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求助!!关于日本战后的历史

要关于以下话题的。答得全有追加200分

战后日本国内民众生存状况变化及对中国的启示(变化 原因 措施)
1.民主改革
2.生产关系
3.策略☆
(1)国内
(2)国外☆
①外向型
②双赢
③抓住机遇,融入世界
非军事化,缓解与周边国家关系,恢复邦交
4.产学研结合
重点:民生
主题:双赢与和平

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军投降。美军占领日本,改日本专制天皇制为君主立宪制,天皇作为日本的象征被保留下来。
1972年(昭和47年)7月,田中角荣出任日本首相,开始执行“多边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访华,于9月29日与周恩来总理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8月中日两国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78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应邀访问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中日两国关系从此趋于正常化。
1989年(昭和64年,平成元年),昭和天皇病没。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号为“平成”

附加日本历史:
日本国起源
约公元1世纪,日本各地有100多个小国(其中有的与东汉建立了外交关系)。后来,这些小国逐渐得到统一。
到了公元4世纪,在关西地方建立了比较大的国家,据说最终将它们统一起来的是当今天皇家族的祖先。当时,日本国的范围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国。
于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国家才得以统一。所以很难对日本国诞生的确实年代作出准确的判定。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并即位,即位日相当于现在的西历2月11日,因此就把这一天定为“建国纪念日”。
古代
绳文时代
从洪积世起,日本列岛上就有人类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种及日语原型的形成则被认为是1万年前至公元前3世纪前后的绳文时代。当时,人们数人或十人一户居住在竖坑式草屋,以狩猎、捕捞及采集为生,构成了贫富与阶级差别的社会。
弥生时代
公元前3世纪,水稻种植和金属器具使用技术由朝鲜转入九州北部。稻作技术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它扩大了生产,产生了贫富等级之差,使农村共同体趋向政治集团化。农耕带来的信仰、礼仪、风俗习惯也逐渐传播开来,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古坟时代
公元4世纪中期,大和政权统一了割据的小国。随着国家的统一,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古坟广大到各个地方。这个时期是中国许多知识和技术传入日本的时期。4世纪,大和政权吸引了大陆的高度物资文明。到了5世纪,来自朝鲜半岛的外来人(归化人)带来了铁器生产、制陶、纺织、金属工艺及土木等技术。同时已开始使用中国的汉字。6世纪,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传入日本。
飞鸟时代
飞鸟时代,约始于公元600年,止于迁都平城京的710年,上承古坟时代,下启奈良时代。此期以政治中心为奈良县的飞鸟地方(即当时的藤原京)而得名,较为重大的事件有圣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等。
7世纪,圣德太子致力于政治革新,并以“大化革新”为契机,着手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个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时更加积极地摄取大陆文化。至9世纪末期先后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6世纪初,武烈天皇去世后,缺乏皇位继承人,大伴金村从越前迎来男大迹王继承皇位,他就是继体天皇。当时,在朝鲜半岛,新罗、高句丽的势力扩张,威胁百济,并使日本在朝鲜南部任那发展势力的半岛经营策略陷于窘境,另一方面,导致大批大陆移民的流入。
在国内,皇室在统一国土后,不断霸占地方贵族的领地,扩大自己的屯仓,并将侵略朝鲜的军事负担强加在他们身上,皇室和地方贵族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侵朝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引发了人民的反抗。6世纪中叶以后,部民制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开始瓦解,部民纷纷逃亡。朝廷内部新旧势力之间的斗争日益加剧。在6世纪初,在朝廷中握有实权的大伴氏曾因主张把任那四县割让给百济而受到攻击,从而失去政治势力,物部氏和苏我氏取而代之。物部氏是朝廷掌握军事的贵族,是维护原有统治方式的守旧势力。苏我氏从5世纪后半叶起,在朝廷中掌管财政,势力逐步扩大。苏我氏与大陆移民的关系密切。当时,苏我氏是积极吸收外来思想和文化的进步势力。当百济圣明王献给日本朝廷佛像和经论时,苏我稻目积极主张崇佛,力图通过崇拜佛教来代替氏神的信仰,以统一全国的思想,加强皇权。物部尾舆则主张信仰原来的氏神,以维护氏姓制和部民制,坚决反对崇佛,于是两派间围绕崇佛与排佛展开了激烈斗争。
587年,用明天皇(585—587在位)死后,以皇位继承问题为契机,苏我稻目之子苏我马子和物部尾舆之子物部守屋之间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马子讨灭守屋取得胜利,物部氏灭亡。打败物部氏之后,苏我马子立泊漱部皇子为天皇,即崇峻天皇(587—592在位)。崇峻天皇不甘心成为苏我马子的傀儡,曾指着献上来的野猪说:“何时如断此猪头,断朕所嫌之人。”苏我马子闻言大惊。592年,苏我马子唆使东汉直驹刺死天皇。为了独揽朝政,同年12月,马子推举外甥女饮屋姬继位,是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女帝——推古女皇(592—628在位)。翌年,即593年,天皇立用明天皇遗子厩户皇子为皇太子,并“录摄政,以万机悉委”。后来世人因厩户皇子聪慧,治政英明,称其为圣德太子。
圣德太子系用明天皇嫡子,《日本书纪》称他“生而能言,及壮有圣智,一闻十人诉,以勿失能辩”,具有能吏的素质。他师从高丽僧惠慈学佛教、百济博士觉哿习儒学,自幼受到大陆思想文化的熏陶。
