愈。

吸烟引起急性中毒死亡者国内外都有报道。我国也有吸烟多了就醉倒在地、口吐黄水而死亡的例子,为此,崇祯皇帝曾下令禁烟。在国外也有报告:原苏联有一名青年第1次吸烟,吸1支大雪茄烟后死去。英国一个长期吸烟的40岁的健康男子,因从事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一夜吸了14支雪茄和40支香烟,早晨感到难受,经医生抢救无效死去。法国在一个俱乐部举行吸烟比赛,优胜者吸了40支烟,未来得及领奖便死去,其它参加比赛者都因生命垂危,到医院抢救。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吸烟量较大而未中毒呢?每日吸纸烟一盒(20支)以上的人很多,其中尼古丁含量大大超过人的致死量,但急性中毒死亡者却很少,原因是,平时吸烟,并不是一下子把烟中有毒物质全都吸到肺里,约有50%的尼古丁随烟雾扩散到空气中,其中被烟雾中的甲醛中和一部分,5%随烟头被扔掉,25%被燃烧破坏,只有20%被机体吸收。吸入体内的烟毒物,经过肝脏解毒可被破坏80%左右,再加上大多数人不是连续吸烟,尼古丁是间断缓慢进入人体,且长期吸烟使机体产生了耐受性等因素,所以,虽然长期较大量吸烟,但并不发生急性中毒。烟中毒物对人体的危害是慢慢进行的,有些人忽视了这一点,这是值得注意的。

实际上,尼古丁是引人奔向坟墓的诱骗犯,真正的凶手是一氧化碳和烟雾中多种有毒物的协同作用,是导致疾病致死的原因。一般规律是吸烟指数越高,危害就越大。

吸烟指数计算方法如下:

吸烟指数=每天吸烟支数×吸烟年数。

如果您每天平均吸20支烟,已有20年的吸烟史,那么您的吸烟指数就是400。如果每天吸30支,已有15年的吸烟史,吸烟指数就是450。医学家把吸烟指数超过400的人列为发生肺癌的“高危险人群”。所以50-59岁期间患肺癌最多,40岁以上肺癌发生率继续上升。

5.尼古丁能使人吸烟成瘾

烟草中的尼古丁是一种化学物质,它能使人吸烟成瘾又难以戒掉。美国医学会的有关专家指出,尼古丁是致人成瘾的最强有力的物质之一。近来,国外的研究已进一步明确了尼古丁如何通过人脑起作用而使烟民们成瘾。这一发现不仅能解释尼古丁为何具有如此本领,而且也有可能帮助人类找出戒烟的新途径。

现已发现,尼古丁能加快心率、减慢血流速度、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瘾君子们都感到吸烟时思维清晰,记忆力增强,却不知烟的危害已在其中。吸烟可导致心脏病、肺癌、性欲减退、低出生率等病症。最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者就尼古丁对动物脑细胞的影响进行了试验,提示了尼古丁使人成瘾的原因。实验显示,尼古丁能增加神经细胞间的传递速度,这一作用是尼古丁通过大脑中的肌感受器所产生的。肌感受器可以接受化学信号,它虽然不能直接接受尼古丁,但却能控制人体内谷氨酸的释放。人体内的谷氨酸负责在神经系统中传递信息,并能加快细胞之间的传递速度,从而增加人的记忆力。而尼古丁恰恰能通过脑部的肌感受器起作用,增加谷氨酸的释放,起到加快神经细胞间传递速度这一作用。

在以往对脑细胞影响的试验中,受试对象都是吸入尼古丁过量者。而最近的实验受试者都是正常吸烟者,即血液中尼古丁含量处于一般水平的人。这说明人体血液中只要具有一般含量的尼古丁就可促进体内谷氨酸释放,增加人脑细胞之间的传递速度。这项研究结果提示,人类可望制备一种类似尼古丁化学结构的新药,让其既有消除尼古丁成瘾的危害,又具有尼古丁增加记忆的好处。既可戒烟,又能提神。同时,这种药也有望在治疗老年人的健忘症及脑动脉疾病方面发挥作用。

参考资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01
吸烟危害健康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不同的香烟点燃时所释放的化学物质有所不同,但主要数焦油和一氧化碳等化学物质。香烟点燃后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大致分为六大类:

(1)醛类、氮化物、烯烃类,这些物质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

(2)尼古丁类,可刺激交感神经,引起血管内膜损害。

(3)胺类、氰化物和重金属,这些均属毒性物质。

(4)苯丙芘、砷、镉、甲基肼、氨基酚、其他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均有致癌作用。

