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如果把崇祯换成朱元璋的话,明朝还有没有翻盘的机会?

如题所述

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凭主观感觉是难以得出客观结论的。朱元璋虽然拥有一流的智慧和手段,但是明末的局势毕竟不同于开国初期,假如让朱元璋替换崇祯,那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魏忠贤将不会被杀还会被合理利用

崇祯一上台就把魏党歼灭了,这显然是操之过急而又不明智的做法。

天启皇帝临终前交代崇祯要重用魏忠贤,这并不是昏聩之言,这反而是天启皇帝明智的遗言,因为他对当时的局势看的清楚。

如果朱元璋接任天启成为皇帝,那么以朱元璋的眼见和智慧他必定能看清当时的朝局是需要制衡的,所以他会合理利用魏党来平衡朝局,而不是轻易歼灭魏党导致文官集团势力过度膨胀。

另一方面,朱元璋也不会像天启皇帝那样过分放纵魏党为所欲为,天启皇帝放纵魏党主要是因为他自身不够勤政而且能力和魄力也不够,而朱元璋则不同,他不仅勤政而且能力和魄力都很高。

所以如果是朱元璋替代崇祯,那么他既不会像天启那样过分放纵魏忠贤,也不会像崇祯那样一上来就杀魏忠贤,朱元璋肯定会合理利用魏党的。这点很重要,因为只有先稳住政局才能更好的开展其他工作,崇祯当初就是没处理好这个事,导致后期出现不少问题。

朱元璋会如何处理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是民不聊生,朱元璋自己曾经就是元末的难民,他当然知道民不聊生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所以他会很重视安抚因天灾人祸而受灾的百姓。

当初崇祯其实并不是不重视灾民问题,而是朝廷没有那么多钱赈济灾民。朝廷为什么没钱呢?

一是因为官员贪腐,二是因为有些官员以阶级利益为重干扰朝廷征税,加上连年战事这才导致国库亏空。但是如果魏忠贤没被杀,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

魏忠贤如果没被杀,那么朝廷的财政收入情况将会改善许多。一方面,魏忠贤在任期间是支持朝廷税收工作的,尤其是征收工商业等税,魏忠贤死后有些税收就收不上来了,这直接影响到朝廷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被魏忠贤抄家的贪腐官员的家产大部分都充公了,这也是国库收入之一。

所以若是朱元璋替换崇祯,他不仅能利用魏党来平衡政局,还能通过魏忠贤来解决朝廷的财政收入问题。朝廷有钱了,打战和救灾的钱也就有着落了,灾民得到安抚,爆发农民起义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

战事问题

朱元璋自己是军人出身,带过兵打过战,他的军事才能比崇祯高很多,崇祯应当没啥军事才能。

明末并非没良将,战事失利一是因为军费不够,二是因为军队腐败,三是因为崇祯指挥失误,当然还有许多方面的原因。

如果让朱元璋替换崇祯,那么良将将不会被冤杀,打战也不会被乱指挥,再加上有魏忠贤在保障军费问题,那么明末对外战事情况必然会是另一番景象。

此外,若是朱元璋替代崇祯,那么明末武将的地位应当也会有所改善的。朱元璋虽然在开国后大杀功臣武将,但是他心里是知道武将的重要性的,尤其是在战事频繁的年代。

亲王供养问题

朱元璋当初定了个政策,规定后代宗室亲王全部由国家供养,可能朱元璋当初并没意识到两三百年后的宗室亲王数量是何等的庞大,朝廷每年供养这些宗室子弟就得花费巨大的财政。

所以如果朱元璋替代崇祯,那么他就能亲眼见到朝廷每年供养宗室子弟的费用是何等的巨大,然后朱元璋肯定会想办法改变这种局面的,这样一来朝廷的财政负担很可能又会减轻了不少。

综上所述,崇祯皇帝不擅长的帝王权术和军事才能正好是朱元璋的强项,加上朱元璋本身具备优越的智慧和才能,而且又身经百战,有着丰富的实践经历,所以如果以朱元璋替代崇祯,那么明朝至少不会亡国,如果给朱元璋的时间足够长的话,他很可能会带领明朝转危为安然后开创一个新的盛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纵横这次将以一段对话的形式开始解答这个问题。

先假设这样一个场景:

当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后,他的灵魂来到了太祖朱元璋面前……“

家业败光了?”朱元璋痛心不已地问道。

“都是亡国之臣啊,祖宗!”朱由检悲痛的喊到,“大明江山尽毁于他们之手。”

“真是到死也不悔改!你若稍许精通帝王之术,驭才之能,大有补救之机呀!”太祖愤慨道。

崇祯闻后立即止住泪水,急切的说“请祖宗明示!”

朱由校的摊子烂吗?