圣德太子执政之初,朝廷正处在内忧外患之时。所谓外患,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隋朝;在朝鲜半岛,渐趋强大的新罗,占据汉江、洛东江流域,并在吞并任那(日本在朝鲜的据点)之后,与日本的关系急剧恶化。所谓内患,氏姓、部民制度弊端毕现,以苏我氏为代表的豪族势力尾大不掉,皇室势力单薄。圣德太子受中国的尊王大一统思想影响,试图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挽救社会危机,为此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奈良时代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现在的奈良市以及近郊),迎来了律令国家的兴盛时期。但是,此时农民贫困、游民增加,由于庄园扩大而导致公地公民制的实质上的崩溃等,矛盾开始暴露出来。
这个时期由于国家极力保护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别是佛教美术开始繁荣起来。如7世纪初期开创日本佛教文化的飞鸟文化;7世纪后期独具一格的白凤文化;8世纪中叶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响下以写实手法体现人类丰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与佛教美术相媲美,这个时期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万叶集》。《万叶集》收集了8世纪中叶前约400年间,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约4500首和歌,如实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朴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现在还保存着的日本最古老的历史书籍《古事记》(712年)最古敕撰历史书《日本书纪》(720年)、最古的汉诗集《怀风藻》(751年)等等都是这个时期的文化遗产。
平安时代
8世纪末,日本将都城移至平安京(现在的京都市),试图重建律令体制。但由于公地公民制的崩溃,国家陷入了财政困难。894年派出最后一批遣唐使后便告终止,就此不在大量摄取大陆文化。
10~11世纪,藤原氏垄断政权,以庄园为经济基础,势力最为强盛。但是,由于地方政治的混乱,导致治安混乱,武士集团强大起来。到11世纪末,为对抗藤原开始实行“院政”(指日本平安时代后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执政)。于是,武士进入了中央政界。
平安时代以中国文化为特色。9世纪时受唐朝影响,密教和汉学方面的弘仁、贞观文化还十分繁荣。但是10世纪后与大陆的直接交流断绝后,便产生了日本独特的贵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10世纪初)、世界上最古老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11世纪初)、随笔《枕草子》(公元1000年前后)等等一批文艺作品。
日本战国史
中世纪(12~16世纪)
镰仓时代
12世纪末,源赖朝受封第一代征夷大将军,并在镰仓建立幕府,从此诞生了武士政权,由此产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贵族)政治的对立。13世纪后期,幕府的武士统治开始面临困难,镰仓幕府逐渐走上灭亡的道路。
在文化方面,以过去的贵族文化为基础,摄取宋朝时传入日本的禅宗文化,培育了生动、写实、朴素及独特的武家文化。在宗教方面,由法然、亲鸾、日莲等著名僧人创建了镰仓佛教,获得了各阶层的信仰。12世纪传入日本的禅宗受到了关东武士的重视,艺术领域也出现了新的倾向。文学方面出现了以源平合战为背景小说《平家物语》(原作诞生于13世纪初),是日本古代军记物语的杰出代表。
室町时代
14世纪的前半期,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满稳定了京都的室町幕府以后,2个多世纪内在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压倒公家,处于优势。由于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统治能力薄弱。应仁元年(1467年)一月,应仁之乱爆发,全国各地的大名纷纷而起,室町幕府遥遥欲坠,日本进入战国时代。战国大名成了统治当地土地及人民的强而有力的独立政权。
在文化方面,无论是贵族还是武家的文化,都受到禅宗的影响。14世纪末期以金阁寺为代表的北山文化及15世纪末期以银阁寺为代表的东山文化都十分发达。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来到日本,传入了枪炮和基督教。那是文化方面充满生气的时代。
近世(16~19世纪中叶)
战国时代
(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时代)
应仁之乱后,日本各地大名纷纷崛起,战火纷飞,民不聊生。16世纪中叶,一位决心以武力统一日本、结束乱世的枭雄出现,他就是织田信长。永禄三年(1560年),织田信长在桶狭间以两千人马击败今川义元四万大军,名声大振。尔后逐步统一尾张、近畿,并准备进攻山阴、山阳。在此期间,信长修筑了气势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长的时代被称为“安土时代”。
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变爆发,信长身亡。织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后击败明智光秀及柴田胜家,确立了自己的继承人地位。此后经过四国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战,逐步统一日本。后被天皇赐姓“丰臣”,并受封“关白”一职。丰臣秀吉的时代被称为“桃山时代”。
庆长三年(1598年),丰臣秀吉在伏见城病逝。丰臣家裂分为近江(西军)和尾张(东军)两派。身为丰臣政权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于庆长五年(1600年)发动关原合战,大败西军,建立德川政权。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战国时代结束。
江户时代
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将军,在江户(现东京)建立幕府政权,此后260多年,德川家统治全国。这段时期被称作江户时代。德川幕府严格控制天皇、贵族、寺院神社,并费尽心计统治着支撑幕藩体制的农民。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就职,下令锁国。除开放长崎、界作为对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国人来日本,也禁止日本人远渡海外。由于闭关自守,幕藩体制迎来了安定时期。但是随着产业的发达、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自给自足的经营体制系崩溃,18世纪起幕藩体制开始动摇。
