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云门寺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3

景点简介  云门寺,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柯岩风景区内,源于云门文偃。

文偃(864-949),俗姓张,嘉兴(今浙江)人。

出家后到各地参学。

初参睦州道,后参义存,获得印可。

禅宗六祖慧能圆寂后,嗣法弟子有湖南南岳怀让和江西青原行思两个法系。

到唐末五代间,南岳一系形成沩仰和临济二宗,青原一系分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合称禅宗五家。

云门宗的传承是:青原山行思--道悟--崇信--宣鉴--义存--文偃。

文偃在福州象骨山雪峰广福院得义存印可后,就来到韶州云门山,修复残破的光泰禅院,开创了自成一系的云门宗禅风。

其说教方式独特,被称作"云门三句"。

据《五灯会元》曰:"我有三句话,示汝诸人。

一句函盖乾坤,一句截断众流,一句随波逐浪。

"悟此三句便可入道。

云门寺位于广东韶关乳源县城北,离韶关市区50公里。

云门寺建于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是禅宗五大支派之一----慧能的七传弟子文偃禅师所创云门宗的发祥地。

至清末,寺庙已近荒芜。

1943年冬,刚完成南华寺重修工作的著名高僧虚云和尚又到云门寺主持了寺院的重建工作。

历时九年,建成殿堂180楹,新塑圣像80多尊,重振了云门宗风。

1983年,云门寺与南华寺同时被定为全国重点寺院。

由于云门寺在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1984年,在 *** 的支持和海内外信徒的资助下,又再次对云门寺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工作。

修复后的云门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客堂、钟楼、功德堂、鼓楼、伽蓝殿、延寿堂、祖师殿、禅堂,还新建了虚云和尚纪念堂、舍利塔、山门、佛经流通处、凉亭等,殿堂内塑造了佛像,其中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像前两尊一立一卧的佛像,为纯正的缅甸汉白玉雕成;镶嵌在四壁的大型彩瓷佛面,下为十八罗汉,上是二十四天神,这在国内的佛殿中都是非常罕见的。

云门大觉寺共维修改建2600多平方米,新建9800多平方米。

这次重建后的云门寺,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多米,门、厅、殿、堂、舍等风格独特。

寺里办有佛学院,为佛教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较高素质的人才。

云门寺内建有虚云纪念堂和舍利塔。

后山是著名的桂花潭风景区,几十米的山崖上飞瀑直泻深潭,潭的四周山坡上长满桂花树,八、九月间,满山满谷桂花飘香,令人陶醉。

云门大觉寺新修的山石碑坊高达12米。

山门内壁存有著名的南汉大宝元年(958)《大汉韶州云门光泰禅院故匡真大师实性碑》等重要石碑,为佛教珍贵文物。

距寺半华里,有海会塔,周围有殿堂房舍数十间,可容百人居住,现为女众修学的场所。

后山又新修了虚云和尚纪念堂及舍利塔,林泉幽胜,可供僧人闭关阅经之用。

寺前有观音山、桂花潭风景区,有桂花潮、出米石、九仙岩、慈悲峰、铁鼓山等山水名胜,流泉飞瀑,山岩嵯峨,桂花香溢,风光绮丽。

[编辑本段]浙江绍兴千年古刹---云门禅寺  佛教文化自东汉灵帝建宁中(168年-172年),由安息国高僧安世高云游会稽,弘传佛教,经过三国、西晋的初步传播,后从东晋、南北朝延续至隋唐、宋元、明清近二千年,平水一度成为浙东传播佛教的中心。

这里古刹云集如林,宗派祖庭争相宏宗立说,大德高僧代代呈现,帝王将相不断赏物赐额,骚客名流诗歌咏呤无数。

厚重的佛教文化成为平水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目。

云门书法胜地,历来为文人所重,风景名胜甲于越中。

唐人有“越山千万云门绝”之吟叹。

寺前青嶂,矗如列屏。

秋如万重,灿若 褥绣。

若耶溪绕门而过;秦望山据背在上。

关键词:绍兴云门寺、平水云门寺、绍兴平水云门寺、平江云门寺、会稽云门寺、越州云门寺、浙江云门寺、智永、辩才、五云桥、五云山、秦望山、会稽刻石、王献之 、兰亭序 、兰亭集序、陆游、王羲之、唐太宗、李世民、绍兴、绍兴风景区、绍兴旅游、绍兴佛教、云门寺、绍兴寺院、书法、 [编辑本段]寺院历史简介  云门禅寺坐落于绍兴城南十五公里的平水镇寺里头村秦望山麓脚下的一个狭长山谷里,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

