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

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

树立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和重要性,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发展,指导各项工作。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重要性 树立
一、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影响。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其主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之路,保证世代永续发展下去。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对于全面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
树立科学发展观对我们很重要。其重要性只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这是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并且往往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目前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一万亿美元,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四位。但是,对我国的发展作一个全面的分析就会发现,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环境、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强等。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然而,原有发展的指导思想即发展观方面存在一系列局限性是一个重要原因。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第一,把发展简单理解为经济增长,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现代发展理论认为,发展是社会、经济、政治三者相互联系的进步过程。发展比之增长具有更广泛的涵义,既包括增长所强调的产出的扩大和增加,同时也包括生产和分配的结构与机制的变革,社会和政治的变迁,人与自然的联系,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以及发展的自由选择和机会公平,等等。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结果,导致了社会事业发展滞后。20多年改革开放启示我们: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不是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二,过多地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长期采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造成资源大量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进一步恶化。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为了确保我国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
2.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了小康的水平。但是这仍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小康。全国人均GDP现虽已达到达2000美元,但农村还有三千多万贫困的人口,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还存在着比较大的收入的差距,全面建设达到全部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不仅要促进物质财富的增长,实现经济增长翻两番的目标,而且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全面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强,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平衡的问题,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基本具备,现在我们有能力动员更多的资源,投向低收入的群体,投向农村和农业,投向落后的地区,投向社会事业,投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从而实现全国经济更快的发展,民主更加的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3.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解决现实矛盾问题的迫切需要。如前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经济增长的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投入产出的效率还不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目前我们人均占有的耕地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0%,人均占有的淡水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30%,我们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10倍,单位产值的水耗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全国七大水系,竟有一半的河段严重污染,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扭转,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的代价很大。解决这些矛盾,迫切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人口数量控制和质量提高的基础上。建立在资源节约的基础上,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建立在生态改善的基础上,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全面提高。
因此,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是对我国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是为了我国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既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又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如果将这一发展观付诸实践,将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如何树立科学发展观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分析和研究,笔者认为,树立科学发展观,重点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
1. 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发展。科学发展观不是不发展,不能把树立科学发展观作为工作懒惰和经济不发展的托词和理由。科学发展观只是纠正了过去把发展片面理解为经济增长,科学的发展观是强调协调、全面的发展,并不否认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发展仍然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目前有的地方为了全面发展取消了GDP指标和发展速度的评比,这种做法不是协调全面的发展。发展是全党、全体人民群众的中心任务,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不发展就没有发展观可言,没有经济发展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因此,在发展中我们既要讲求数量,还要注重有质量、有效益,要兼顾各方统筹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要做到三点:即全面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突出重点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要注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文明。又要协调五个统筹和可持续发展,解决好人与自然、经济与人口、环境和资源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和做好工作。辩证的观点也就是联系、发展和全面的观点,要处理好眼前和长远的关系。协调发展还要在具体工作中注重效益和质量。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点是执政为民。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这就是要求我们国家的一切发展都是为了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总要求和出发点、落脚点所在。
总之,要树立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
2.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宣传、教育。
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是我国关于发展的指导思想的新的认识成果。树立科学发展观目的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国发展的实践。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全体社会主义建设者都深入理解和认识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才能充分发挥。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之一就是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减少污染,就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是人人能够贡献一份力量的,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社会的建设者,所以,在学校、在整个社会上通过舆论引导、理论宣传、道德感召等手段促使人类意识的觉醒,促使全体社会成员树立科学发展观,自觉贯彻科学发展观。只有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才能实现我国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资料:http://www.chinaqking.com/%D4%AD%B4%B4%D7%F7%C6%B7/2008/22136.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14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刻阐述,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七大报告科学分析了我国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并将其主要之点概括为八个方面。这些阶段性特征,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各个领域,既有作为主导方面的成绩和进步,又有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形势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不同领域和层面,深刻论述过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形成了关于发展问题系统而丰富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不断推进,根本上都是在推动人类社会朝着更加繁荣、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和战略设想,并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关于发展问题的很多重要思想。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在发展问题上也曾经走过弯路,经历过曲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制定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使我们党的发展观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迅速发展。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等,使我们党的发展观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正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同马克思等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但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国家为解决能源资源消耗过大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问题付出了高昂的发展代价;有的国家由于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导致发展的质量不高、后劲不足;有的国家则出现了贫富悬殊、失业增加、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问题。当代世界发展的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完成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双重任务,面临着加快经济增长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反映了当代世界最新发展理念。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科学分析我国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首先,科学发展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因而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其次,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领域和方面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因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其三,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