(5)酚类化合物和甲醛等,这些物质具有加速癌变的作用。

(6)一氧化碳能减低红血球将氧输送到全身去能力。

一、致癌作用

吸烟致癌已经公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吸烟是肺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特别是鳞状上皮细胞癌和小细胞未分化癌。吸烟者患肺癌的危险性是不吸烟者的13倍,如果每日吸烟在35支以上,则其危险性比不吸烟者高45倍。吸烟者肺癌死亡率比不吸烟者高10~13倍。肺癌死亡人数中约85%由吸烟造成。吸烟者如同时接触化学性致癌物质(如石棉、镍、铀和砷等)则发生肺癌的危险性将更高。烟叶烟雾中的多环芳香碳氢化合物,需经多环芳香碳氢化合物羟化酶代谢作用后才具有细胞毒和诱发突变作用,在吸烟者体内该羟化酶浓度较不吸烟者为高。吸烟可降低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从而削弱机体对肿瘤细胞生长的监视、杀伤和清除功能,这就进一步解释了吸烟是多种癌症发生的高危因素。吸烟者喉癌发病率较不吸烟者高十几倍。膀胱癌发病率增加3倍,这可能与烟雾中的β-萘胺有关。此外,吸烟与唇癌、舌癌、口腔癌、食道癌、胃癌、结肠癌、胰腺癌、肾癌和子宫颈癌的发生都有一定关系。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表明,烟雾中的致癌物质还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致使其子代的癌症发病率显著增高。

二、对心、脑血管的影响

许多研究认为,吸烟是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者的冠心病、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及周围血管病的发病率均明显升高。统计资料表明,冠心病和高血压病患者中75%有吸烟史。冠心病发病率吸烟者较不吸烟者高3.5倍,冠心病病死率前者较后者高6倍,心肌梗塞发病率前者较后者高2~6倍,病理解剖也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前者较后者广泛而 严重。高血压、高胆固醇及吸烟三项具备者冠心病发病率增加9~12倍。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中的30%~40%由吸烟引起,死亡率的增长与吸烟量成正比。烟雾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是公认的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有害因素,但其确切机理尚未完全明了。多数学者认为,血脂变化、血小板功能及血液流变异常起着重要作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前列环素(PGI2)的生成,PGI2是最有效的血管扩张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物质。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并引起血清HDL-C降低,胆固醇升高,PGI2水平降低,从而引起周围血管及冠状动脉收缩、管壁变厚、管腔狭窄和血流减慢,造成心肌缺氧。尼古丁又可促使血小板聚集。烟雾中的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影响红细胞的携氧能力,造成组织缺氧,从而诱发冠状动脉痉挛。由于组织缺氧,造成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使血粘滞度增高。此外,吸烟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加,导致凝血系统功能紊乱;吸烟还可影响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使PGI2生成减少,血栓素A2相对增加,从而使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性增加。以上这些都可能促进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由于心肌缺氧,使心肌应激性增强,心室颤动阈值下降,所以有冠心病的吸烟者更易发生心律不齐,发生猝死的危险性增高。

据报告,吸烟者发生中风的危险是不吸烟者的2~3.5倍;如果吸烟和高血压同时存在,中风的危险性就会升高近20倍。此外,吸烟者易患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和闭塞性血栓性动脉炎。吸烟可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COPD),最终导致肺原性心脏病。

三、对呼吸道的影响

吸烟是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慢性气道阻塞的主要诱因之一。实验研究发现,长期吸烟可使支气管粘膜的纤毛受损、变短,影响纤毛的清除功能。此外,粘膜下腺体增生、肥大,粘液分泌增多,成分也有改变,容易阻塞细支气管。在狗实验中,接触大量的烟尘可引起肺气肿性改变。中国医科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的一项研究发现,吸烟者下呼吸道巨噬细胞(AM)、嗜中性粒细胞(PMN)和弹性蛋白酶较非吸烟者明显增多,其机制可能是由于烟粒及有害气体的刺激,下呼吸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被激活,活化的AM除能释放弹性蛋白酶外,同时又释放PMN趋化因子,使PMN从毛细血管移动到肺。激活的AM还释放巨噬细胞生长因子,吸引成纤维细胞;以及PMN释放大量的毒性氧自由基和包括弹性硬蛋白酶、胶原酶在内的蛋白水解酶,作用于肺的弹性蛋白、多粘蛋白、基底膜和胶原纤维,从而导致肺泡壁间隔的破坏和间质纤维化。据报导,1986年美国患COPD者近1300万人,1991年死亡9万多人,吸烟是其主要病因。吸烟者患慢性气管炎较不吸烟者高2~4倍,且与吸烟量和吸烟年限成正比例,患者往往有慢性咳嗽、咯痰和活动时呼吸困难。肺功能检查显示呼吸道阻塞,肺顺应性、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降低及动脉血氧分压下降。即使年轻的无症状的吸烟者也有轻度肺功能减退。COPD易致自发性气胸。吸烟者常患有慢性咽炎和声带炎。

四、对消化道的影响

吸烟可引起胃酸分泌增加,一般比不吸烟者增加91.5%,并能抑制胰腺分泌碳酸氢钠,致使十二指肠酸负荷增加,诱发溃疡。烟草中烟碱可使幽门括约肌张力降低,使胆汁易于返流,从而削弱胃、十二指肠粘膜的防御因子,促使慢性炎症及溃疡发生,并使原有溃疡延迟愈合。此外,吸烟可降低食管下括约肌的张力,易造成返流性食管炎。