庶民文化是这个时期的特色。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初期的元禄文化是以京都、大阪等上方(日本关东地方人称京都、大阪为上方)地区为中心的武士和商人的文化。人偶净琉璃、歌舞伎、浮世绘、文人画等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商人文化。
日本近代史
近现代(19世纪后期至今)
明治时代
江户幕府末期,天灾不断,幕府统治腐败,民不聊生。且幕府财政困难,使大部分中下级武士对幕府日益不满。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以坚船利炮叩开锁国达200余年的日本国门。
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日本人逐渐认识到,只有推翻幕府统治,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才是日本富强之路。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展开了。在这场推翻幕府统治的运动中,萨摩、长州两藩武士起着重大的作用。1868年1月3日,代表资产阶级和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倒幕派,在有“维新三杰”之称的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的领导下,成功发动政变,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交出政权,并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颁布“王政复古”诏书。这就日本历史上的“明治维新”。日本从此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1868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迁都江户,并改名为东京。之后从政治、经济、文教、外交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日本国力逐渐强大。后来在甲午中日战争(日本方面称“日清战争”)及日俄战争中打败中国北洋舰队,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日本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之一。
大正、昭和时代
与明治时代取得的历史性进一步相比,大正天皇被称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政绩还不如明治,而且他一生为脑病所困,最后被迫让权疗养,由裕仁亲王摄政。
1926年,裕仁登基,年号“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时代前30年,对于中国、朝鲜、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人民来说,是黑暗的30年。这时的日本政府致力于侵略扩张。1931年(昭和6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昭和16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一时期,不仅给中国、朝鲜、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痛苦的困难。这是日本历史以及中国关系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军投降。美军占领日本,改日本专制天皇制为君主立宪制,天皇作为日本的象征被保留下来。
1972年(昭和47年)7月,田中角荣出任日本首相,开始执行“多边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访华,于9月29日与周恩来总理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8月中日两国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78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应邀访问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中日两国关系从此趋于正常化。
1989年(昭和64年,平成元年),昭和天皇病没。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号为“平成”
日本历史分期
日本の先土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
日本の古代
縄文时代 【约中国先秦】
弥生时代(纪元前3世纪 - 3世纪)【约两汉】
古坟时代(3世纪后半、4世纪初 - 7世纪前半、8世纪初)【约魏晋南北朝】
飞鸟时代(6世纪终末 - 710年) 【约隋唐前期】
奈良时代(710年 - 784年) 【唐代】
平安时代(794年 - 1184年)【唐五代、宋】
日本の中世
镰仓时代(1192年 - 1334年)【宋元】
南北朝时代(1334年 - 1392年) 【元明,注:日本历史上的南北朝只是宫廷政变后,原来的天皇又跑到京都旁边不远的地方另立了朝廷,时间很短】
室町时代(1392年 - 1573年) (戦国时代) 【明,注:其间日本的征夷大将军被明朝册封为“日本国王”】
日本の近世
安土桃山时代(1573年 - 1598年)【明,即所谓“织丰时代”,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时期】
江戸时代(1603年 - 1868年)【明末、清】
日本の近代-现代
明治(1868年 - 1911年)【同治朝、光绪朝、宣统朝】
大正(1911年 - 1926年) 【北洋军阀时期】
昭和(1926年 - 1989年) 【国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
平成(1989年 - ) 【第三代领导人至今】
公元300-592年 大和时代
公元592-710年 飞鸟时代
公元711-794年 奈良时代
公元794-1192年 平安时代
公元1192-1333年 镰仓幕府时代
公元1333-1392年 南北朝时期
公元1393-1573年 室町幕府时代
公元1573-1603年 织丰时期
公元1603-1867年 江户幕府时代
公元1868-1911年 明治时代
公元1912-1925年 大正时代
公元1926-1988年 昭和时代
公元1989-现在 平成时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03
呈现复杂多面的日本战后历史
——《拥抱战败》学术座谈会综述