它的东面即靠平水镇,南面有若耶溪、平江水库、平阳寺等。

北靠秦望山(因秦始皇曾经登此山而有名),云门寺三面青山环抱,座落在一个狭长二里左右的峡谷里,这里地处绍兴南部山区它有着宁静优雅、气候宜人、依山傍水、林泉秀美的一处清幽脱俗的佛门胜境。

云门寺始建于东晋义熙三年(公元407)。

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国,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了,可谓华夏最悠久的古刹之一。

据史书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曾于此隐居,云门寺本为中书令王献之(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的旧宅,传说王献之曾舍宅为寺。

安帝义熙三年(407)某夜王献之在秦望山麓之宅处其屋顶忽然出现五彩祥云,王献之将此事上表奏帝,晋安帝得知下诏赐号将王献之的旧宅改建为“云门寺”,门前石桥改名“五云桥”,高僧帛道猷居之,竺法旷、竺道壹先后招之。

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元虞集撰《云门寺记》云:“寺本中书令王献之旧宅”。

云门寺还是绍兴除兰亭之外最为著名的一处书法胜地,中国书法史上的许多名人和逸事都与此有关。

云门寺的前身本为王献之的旧宅,传为王献之隐居练字之所。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帖》真迹也曾长期保存在云门寺。

王羲之的第七代孙南朝智永禅师驻寺临书30年,留有铁门槛、笔冢及其侄子惠欣曾在这里出家为僧,叔侄二人都是书法大家,备受梁武帝的推崇,因启重寺僧智永、惠欣(两人皆以书名),因此云门寺曾一度敕改为“永欣寺”。

相传王羲之墓便在附近,昔日智永,慧欣和尚迁居云门也为扫墓就近。

智永有两个徒弟,一名智果、一名辨才,都是他的书法传人。

智果青胜于蓝,隋炀帝就曾对智永说过:“和尚(——指智永)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

”时人求书者甚多,户限为之穿。

智永身后,王氏传家之宝《兰亭帖》真迹由辨才收藏,结果就在这云门寺中被唐太宗派来的御史萧翼设计赚去。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三月上巳,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曾在云门寺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并也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禊序》,其中叙景部分写道:“暮春三月,修禊事于献之山亭也。

迟迟风景出没,媚于郊原。

片片仙云远近,生于林薄。

杂草将发,非止桃溪。

迟鸟乱飞,有余莺谷。

王孙春草,处处皆青。

仲统芳园,家家并翠。

”在云门寺中,原有不少与以上人事相关的建筑和设施,如献之山亭、献之笔仓、智永铁门槛、智永退笔冢、辨才塔以及陆游年轻时在此读书的云门草堂等等,可惜它们都早就随着整座古刹的倾圮一起化作历史陈迹。

唐代,云门寺高僧荟萃。

建中间(780-783),高僧灵澈禅师在云门寺撰著《律宗引源》二十七卷,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在曹溪说法,云门寺高僧善现住持事之。

唐会昌年间(841~846)云门寺遭到会昌之难而毁废,当时只剩下面南一小殿未毁,因附益以为寺,即广孝寺。

至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观察使李褒奏重建。

然非复旧址,赐号大中拯迷寺。

后于寺西建忏堂,号净名庵。

宋太祖乾德六年(公元968年)将其中一部份(显圣院)复名为云门寺。

宋雍熙三年(986)赐名雍熙院。

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改“拯迷寺”为“淳化寺”。

后周显德二年(955)于拯迷寺石壁峰前建看经院。

宋至道二年(996)改名显圣院。

旧云门寺老宿所栖庵亦于熙宁二年(1069)赐名寿圣寺。

其时云门寺已一裂为四。

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高宗为云门广孝寺题“传忠广孝之寺”,中间又题小字云:“赐传忠广孝寺”。

