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冲称象的办法有什么好处

曹冲称象的办法有什么好处

不用把大象杀掉,就可以称出其重量。不用多费人力、物力,能够利用船和石头就解决了问题。

曹冲称象的巧妙之处在于曹冲年龄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如一个成年人,大人们都没能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而曹冲却想到了。巧妙之处在于曹冲的发散思维,能够用另外一种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从而计算出大象的重量。

实际上,聪明的曹冲所用的方法是“等量替换法”。用许多石头代替大象,在船舷上刻划记号,让大象与石头产生等量的效果,再一次一次称出石头的重量,使“大”转化为“小”,分而治之,这一难题就得到圆满的解决。

相关原理

曹冲年龄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如一个成年人。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他的属下这件事,但他们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它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就能知道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曹冲称象”在中国几乎是妇孺皆知的故事,年仅六岁的曹冲,利用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的重力等于水对物体的浮力这一物理原理,解决了一个连许多有学问的成年人都一筹莫展的大难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2

《曹冲称象》是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4课的课文,讲的是曹操得到了一头大象,想知道它的重量,可是大臣们说的办法,都不满意,且不符合实际,只有曹冲发挥聪明才智,想出来的办法,让大家拍手称快。

那么,曹冲想了一个什么样的办法呢?

曹冲的办法是:把大象赶到一艘船上,在船和水面的交界处划线做记号,再把大象赶下船,往上面装石头,等到石头装到同样的标记处,再一块块称石头的重量,把它们的重量加起来,得出的就是大象的重量了。

学习这课的时候,老师还会让学生发散思维,想一想,有没有比石头更好的办法。这个办法很多人都想得到,那就是用沙子、小石子或者面肥之类的东西,来代替石头,物体本身的体积越小,称大象的时候,就越精确,同样的办法,直接装液体也是可行的。

当然,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做标记的好处。曹冲称象这个方法,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这个办法的科学原理就是“沉浮原理”,也可以理解为利用了水的浮力。当大象在大船上处于平衡时,以大象为研究对象,大象的重力等于大象所受的浮力,同理石头所在的船平衡时,石头的重力等于石头所受的浮力,因为水位线是一样的,可以证明大象与石头对船的压力是一样的,从而推出大象与石头的重力一样。

可以说,这个方法真的很巧妙,不过有人也曾经对此提出过质疑,质疑的倒不是曹冲的方法是否可行,而是说,当时有没有大象,曹冲又是否真的提出过这样的解决办法。

比如陈寅恪先生就认为此事是不会发生在曹冲身上的。原因是曹冲死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此之前,东吴的地盘很小,仅有江东六郡,即今天的江苏、浙江、安徽等地。而在汉代,这些地方是根本没有大象出没的。直到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派人去交州,也就是今天的越南,才发现了大象。陈寅恪先生进而认为这件事是后人附会到曹冲身上的。

当然,以前的史料毕竟有限,这件事到底是真是假,还难有公论,至少,这个故事本身,还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这应该就够了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第2个回答  2020-10-18

1、不用把大象杀掉,就可以称出其重量。

2、不用多费人力、物力,能够利用船和石头就解决了问题。

实际上,聪明的曹冲所用的方法是“等量替换法”。用许多石头代替大象,在船舷上刻划记号,让大象与石头产生等量的效果,再一次一次称出石头的重量,使“大”转化为“小”,分而治之,这一难题就得到圆满的解决。等量替换法是一种常用到的科学思维方法。

扩展资料

等量替换法实例——

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有一位数学基础相当好的助手叫阿普顿。有一次,爱迪生把一只电灯泡的玻璃壳交给阿普顿,要他计算一下灯泡的容积。阿普顿看着梨形的灯泡壳,思索了好久之后,画出了灯泡壳的剖视图、立体图,画出了一条条复杂的曲线,测量了一个个数据,列出了一道道算式。

经过几个小时的紧张计算,还未得出结果。爱迪生看后很不满意。只见爱迪生在灯泡壳里装满水,再把水倒进量杯,不到一分钟,就把灯泡的容积“算”出来了。这里,爱迪生用倒入量杯里的水的体积代替了灯泡壳的容积,用的也是等量替换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4
1、保证大象是完整的,不用把大象杀掉,再一块一块称重;
2、节约人力,只用几个人把大象赶到船上,然后搬石头就可以;
3、解决了大象称重的问题;
4、很好利用了有限的资源,不用多费力气,在当时科技不发达的时候,能够利用船和石头就解决了问题。
第4个回答  2010-05-11
和物理里面浮力的原理是一样的;

和阿基米德称皇冠的方法也是一样的
“Eureka!”—浮力原理的发现
关于浮力原理,有这样一个的传说。
相传叙拉古赫农王让工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假,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工匠有没有捣鬼呢?既想检验真假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 后来,国王请阿基米德来检验。最初,阿基米德也是冥思苦想而不得要领。一天,他去澡堂洗澡,当他坐进澡盆里时,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拖起。他突然悟到可以用测定固体在水中排水量的办法,来确定金冠的比重。他兴奋地跳出澡盆,连衣服都顾不得跑了出去,大声喊着“尤里卡!尤里卡!”。(Eureka,意思是“我知道了”)。
他经过了进一步的实验以后来到王宫,他把王冠和同等重量的纯金放在盛满水的两个盆里,比较两盆溢出来的水,发现放王冠的盆里溢出来的水比另一盆多。这就说明王冠的体积比相同重量的纯金的体积大,所以证明了王冠里掺进了其他金属。
这次试验的意义远远大过查出金匠欺骗国王,阿基米德从中发现了浮力定律:物体在液体中所获得的浮力,等于他所排出液体的重量。一直到现代,人们还在利用这个原理计算物体比重和测定船舶载重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