叶 彤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和三联书店联合主办的《拥抱战败》(副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出版发行暨学术座谈会2008年11月28日在京举行。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历史学教授约翰•W.道尔撰写的《拥抱战败》这部厚重的日本战后社会史著作于1999年出版,问世当年获美国家图书奖非虚构类图书奖和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1800年以来亚洲历史杰出图书),翌年获普利策非虚构类作品奖和班克罗夫特奖(美外交领域最重要的学术奖)及美国图书馆学会著名图书奖。该书很快被翻译成日文,并在增加了大量历史照片后出版了日文增补版,在日本引起广泛关注。该书中文版2008年9月由三联书店出版,全书近70万字。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美国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文学研究所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等单位的20余位学者参加了座谈会。



座谈会的讨论是从书名的含义和翻译开始的。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李薇指出,该书英文版出版不久,日本报纸就作了介绍,但当时把书名译做《接受失败》。一个经历过战败时期生活的日本汉学家也认为,不能把Embracing Defeat翻译成“拥抱战败”,只能翻译成“容纳战败”,因为日本人不是高高兴兴地接受战败的。所以,李薇说,“仅仅是一个书名就包含了复杂的内容”。
该书中文版译者、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胡博赞同“拥抱”是一个“敏感”而“重要”的关键词,是该书的核心概念。她提出,道尔对战败的理解大体有几重含义:第一,战后的日本政府和日本人对胜利者本身的欢迎和拥抱。第二,日本从二战中野蛮的战争者向战败后温顺的羔羊转化的趋势,导致日本在战胜者的眼光中的直接色情化,导致美日关系之中的假想式的男女关系的互动。所以,“拥抱”也构成了战后日美关系的影射。第三,战败的日本和日本人热烈拥抱征服者所带来的所谓“天降的礼物”,即民主、革命、非军事化和民主化,在这重含义上拥抱战败就意味着拥抱解放、拥抱新生。胡博强调,最值得深思的是,道尔认为“拥抱”绝不仅仅指日本人,而是指日美双方共同拥抱战败,战后日美关系格局是由双方互动、共同作用构建起来的。所以,道尔在书的结语中强调,如果不了解胜利者和战败者如何共同拥抱战败,就难以理解战后日本模式。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金熙德指出,日本和美国之“爱”产生了美日的热恋期,至今经久不衰,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这种关系,可以称得上是世界奇观。60多年后,日本没有多少主流学者认为日美同盟应该结束。日本人认为,日美同盟是日本国家支柱。所以,未来十几年间日美关系不会发生根本变化。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把钥匙,帮助我们了解日本人为什么对日美同盟那么重视,也告诉我们日美同盟形成的过程。金熙德还指出,从《拥抱战败》叙述的历史过程看,日本战败以后没有机会清算历史,除了国家的破败之外,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美国对日本的“单独占领、间接统治”。日本经过短暂休克以后,原战争势力又回来了,手上沾了鲜血的人当了首相。一开始是没时间清算战争,后来是那些人掌权了,没人愿意清算战争。所以,1982年到现在日本的战争认识问题不断引起亚洲人的反感。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崔世广指出,在日本的历史上存在着三次“拥抱战败”。大化革新就是因为战败,日本开始大规模向中国学习文化、制度、思想,那时候就有一次拥抱战败。第二次大规模拥抱战败,应该是明治维新前后。开始日本对西方的态度也是坚决攘夷,后来下关战败,意识到攘夷不可能,走向了倒幕维新,最后走上明治维新的道路。这时又出现了拥抱战败,大规模地学习西方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拥抱战败,应该是第三次。战败在日本历史上是有若干先例的。战败以后,明确、客观接受战败的事实,思考怎样从战败的废墟中站立起来,再实现、恢复自己的实力,谋求自己的强大,这是日本人在文化上很重要的特点,也是日本人思维方式很重要的特点。在战败之后和强者联手,向强者学习,强大自己,再与强国并驾齐驱,这应该是日本人的一个基本思路,是日本的文化。