广孝寺前,有宋高宗书“传忠广孝之寺”碑额,碑高丈余。

寺有弥陀道场,杭僧元照书额。

(另有“南宋度宗咸淳年间(1266-1274)曾改名为“传忠广孝寺”之说。

)寺后废。

至明熹宗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僧福坤偕献之裔孙于旧址募资重修,僧雪峤任住持。

又恢复云门寺的旧名,并一直沿用至今。

崇祯十一年(1638),会稽籍高僧弘礼住云门寺,“刀耕火种,有古德风”,著语录30卷。

云门寺在明末称曹洞中兴道场。

云门一系,自湛然(圆澄)以后,其势力颇足,与临济宗的天童一系相颉顽。

时云门广孝寺、显圣寺法席大振,威震江南。

清初,平水佛教进入高层次的理论研究,高僧、名僧层出不穷,湛然门下出石雨(明方)、三宜(明盂)、瑞白(明雪)。

当时,继席云门显圣寺的均为有名宗匠,明方门下的远门净柱,位中净符,明盂门下的狼亭净挺、西遁净超,明雪门下的百愚净断等,都是很有名的禅宿、有语录行世。

1586-1676年,临济宗禅宿高僧道忞,奉诏敕建平阳寺,建阁七楹,其 *** 法华经全部,堪称佛门珍品。

清顺治十七年(1661),赐帑银五百两,重修云门寺塔。

后毁。

建国初,寺内尚存佛像,有宗教活动。

辛亥革命后,平水佛教寺院每况愈下。

抗日战争时,平水寺院遭日寇蹂躏,寺毁僧散。

解放以后,又一些寺院被毁,云门寺年久失修,湮于榛莽之中。

佛像被毁,寺屋改作他用。

今尚存广孝寺部分殿宇 及碑文。

1986年后,当地信教群众募款重建,重塑佛像,恢复宗教活动。

寺内尚存明代“募修云门寺疏碑. 至目前,平水还保留云门寺的部分。

云门寺在历史上之规模是非常之宏大。

云门寺鼎盛时期曾热闹非凡,陆游在《云门寿圣院记》中写到:“云门寺自晋唐以来名天下。

父老言昔盛时,缭山并溪,楼塔重覆、依岩跨壑(hè),金碧飞踊,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

游观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

虽寺中人或旬月不得觌(dí )也。

”从此可以看出当年之盛况。

另据《康熙会稽县志》中的记载和云门寺图上可以看出,进入峡谷之后首先看见的是一个写着“云门古刹”的石牌坊,然后是辩才塔、“卓立云门”石牌坊、雪峤塔、五云山亭、火者塔然后走过五云桥到达云门寺的山门前面,寺前面还有一片枫林,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云门寺当时的云门寺有五进之多,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禅堂等主要殿堂。

寺院的两边各建有两排长长的厢房。

寺院的周围还有铁门限、溪风阁墓、王子敬笔琢、王子敬山亭(书上说: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三月上已日,名例“初唐四杰”之首的文学家王勃,在云门寺王子敬山亭主持过一次“克隆”晋代王羲之等人在兰亭曲水流觞的修禊盛事。

)、洗砚池、白乳亭、五云山等。

另外云门寺除主寺之外还设置有“看经院”(另有“刊经院”、之说)、“芍师院(忏堂)”、“显圣院”(云门显圣寺 寺址在今绍兴城区东南玉笥山前。

后周显德二年(955),僧重曜于拯迷寺石壁峰前募缘建造。

初名显圣院(云门看经院)。

宋至道二年(996)九月,敕改显圣寺。

院后有王子敬笔仓,实一眢井。

元时,寺毁。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大学士张浚元等延请圆澄(湛然)禅师重建寺于玉笥山前,开法云门显圣寺,法席大盛。

全寺傍山而筑,占地面积1.33万平方米,建殿堂宇舍200余间。

民国19年(1930),有僧200余人。

32年,部分寺舍为侵华日军所焚。

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住持元相惨淡经营,然终难振旧观。

1949年,有僧22名。

1951年,寺舍废,改民居。

)、广孝寺(广孝寺前,有宋高宗书“传忠广孝之寺”碑额,碑高丈余。

寺有弥陀道场,杭僧元照书额。

门外有丽句亭,刻唐贤诗赋于其上。

寺前有辨才塔。

寺内有辨才香阁,智永禅师之徒辨才曾居此。

世传辨才于云门寺凿暗槛置右军兰亭序真迹于梁上,唐太宗御史萧翼以计取之。

)、广福院(老宿所栖庵)、药师院等副寺,后来主寺日渐衰落各副寺就别立为寺了,如显圣寺、雍熙寺、寿圣寺等。

在当时的这几个主要别立的寺院在加上云门寺本身被当地称为“一山四寺”、“一主四副”或云“一本而四名”。

但在当地信众的观念中通常把这些寺院视其为云门一寺。

另外在其不远还有很多的寺院、庵堂。

“云门”只是一个总称而已。

至宋,云门析为广孝、显圣、雍熙、普济、明觉、云门六寺。

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载:“今云门有寺六:广孝,恩昱诸公所居也;上庵曰广福;看经院曰显圣;闷兴忏院早雍熙;西曰普济;南曰明觉,各有胜地。