五、其他

吸烟对妇女的危害更甚于男性,吸烟妇女可引起月经紊乱、受孕困难、宫外孕、雌激素低下、骨质疏松以及更年期提前。孕妇吸烟易引起自发性流产、胎儿发育迟缓和新生儿低体重。其他如早产、死产、胎盘早期剥离、前置胎盘等均可能与吸烟有关。妊娠期吸烟可增加胎儿出生前后的死亡率和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以上这些危害是由于烟雾中的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进入胎儿血液,形成碳氧血红蛋白,造成缺氧;同时尼古丁又使血管收缩,减少了胎儿的血供及营养供应,从而影响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女性90%的肺癌、75%的COPD和25%的冠心病都与吸烟有关。吸烟妇女死于乳腺癌的比率比不吸烟妇女高25%。已经证明,尼古丁有降低性激素分泌和杀伤精子的作用,使精子数量减少,形态异常和活力下降,以致受孕机会减少。吸烟还可造成睾丸功能的损伤、男子性功能减退和性功能障碍,导致男性不育症。吸烟可引起烟草性弱视,老年人吸烟可引起黄斑变性,这可能是由于动脉硬化和血小板聚集率增加,促使局部缺氧所致。最近,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在强烈噪声中吸烟,会造成永久性听力衰退,甚至耳聋。

六、被动吸烟

是指生活和工作在吸烟者周围的人们,不自觉地吸进烟雾尘粒和各种有毒物质。被动吸烟者所吸入的有害物质浓度并不比吸烟者为低,吸烟者吐出的冷烟雾中,烟焦油含量比吸烟者吸入的热烟雾中的多1倍,苯并芘多2倍,一氧化碳多4倍。研究发现,经常在工作场所被动吸烟的妇女,其冠心病发病率高于工作场所没有或很少被动吸烟者。据国际性的抽样调查证实,吸烟致癌患者中的50%是被动吸烟者。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丈夫吸烟的妻子的肺癌患病率为丈夫不吸烟的1.6~3.4倍。孕妇被动吸烟可影响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有学者分析了5000多名孕妇后发现,当丈夫每天吸烟10支以上时,其胎儿产前死亡率增加65%;吸烟越多,死亡率越高。吸烟家庭儿童患呼吸道疾病的比不吸烟家庭为多。
第2个回答  2012-11-25
一个每天吸15到20支香烟的人,其易患肺癌,口腔癌或喉癌致死的机率,要比不吸烟的人大14倍;其易患食道癌致死的机率比不吸烟的人大4倍;死于膀胱癌的机率要大两倍;死于心脏病的机率也要大两倍。吸香烟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主要原因,而慢性肺部疾病本身,也增加了得肺炎及心脏病的危险,并且吸烟也增加了高血压的危险。

  各器官的危害:

  口腔及喉部

  烟的烟雾(特别是其中所含的焦油)是致癌物质----就是说,它能在它所接触到的组织中产生癌,因此,吸烟者呼吸道的任何部位(包括口腔和咽喉)都有发生癌的可能。

  心脏与动脉

  尼古丁能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烟草的烟雾可能是由于含一氧化碳之故,似乎能够促使动脉粥样化累积,而这种情形是造成许多心脏疾病的一个原因,大量吸烟的人,心脏病发作时,其致死的机率比不吸烟者大很多。

  食道

  大多数吸烟者喜欢将一定量的烟雾吞下,因此消化道(特别是食道及咽部)就有患癌疾的危险。

  肺

  肺中排列于气道上的细毛,通常会氢外来物从肺组织上排除。这些绒毛会连续将肺中的微粒扫入痰或粘液中,将其排出来,烟草烟雾中的化学物质除了会致癌,还会逐渐破坏一些绒毛,使粘液分泌增加,于是肺部发生慢性疾病,容易感染支气管炎。明显地,“吸烟者咳嗽”是由于肺部清洁的机械效能受到了损害,于是痰量增加了。

参考资料:[email protected](啥都有)

第3个回答  2013-04-15
烟草燃烧时释放的烟雾中含有3800多种已知的化学物质,绝大部分对人体有害,其中包括一氧化碳、尼古丁等生物碱、胺类、腈类、醉类、酚类、烷烃、醛类、氮氧化物,多环芳烃、杂环族化合物、羟基化合物、重金属元素、有机农药等,范围很广,它们有多种生物学作用,对人体造成各种危害。

尼古丁又称烟碱,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油状挥发性液体,具有刺激的烟臭味。

尼古丁是主要的成瘾源。吸入纸烟烟雾中的尼古丁只需7.5秒就可以到达大脑,使吸烟者感到一种轻柔愉快的感觉,它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尼古丁在血浆中的半衰期为30分钟,当尼古丁低于稳定水平时,吸烟者会感到烦躁、不适、恶心、头痛并渴望吸一支烟以补充尼古叮。

△1支香烟中的尼古丁,可以毒死1只小白鼠。

△25克烟中的尼古丁可以毒死一头牛。

△40—60毫克纯尼古丁可以毒死一个人。
第4个回答  2006-11-27
含有致癌物质,而且也影响气体交换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