关于本书讨论的内容和结构,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孙歌认为,道尔最初设定的读者,应该是美国人,因为他讨论问题的方式针对的是美国的脉络。从书的结构安排看,是对美国在太平洋战争结束前后开始的远东政策的一个历史性的批判。道尔给出的对历史资料的剪裁结构,表明美国以正义之名行了战胜国占尽所有便宜之实。这是这本书中真正要说出来的话。
孙歌指出,有几个关键环节是这个结构的支撑点。第一个关键环节是它对于40年代中期以后冷战结构在东亚的形成做出了一个整体性的分析。她认为,麦克阿瑟在日本行使“自主权”的时候,对日本経済新闻社会、历史毫无兴趣。在这个前提下,他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在推行这些政策的过程中充满了混乱。但是后面有一个不可动摇的预设:宁可要天皇制、宁可要美国式民主(因为要美国式民主,意味着占领是有危险的,但宁可要这个),也不要赤化,不要共产主义。这是当时非常明确的、毫无混乱的标准。这形成了整个战后东北亚政治格局的基本轮廓,这也是冷战格局形成后为什么中日和解如此困难的最根本的原因。第二个关键环节是东京审判。她指出,道尔并没有直接说东京审判不是一个合法的法律事件而否定它,而是在资料的选取和剪裁的过程中,提示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图景,说这场审判是一个美国当事者也承认的表演。可是表演中又审判了纽伦堡审判中也审判的、后来得到国际法认可的罪行,比如反人类罪和战争罪。当时在法庭上包括印度法官在内的一些人对这样一种事后法的审判方式提出了质疑。可是又有受审的20个罪犯如何替天皇顶罪的问题。所以,所有的线索都缠到一起,复杂性被呈现出来。
在分析了该书缺少对冲绳问题的论述的原因后,孙歌总结说,道尔这本书完成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即告诉美国人1945年占领日本那件事做得实在缺少正义、缺少道德,促使一些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来反思美国世界性的霸权到底有多少正义可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与《菊花与刀》这些书的性质不一样,这是美国一个历史学家真正勇敢面对历史时做出的一些判断。
关于该书东京审判方面的论述,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赵京华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他认为,道尔对东京审判本身的批评和反省大概有三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从审判团的结构来看,东京审判具有明显的白人审判色彩。法官原来都是白人,后来加了印度和菲律宾两国的法官,而这两国分别是英美的殖民地。但法官中没有朝鲜人。这里提出了东京审判亚洲缺席的问题。第二个方面,道尔触及了东京审判的双重标准问题。道尔说,东京审判基本上是在无视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的状况下进行的。比如,当殖民地问题被提出来之后,英美法苏四国法官提出殖民地问题不在东京审判的问罪范围内,所以予以驳回。第三个方面,道尔还透露了一个信息,1948年审判到后期的时候,冷战骤然升起,所以在审判团内部开始一些争斗。到1948年初很多在监狱里关押的嫌疑犯悄悄被放出,包括英美法官与苏联法官的明争暗斗非常明显。冷战的骤然发生,干扰了审判的进行,大家已经不愿意再进行下去了。赵京华认为,东亚的战后体系和审判的不彻底性和不对殖民体制进行批评质疑是有关联的。