”足见当时的盛况

云门寺曾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任住持者皆系当时著名僧人,如首任住持帛道猷(yóu)系为东晋一代名僧。

随后相继还有法旷、竺道一(壹)、支遁、昙一、弘明、弘瑜、智永、智果、圆信、湛然、重曜、净挺、辩才、允若、具德礼、王门等等皆是一代高僧,尤其是支遁和昙一,前者创“即色空”学说,后者创了“幻化宗”学说。

对中国佛教的发展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其中犹以辨才香阁最为文人喜爱。

辨才为云门寺律师,王羲之七世孙智永之得意弟子,其生前所住香阁,当然亦为后人重视。

香阁之得名,看来源于云门特有之天香。

宋之问《宿云门寺》曰:“天香众壑满。

”孙邈 《酬万八贺九云门下归溪中作》曰:“天香满袖归。

”孟浩然《游云门寺诗》曰:“香界登阁憩。

” 孙邈《宿云门寺阁》曰:“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 孙邈不住岩东院而住香阁院应从心理上考虑。

(按宣宗大中年间,浙东观察史李褒到云门,也住香阁院,并留下《宿云门香阁院》诗)当年《兰亭序》就是藏在这香阁之梁槛之上,诗人宿此当为凭吊。

另一处“客栈”当为东客院,即岩东院,云门寺接待院。

当年萧翼受唐太宗之托来云门骗取《兰亭序》时便住于此。

萧翼有《宿云门东客院》诗。

诗人初至云门就是以此诗结交辨才,博得辨才好感。

历史上的云门寺与海外的佛教高僧也有着联系,如明末住持僧杉木祖师(原名段兰公)就曾去日本弘扬教义达三十年之久,为中日两国之间的佛教交流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基础。

云门寺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声名显赫,历代帝王都很启重此寺。

如晋安帝、梁武帝、唐太宗、吴越王、宋太祖、宋太宗、宋高宗、清顺治、康熙、乾隆等皇帝都十分关注云门寺,或赐名题额、或树碑建塔、或给予各种赏赐等。

“十峰游罢古招提,路入云门峻似梯。

秀气渐分秦望岭,寒声犹入若耶溪”。

作为一处林泉秀美、环境清幽的寺庙丛林,云门寺尤其成为历代文人雅士山水游赏的对象。

历代许多著名诗人、文人墨客和佛门高僧也都慕名而来寄居、访师游赏。

至晋以后多有诗人扣访。

如六朝宋时,谢康乐与从弟谢惠连人称大小谢,曾泛舟耶溪,对诗于王子敬山亭。

“谢灵云与惠连联句,刻于(孤潭)树侧”(《嘉泰会稽志》卷十)。

南朝诗人王籍虽只两首诗作留世,然亦有泛舟耶溪“蝉燥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千古绝句。

梁代时,何胤曾 “居若耶山云门寺” (《嘉泰会稽志》卷十四)。

僧洪偃曾驻足于此,写下一首有名的《云门寺》诗。

六朝风流可见一般。

唐朝诗人孟浩然、白居易、李白(李太白一生好入名山游,曾四到浙江,三上天台,在绍兴一带留有大量诗作,写及云门的就有“禹穴寻溪入,云门隔岭深”)。

、杜甫(杜甫念念不忘少年越中之游,在给友人画中题诗时竟发出“貌得山僧似童子,若耶溪,云门寺,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的浩叹。

)、杜牧、宋之问(初唐诗人宋之问更开越中唐诗风流之先河)。

、崔颢、方干(千)、灵澈、严维、秦系、元稹(zhěn)、刘长卿、韦应物、萧翼、王勃(永淳元年(692年)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率浙东诗人修锲于云门王子敬山亭,有《修锲云门献之山亭序》。

