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桂花和春有矛盾,有人说没矛盾为什么?

有人说没矛盾,为什么?

王维《鸟鸣涧》诗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意境优美,没有难字,易读易懂,所以旧时注家往往不着一字,而又一向被选来供儿童学习,背诵。我很小的时候就念过这首诗,当时并不大懂,也不觉得不懂,就那麼糊里糊涂兴高采烈地背得滚瓜烂熟。几十年匆匆过去,就是到现在,也不敢说就很懂了。这首诗实在有点怪,只能做些猜测和假设。诗里写到「春山」、「春涧」,那麼肯定是写春夜的了;而第一句却道是「人闲桂花落」,桂花是秋天开的花,「桂花落」当然更在秋天。一首写春山夜景的诗为什麼第一句却去谈秋天的情形呢?这有两种可能:其一,唐朝的桂花同现在的不同,花开花落都在春天,所以诗里这麼写。其二,「人闲桂花落」一句另有奥妙,不宜作一般的理解。请教过研究植物学的专家,回答是:古今的物候虽然有变迁,但桂花的开落由春徂秋,没有听说过。再研究吧。看来此路不通。曾经有学者指出,这里的「桂花」指月光,意谓月光照亮了大地。这个说法不大容易理解。不错,月亮里是有一棵神奇的桂花树,犯了错误在那里劳动改造的吴刚伐之不倒,所以诗人们或说「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或说「吴刚捧出桂花酒」;但从来不曾有人说过桂花代表月光、「桂花落」就是月光照亮了大地的。何况下面还有一句「月出惊山鸟」,如果诗里一开始月光就照亮了大地,那下文的山鸟也就不会忽然被惊动了。在一首很短的诗里重复地写同一个意思,决非王维的作派。看来,桂花还是那个桂花。根据常识我们知道,桂花很香,却又很小很小,「桂花落」一般来说是很难感觉得到的;但是像王维这样的富贵闲人、艺术大家那就不同了,他能够感觉到,他的心同自然界完全相通,特别地气定神闲,有着超常的听觉和视觉。何况周围的环境也安静极了。任何轻微细小的变化,在春夜寂静的空山里都是重要的信息,桂花落是一个事件,月亮出来、山鸟惊鸣更是特大事件。王维喜欢这样静谧的境界。我们今天生活在车马喧、人声杂的城市里,感觉已经很迟钝了;也非迟钝一点不可,否则简直难以存活下去。王维在蓝田有他的辋川别墅,他的耳根清净之福,是今天难以想像的。他的一些阔朋友,也都各有其高级别墅。《鸟鸣涧》正是他那著名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云溪别墅同样幽静美好之至。也许有人会问,照这麼说诗的境界固然是虚静芬芳高妙之至了,但其如春与秋的矛盾何?我想王维可能有两种解释:一则可以说,诗的第一句只是说闲人耳朵灵,即使是桂花落地也颇有所闻,这同季节无关。二则更乾脆的说,管他什麼春夏与秋冬呢,在我的画里,各种不同时令的花卉可以同时开放,雪景中也照样有繁茂的芭蕉,这又有何不可,要的是这个意境!王维画的真迹,我们现在看不到了,宋人沈括是看到过的,并有收藏,他介绍说:「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余家所藏摩诘《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难可与俗人论也」(《梦溪笔谈》卷十七)。读王维此诗,大约有必要拿这段话来垫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2-22
这诗是王维的和作,写山中春夜的月景。“人间桂花落”是“桂花落人间”的倒文。意谓月光照亮了大地。古代神话说月中有桂,所以桂往往成为月的代称,如月魄称桂魄。桂花,即月华。花、华字同。选自《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编第一册。(这里“闲”应为“间”,在古文字翻译上,小学课本有错处。本诗现编入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
第2个回答  2014-02-22
可理解为花落对山空
第3个回答  2021-07-19
错就是错,是借景有错,意境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