日本近代以来的发展有许多复杂因素,其中有两个是根本因素,一个是天皇,一个是美国。这两者构成了今天日本这个国家存续、演变过程中最基本的内因和外因。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高洪从日本战后天皇制的角度切入讨论。他指出,事实证明,保留天皇民主制给日本留下深刻久远的烙印。尽管战后初期日本进行了民主化改造,但天皇得以保留,就使得战前所有的国家符号——国旗、国歌、天皇族徽以及其他能够标识国家方方面面的东西,都不加改动地延续到战后日本。所以,日本保守势力很容易把自己和战前政权联系在一起。而除了和平、进步的团体之外,绝大部分老百姓通常也在政治势力的引导和媒体的影响下不加区分地把战前、战时的日本政权和战后日本政府视为连贯的国家机器。可是,不管是谁混淆了战争责任,最后受害者恰恰是日本自己。如果日本自己不能反省、正视历史,就很难放下历史包袱,为此要付出高昂的政治代价。战后半个世纪中,日本走和平发展的道路,通过联合国对国际社会做出了各种贡献,向外部提供了大量的开发援助,在其他方面也积极做了很多有价值的事。但这些都不足以打消别国尤其是受过侵略战争迫害的邻国的疑虑,究其原因就是不曾彻底割断与法西斯血脉的联系。
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刘晓峰从书中谈到的一个细节入手,指出:从1946年到1949年,天皇在日本各地巡行,美国兵拿着卡宾枪给他开路。人围得特别多的时候,美国兵会鸣枪,这告诉我们谁在那个时代树立天皇的威信。他强调,美国人选择让天皇继续存在,是从自己切身利益出发的。因为天皇当时确实对社会最深层次有影响力。自古以来天皇就存在,因此也就存在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统治集团,这个统治集团给日本带来了什么,是值得思考的。明治时期日本的一切重要变化,都是在天皇家族的领导下进行的。对日本人来说,他们从中获得了很大的精神力量。
日本被占领期间的首相吉田茂的作用问题,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新生发言的重点。王新生指出,吉田茂认为日本只有和美国结盟才能重新得到生存的机会,要重经济、轻军备,要让出一部分国家主权,在美国的“拥抱”下发展。吉田培养了一大批信奉他的政策的政治家,使吉田路线得以执行下来。我们说,日本是经济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就是因为日本战后政治家没有经过训练,所以现在日本政治家没有国际眼光,没有政治家应该有的意识和头脑。
关于日本战后时期的经济政策,王新生着重分析说,被占领时期,日本实行过两种政策:一是“倾斜生产方式”,一个是“道奇计划”。“倾斜生产方式”是日本提出的,后来带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美国人做不下去了,派道奇到日本去搞“道奇计划”。道奇说,日本经济是高跷经济,就是两条腿,一条腿是日本政府的财务补助,一条腿是美国政府的经济援助,这样太有依赖性,现在要把两条腿砍掉,搞市场经济。道奇提出超平衡预算,就是政府预算不能有赤字。“道奇计划”对治理通货膨胀非常有好处,但也带来严重的通货紧缩,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在难以为继的时候,朝鲜战争开始了,朝鲜“特需”就出来了,日本经济马上恢复了。那么,是“倾斜生产方式”作用大还是“道奇计划”作用大呢?现在也没有定论。但是两种发展模式都保留了下来,成为战后持久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就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这一点上非常典型地反映了日本和美国之间无论政治、安全还是经济上的关系。
关于该书对起草“和平宪法”过程的描述的重要不足,李薇以自己的研究做了补充。她指出,在盟军总部(GHQ)提出想搞新宪法的1946年年初,就有一部宪法草案到了GHQ民政局手里,这个宪法草案是由日本宪法研究会提出的。宪法研究会牵头的是日本経済新闻社会党党员,立场是革新、进步的,他们提交的宪法草案中已经体现了很多和平宪法的精神,但社会党的宪法也没有取消天皇制,而是说天皇作为象征。不过,实际上,最终还是由GHQ的民政局仅用差不多一周的时间起草了GHQ版的《日本国宪法》。一个星期就起草出一个国家的宪法,在世界宪法的制订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没有经过酝酿、讨论和方针确定的时期是不可能成就一部宪法的。
关于当今美日同盟和与中国的关系,有深厚的美国问题研究经验的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钊用一个例子加以说明。他讲到,2006年去大阪参加会议,当时有人提到日本被美国“抛弃”了,这说明日本对美国根深蒂固的依赖已成为民族性了。这种民族性在过去有过积极的作用,但对于日本想成为一个政治大国是很难逾越的障碍。他认为,中美日三边关系中,最短的板是中日关系,现在要做的是使短板变长,而不是把长板锯短。如果没有中美日三方的稳定关系,东北亚地区的和平安全是没有保障的。
与会的董炳月、王成、秦刚、李兆忠、孙伶伶、李长莉、刘世龙等学者,还从美国的占领政策、美日关系、日本的战争责任以及战后日本文化论、大众文学、社会运动等方面,发表了很有见地的意见。
(责任编辑:林 昶)
第2个回答  2010-05-03
本的发展史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人口素质,防止两极分化,自强不息。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借鉴日本的发展经验