王勃也许意犹未尽,于同年秋再次修锲于此,作有《越州秋日宴山亭序》,此后又有大历浙东唱和(57诗人))。

、王维、贺知章、元微之、白天乐、梁萧等等,到了北宋云门依然为文人所重,宋代的文豪范仲淹、陆游、苏东坡、苏瞬钦、王安石等,南宋时更为一代诗宗陆游的少年读书处。

陆游在多处诗中提及云门,撰有云门《寿圣院记》。

辛弃疾曾任浙东刺史,从云门后登秦望山。

写下《 》。

明代的开国军师刘基(刘伯温)(明代刘伯温曾在云门居住多日,留有大量诗作。

《游云门记》《自云峰深居过普济清远楼记》、《发普济过明觉寺至深居记》、《深居精舍记》、《活水源记》便作于此)。

、徐渭、陈洪绶(明亡后,陈洪授、祁豸佳等十人出家云门寺,结成十子社)。

、董其昌、张元忭(明代状元张元忭缉有《云门志略》五卷。

)、刘宗周等他们经美丽的若耶溪,来到这块佛坛和书坛的胜地,云门寺。

《钱起、杜甫、孙逖、李褒、李弥逊、虞集、金涓、王思任等》并留下了不少相关赞美云门寺的不朽诗文、词句。

云门寺僧特在寺前建立牌林,留下这些大诗人的佳作,名曰:“丽句亭”。

如唐朝王勃写的《修禊(xì )云门献之山亭序》、唐梁萧的《游云门寺诗序》、唐宋之问的《游云门寺》、宋邓牧的《自陶山游云门记》、宋陆游的《寿圣院记》、元允若辑之《云门集》、元虞集的《云门广孝寺记》、明刘基的《游云门记》、明陆梦龙的《云门寺记》等等。

云门寺唐时,便成为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杜甫的“若耶溪云门寺、青鞋布袜从此始”。

就已成为千古绝唱。

据初略统计《全唐诗》直接咏及云门的诗作达五十余首,而唐代到过云门的诗人更不计其数。

云门乃越中必游之地,按走过浙东唐诗之路的唐代诗人有名可籍的就有四百余人,而到云门者必夜宿于此,如此想来云门乃天下第一名人客栈了。

云门寺这片清净佛教胜地,还是士子们励志攻读学习的选择之处,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宋代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年少时都曾经在这里刻苦学习,并留下了当年学习的“云门草堂”遗址。

此外还有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几个历来传诵不绝的故事,如:智永和尚苦练书法最终成名的“退笔冢”与“铁门槛”的故事就在此。

唐太宗因追慕王羲之的书法杰作,特派监察御史萧翼用计从辩才和尚谋骗取珍藏在云门寺被称为 “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真迹的故事也在此发生。

得知云门是缘于《兰亭序》,王羲之在山阴兰亭写就《兰亭序》为世人知晓,却少有人知道会稽云门乃《兰亭序》失却之所。

唐代演义故事中有《云门失兰亭序记》一章。

故事所云:智永和尚为王羲之七世孙,(王羲之五子)王徽之后裔。

少年与兄孝宾(慧欣)一道在秦望山嘉祥寺舍俗入道。

精通般若法华诸经,好禅寂,罕接俗物,以善书名。

智永居永欣寺(隋炀帝重智永、智欣,赐名永欣寺,即云门寺。

)阁上临书先袒遣贴三十余年,所退笔头,置之大竹簏,簏有一石之大,而五簏皆满,取而 之,号“退笔冢”。

人来求书及请题者如市,所居门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谓之“铁门限”。

弟子中著名书法者有智果、释述、释特、辨才、虞世南等。

智永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重大贡献有二个方面:一为发“永字八法”之旨趣,逐成隋唐学者宗匠;二为临集《千字文》,开后代书法家书写《千字文》之风。

智永 *** 草《千字文》八百本,施浙东诸寺各一本,让人临写,后遂成我国儿童的启蒙读物。

宋书法家米芾谓智永所临《千字文》“秀润圆劲,八面俱备”。

智永取名,寓“得永字而益增智慧”之意,确为我国一位杰出的僧侣大书法家。

又自制铭制,遂不复作书。

寿一百另二岁。

智永死后将《兰亭序》传于辨才。

唐太宗晚年酷爱书法,尤其重二王。

他收藏了不少王羲之的书贴,唯《兰亭序》只闻其名而未睹其迹,便到了梦寐以求的程度。

后得知《兰亭序》在辨才手中,乃下 勒令,命辨才到京入道内场侍奉,恩赐甚丰,欲诱骗辨才献出墨宝。

辨才早有思想准备,他在《赴太宗召》一诗中写道:

