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润物细无声”?

如题所述

“润物细无声”是一句汉语成语,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这句成语用来形容良好的教育、影响或改变人的心灵、思想、行为等,方式细腻而无声,就像春雨滋润万物一样,悄然发生,不易察觉。 在实际应用中,这句成语常用来赞美那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人、教导他人、助人成长的人或事物。例如,一个优秀的教师,可能在日常的言传身教中,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得到成长和进步,这种情况就可以用“润物细无声”来形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9-28

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种子

我们该如何理解宇宙?自然界中的“力”到底是什么?人类的祖先是鱼吗?前不久,由中科院科学传播局、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联合打造的《科学公开课》(第二季),在中小学生中引发收看热潮。一档科普节目在暑假期间受到如此高的关注,充分反映出青少年对科学的巨大热情。

好奇心是科学探索的原动力。在内容选择上,《科学公开课》从人们关心的自然现象入手,将前沿科学进展娓娓道来,揭开深奥专业知识的面纱,让孩子们更好感受科学的魅力。科学思维是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在授课方式上,《科学公开课》不仅介绍科学知识,更注重传授科学方法和培养科学精神,让孩子们了解知识之余,也进一步懂得什么是科学的思维方式。

青少年时期是树立理想、发展兴趣的关键期。科学的种子一旦播下,就可能在他们心中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纵观科学史,不少有突出成就的科学家,在小时候便萌生对科学的热情,而引导他们步入科学殿堂的,往往是一段与科学不经意的相遇。古生物学家周院士喜欢上古生物探秘,源于高中班主任给他订的《化石》杂志;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院士追梦星辰,结缘于小时候在夜空中,对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执着寻觅。青少年往往充满梦想、活力十足,他们对科学的热情一经点燃,就可能释放无穷的潜能。像《科学公开课》这样的科普节目,就为广大青少年打开了触摸科学、爱上科学的窗口。

建设科技强国是一场长跑,离不开一代代人的接力奋斗。如今,在各类网络平台上,类似《科学公开课》的网络课程和短视频产品,激发孩子们的科学热情;在各类科技馆、展览馆、博物馆,一场场妙趣横生的互动体验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在自然遗产地、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孩子们通过一次次身心愉悦的游览,在“润物细无声”中收获知识。我们看到,科学的种子正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心中扎根,夯实着建设科技强国的根基。

科技的根本是教育。科学的种子能不能茁壮成长,关键看有没有悉心呵护、持续培养。当前,我国在中小学开设了科学课程,但能够承担科学课程的专业老师仍较少,尤其在欠发达地区和边远乡村,这一情况更为突出。让更多孩子的科学潜质得到释放,一方面,需要逐渐补齐科学师资短板,通过加强科学教师培训等方式,提升科学教育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课程普惠的优势,组织权威机构,制作纯公益、全开放科学教育内容,推动科学资源下沉。《科学公开课》正是这方面的有益探索。此外,还有必要引导科普资源和服务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努力缩小地区差距,让更多孩子有机会走进科学世界,实现科学梦想。

犹记2013年6月20日,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在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协助下,在天宫一号为全国青少年进行了我国第一次太空授课。因为这次课程,有的孩子喜欢上了航天,报考航天专业,有的甚至成了王亚平的同事。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种子,呵护他们在科学大道上茁壮成长,我们定能收获更加可期的美好未来。

第2个回答  2023-09-29
"润物细无声"是一个成语,意指柔和的力量能够滋润和照顾万物,而不造成任何嘈杂或破坏。它强调的是一种不张扬、不招摇的善意和力量,它的存在常常是默默无闻的,但却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文学,最早出现在《庄子·逍遥游》一章中。在这个章节中,庄子描述了一个人和自然相融合的境界,用“润物细无声”来形容他与万物的和谐共处。这个成语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强调的柔和、温和、包容的价值观念。
润物细无声可以用来形容一些行为或态度,如无私的关怀、默默的帮助他人、温柔的表达爱意等。它强调的是通过温和、细致的方式来改变和影响周围的事物,而不是通过强力或喧闹的方式。这种力量常常是无形的,但却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和谐与发展。
总的来说,润物细无声是一种温和而有效的力量,它通过关怀、善意和细致的行为来滋润和照顾万物,以实现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