日本拥有不足2%的世界人口、0.25%的世界面积和极为匮乏的自然资源,却创造了17%的世界财富。笔者随团到日本研修和考察,在领略世界经济大国的富裕、发达和文明程度的同时,切身感受到我们在许多方面需要向日本学习。其中,最让我们感慨和深思的是日本低起点、快速度的发展史!

19世纪中叶之前,和中国一样,日本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没有接触到欧洲的新兴文明。1853年,美国军舰开进了日本港,日本国门从此被打开。日本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成为被压迫的国家和民族。自此,国内矛盾触发,幕府统治结束,明治维新开始。明治政府推行“富国强兵”政策,迅速提高了日本的综合国力,也将日本引上了与西方列强为伍、竞相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1945年,日本战败,整个国家经济陷入崩溃边缘。其后,在以美国为主的外力下,日本开始了国家改造和经济复苏。1960年开始,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今天,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我们不能否认,日本创造了一个奇迹。考察日本的发展史,结合在日本的见闻和感受,笔者认为以下几点经验对中国的发展应当有所启示。

改革和创新是发展的灵魂

不断改革和创新,为日本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历史上,日本曾为中华文明所折服,虚心向中国学习,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日本看到了西方文明,又虚心向西方学习。1871年,日本政府派出了100余人的考察团,赴欧美进行了历时22个月的考察访问,对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司法机构、教育体系等进行了详尽的调查研究。我们参观日本参议院时,见到大厅里矗立着当年的考察团团长,后来的四任首相、三任枢密院议长的伊藤博文的铜像,日本人民至今没有忘记他。西方取“经”后,日本开始了深层次、全方位的自我革新,很快走上了发达的资本主义道路。二战后,日本又开始向美国学习。20世纪50年代,日本派出大批青年赴美留学,多数学生学成后回国。从当今的日本生活方式可以看出,他们已将东方和西方文化融为一体,善于兼收并蓄,勇于变革创新,虚心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为日本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使日本最终确立了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是发展的战略选择