云霄咫尺别松关,禅室空流碧障间。

纵使朝廷卿相贵,争如心与白云间。

到京后辩才一口咬定,《兰亭序》已在丧乱中亡失,不知所在。

唐太宗无奈,只得将其放归越中。

太宗不甘罢休,再次命辨才进京,重问《兰亭序》下落,如是者竟有三次。

即为《志书》所载,唐太宗三召辨才,诘其《兰亭帖》下落事。

尚书右仆射房玄龄见唐太宗求宝心切,便推荐监察史萧翼赴越探明墨宝下落。

萧翼本名世翼,梁元帝萧绎曾孙,富有才气,亦多权谋,接受唐太宗旨意后,随带二王杂帖三数通来到越州,假扮山东书生,径往云门。

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辩才遥见翼,寒温既毕,语议便合,因延入房内,谈说文史,意甚相得,当日便留夜宿。

谈及翰墨,萧自称:弟子先门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又幼来耽习,今亦有数帖自随。

辨才欣然之曰:明日来可把比看。

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辨才。

辨才熟详之曰:是即是矣,然未佳善,贫道有一真迹,颇亦殊常。

翼问何帖?辩才曰:兰亭。

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榻伪作耳?于是辩才说出真情,并告:可明日来看。

及翼到,辨才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

翼见讫,故驳瑕指类曰:果是响榻书也。

辨才自将“兰亭”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梁槛上,并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

辨才时年八十余,每日于窗下临学数遍。

自是与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

一日,辨才出赴灵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来房前,与案上私取《兰亭序》及御府二王诸帖赴永安驿,告驿长身份,并叫其报汝都督齐善行。

善行(即窦建德之妹婿)闻之,弛来拜 。

萧翼宣示 旨,具告所由。

善行使人召辨才,辨才及见,乃房中萧生也。

萧翼报云:奉 遣来取兰亭,兰亭今得矣,故唤师来取别。

辨才闻语,身便绝倒,良久始苏。

唐太宗见《兰亭序》大悦,以房玄龄举得其人,赏锦彩千段,擢拜翼为员外郎,加入五品,赐银瓶一,金镂瓶一,玛瑙碗一,并实以珠,内厩良马两匹兼宝装鞍 ,庄宅各一区。

太宗初怒老僧之秘,俄以年耄,不忍加刑,数日后,仍赐物三千段,谷三千石, 越州支给。

辨才不敢将入已用,回造三层宝塔,塔甚精丽,而老僧因惊悸患重,岁余乃卒。

后人便将它取名为辩才塔。

现在能看到的云门寺与初始时的云门寺及全盛时的云门寺已是天壤之别。

云门寺自明末以后一直不振,目前,云门寺仍留有清代重建起来的一部分殿宇,清代的木构建筑两进及东厢房数间。

第一进三开间山门,系清早期建筑,门楣上方书“云门古刹”行楷大字,明间兼作韦驮殿,东、西两次间易为民用。

第二进三开间大雄宝殿,清代建筑。

前檐下置“大雄宝殿”横匾,明间五架抬梁式带前廊,大殿内四根雕饰石柱, 三百余年来顽强地坚守着它对释加牟尼的信仰和它自身与寺庙的佛缘。

大殿内,目之所及一尘不染,洁净程度令人难以置信。

前后金柱为圆形石柱,柱础呈鼓形;东、西两次间为穿斗式结构。

在寺院的东侧厢房北端廊壁间现存明崇祯三年(1630)文学家王思任撰文、范允临行书、著名书法家董其昌、陈继儒和董象蒙跋语的《募修云门寺疏》碑一通。

碑为太湖石质,下设长方形基座。

碑高148厘米,宽82厘米,碑文记述云门寺地理位置以及募修云门寺经过。

这是古代云门寺的确证。

在碑的背后,有一汪清泉,传说是王献之的“洗砚池”,澄澈的池水,好像历史老人的眼睛,闪烁着诡秘的神色。

寺院周围还有“五云桥”、“丽句亭”(亭内有历代诗人留下的赞美云门寺的诗词等)、“五云山亭(内还有两尊石佛造像)”、“杉木祖师墓”、王献之的“洗笔池”、“辩才塔”遗址(辩才塔为唐太宗所赐建)、陆游曾在此学习的“云门草堂”遗址,以及当时各副寺的残留废弃的屋基,也都能清晰可见,并还有大量当时的寺院建筑用的石板、石墩、石柱等遗物,并且有些上面还有精美的雕刻,这都是古代寺庙的遗址。

云门寺与茶

云门寺可以说是一处集宗教、历史、文化、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佛教胜地,它历来一向很受我国学术界、 *** 部门的重视,近年来不断有学者写信或亲自来探访,并发表研究文章。

绍兴市、县文保部门以及云门寺所在的平水镇镇 *** 也都十分重视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