日本是个非常重视人口素质的国家,总人口1.27亿左右,人口密度是我们的2.5倍。在东京等大城市,购物、就餐等生活都需要排队。日本人无论在车站、超市或其他地方都自觉地排队,这种意识体现了日本国民的素质。日本把国民教育放在突出地位,把功夫下在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体系。日本的教育制度与我国相似,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初中以下为义务教育,入学率为100%,高中升学率为96%,大学升学率为50%。20世纪80年代,日本就提出了终身教育的问题。1990年日本制定实施《终身教育法》,以促进形成学习型社会。日本教师的地位很高,公立学校的教师列入公务员行列,其工资高于政府一般的行政官员。笔者认为,与日本相比,中国人口多确实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但不能把它看成一个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把一切问题都归于此,怨天尤人;而应当在毫不松懈地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同时,下大力气抓好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的义务教育,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防止两极分化是日本始终坚持的发展道路

有数据显示,与美、英、德、法等国比较,日本的犯罪率最低。这与日本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关。日本战后的飞速发展阶段,虽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但由于国家采取的措施得当,社会没有形成两极分化,并逐步消除了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据有关机构调查,日本居民认为自己的生活状况与别人比较处于中档的比例,其满意度1958年为72%,1979年为91%,1989年为87.3%。多数日本人认为,自己所处的是一个“平等社会”、“无阶层社会”、“同质社会”。日本消除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维护社会公平是日本二战后始终坚持的发展道路。日本战后的发展史很注重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缩小。日本解决收入差距的途径主要有:一是建立比较平等的工资体系,企业内部的管理层与普通员工的工资差距较小;二是对农户、个体户、中小私营企业的个人所得征税率较低;三是个人所得税递增率高,在日本,你如果拥有1亿日元,实际上只有3000万可以支配。

自强不息是日本的民族精神

忍辱负重、自强不息,已经固化为日本民族的优良品格。许多日本人对军国主义侵略史已经“淡化”,这已经引起国际公愤;但是,他们对自己战败时的惨状却记忆犹新。江户东京博物馆内,不仅存有当年东京等地被炸情况的图片和录相,还有专门制作的一些场景模型,他们教育后代不要忘记“悲惨的过去”。与日本人交谈,提到日本历史,他们总会滔滔不绝地讲述被美军轰炸的情景。可见,这些已经深深扎根于他们的思想和情感,成为激励其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翻开日本近代史,可以看到这个国家变化发展的轨迹:闭关锁国导致了民族屈辱,由民族屈辱而富国强兵,富国强兵之后便对外侵略,对外侵略险些造成国家破碎,战后的日本又在废墟上再次腾飞。50多年来,日本因战败而迎来了和平,被占领而实现了民主改革,失去了在国际事务的发言权而取得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成功。这些变化发展尽管有外力在起作用,但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其面向未来、忍辱负重、自强不息的精神,不能不让人赞叹。

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正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在积极发展自身的同时,需要积极借鉴日本发展中的有益经验,我们要学会从日本的发展史中获得重要启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吸收日本发展模式中的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作者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

资料链接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

日本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发展在战后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这主要可分为四个阶段。

经济恢复期(1945—1955年)。战争毁灭了日本42%的国民财富,经济混乱,物价飞涨,大量失业,通货膨胀。借助占领军的巨大影响力,日本政府提出了“增加生产以平息通货膨胀,稳定国民生活”的政策,进行了经济和社会的民主化改革。1949年基本稳定了通货膨胀,经济开始恢复,1953年接近战前水平。

高速增长期(1955—1973年)。18年间国民生产总值(GDP)增加了12.5倍,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0倍多,年均增长9.8%。1966年追超英国,1967年追超法国,1968年追超西德,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次于美国,成为亚洲新巨人,引起全球经济界的注目,被称为“世界经济奇迹”。

中速增长期(1974—1991年)。受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击,日本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期。靠贸易立国的日本经济被迫加快产业结构的重组和调整,重化工结构转向知识密集型产品结构。这期间GDP年均增长4.3%,比高速增长期下降一半。

经济危机并走出困境期。进入1992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出现经济危机,1992—1998年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仅为1%,其中1997、1998两年出现负增长,但目前仍是世界经济大国。受到企业效益恢复的刺激,设备投资逐渐复苏,雇佣及收入环境正在逐渐得到改善。由于企业的推动,日本经济复苏的前景越来越明朗。
第3个回答  2010-05-02
二战日本经济起飞的关键有二个原因:一是二战前日本本身存在很多高科技人才。二是美军统治日本,废除地主进行土地改革稳定日本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