当崇祯皇帝朱由检从天启皇帝朱由校手中接过这份家业时,大明江山已是千疮百孔,残破不堪。外有后金崛起侵略辽东,内有朝廷党争内耗严重,朝廷上下,高堂内外已是岌岌可危。但这样的摊子还不至于“无力回天”,毕竟,天启皇帝这样的“木匠大师”太擅长平衡术了,留给崇祯的家业还算稳当,是“三脚架”支撑的。

“第一个脚”——魏忠贤

对内启用以魏忠贤为代表的阉党集团同当时的文官东林党相抗衡,以稳住内部保证皇权不被架空。既要利用文官运作国家机器,还要用阉党制衡其不敢放肆。阉党实质上是皇帝的走狗,他们手中的权利实际上是皇帝默许的,皇帝需要这样的“阴暗团队”来去制衡威胁皇权的文官集团。

“第二个脚”——抗金防线

崇祯在位期间,在辽东地区修建了诸如宁锦防线这类的抗金主力防区。重用一干人等如孙承宗,袁崇焕,毛文龙,卢象升这样的善战名将,甚至在位期间打出了宁远大捷这样的胜战,努尔哈赤更是在此战中阵亡。崇祯在位期间,辽东局势是向着好转的局面在发展。

“第三个脚”——税收政策

这是关系到大明朝廷能否正常运作起来的重中之重。虽然天启年间的大明,土地兼并,官商一体的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了,一遇灾年,各地就会爆发民变,然而都能勉强平息。但天启皇帝绝对明白国家缺钱还是得从士绅财阀的手中要,海税和工商税勉强支撑住了朝廷的运作,保证了辽东地区的军马粮饷,国库尚有存余,大明还有抗风险的能力。

“三个脚”表面上看似没有联系,实则互为影响,相互约束——魏忠贤同东林党人的博弈是顶层阶级斗争的表现,而背后所代表的是大地主大官僚阶级利益同皇帝的斗争。他们的胜负将直接影响朝廷对国家财富的控制,进而影响到税收政策。朝廷税收的好与坏又将决定了军队的作战能力,以及敌人是来自内部(农名起义)还是外部(金军侵辽)。

崇祯皇帝一系列的“剁脚决策”

很不幸,崇祯并没有看清楚这样的朝堂局面,更不明白兄长在临死后对他的忠告遗言:要治理好天下,必须靠魏忠贤。他更不明白这样的“三脚架”维稳体系最关键的就是“魏忠贤一脚”。

在崇祯登上皇位后,毫不迟疑地将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铲除,甚至铲除了魏忠贤治理国家的各项革新政策,丝毫不留。结果可想而知,失去制衡约束的东林党迅速回血复活,他们所代表的士绅财阀、贵族阶级为保证自己的利益,完全左右了朝廷的各项决策和事宜。

崇祯皇帝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为了维持第三个脚的支撑,废除了海税,工商税等针对地主阶级的政策,改为向全天下百姓收税的办法。一时之间,各种名义的税收在百姓中间征讨,加之官员从中肆虐敛财,百姓的日子更加苦不堪言,而后一系列的天灾,最终成为百姓反抗大明的导火索。

在第三只脚还没有撑起来的时候,第二支脚也面临了危机。在税收政策变更后朝廷开始入不敷出,一要解决山陕地区的农名起义问题,二要解决卷土重来的清军势力,朝廷更加的捉襟见肘。再加上东林党人确实已失去作为人臣的资格,嘴上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高举民族大义的臣子,却不肯为抗清捐献一点财物,而清军兵临城下时却拿着上万两的白银献媚求饶。这些人逐渐让朝廷瘫痪,停止运转。同时负责防守辽东的明军在断了粮饷的情况下,一步步被清军逼入绝境。

当崇祯被东林党人搞得不再相信任何人时,当崇祯先后杀死撤职善战的武将时,当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逼近京师时,当清军的铁蹄踏入山海关时,崇祯再无回天之力,也失去了撤回南京再夺天下的信心和勇气,绝望地朝着煤山去了……

太祖朱元璋会怎么做?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朱元璋对驾驭帝王之术可是无师自通的,对朝廷之事更是杀伐果断,战事上,早年的披甲上阵让他久历沙场,自有方法应对。

因此,如果朱元璋替代崇祯皇帝,大有翻盘,延续大明的机会。

在党争上,可以杀死魏忠贤,但不废除宦官集团,要让宦官的工作继续下去,只是有所收敛。为的是继续制衡东林党人士,确保朝廷内部的运作正常。只要两股势力趋于缓和,不敢妄动就达到了目的。(参考明朝初年以胡维庸,李善长为代表的淮西派和以刘伯温为代表的浙西派之间的争斗)

恢复部分锦衣卫制度,对东林党进行适当瓦解,为的是破坏官绅,地主,大资本家与其之间的联系与平衡,收缴的钱财迅速补充国库,以待急变。

持续保证辽东地方边防不出现粮饷问题。

减轻朝廷对大众百姓的各种赋税负担,提高百姓在灾难时期的弹性和抵抗力。

此举可保大明江山延续,但却不能保证长久。

因为当一个统治系统刚刚取得政权时,天下的资源和权利得到了重新分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资源、财富必然还会流向地主、官僚、权贵阶级这些人手中,待生存资源越发不平等,百姓的生存压力将达到临界点时,就有可能再次爆发重新分配资源的战争。而引发战争的导火索有天灾、人祸、外族入侵这些外在因素,当然也有内在的直接原因。

——或许,崇祯皇帝的灭亡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大地主、大财阀、大官僚为保证自己的利益而将崇祯抛弃的悲剧。因为,即便清军入关夺得朝廷建立政权,他们还是能保证自己是最富有的那批人。——或许,崇祯皇帝的灭亡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大地主、大财阀、大官僚为保证自己的利益而将崇祯抛弃的悲剧。因为,即便清军入关夺得朝廷建立政权,他们还是能保证自己是最富有的那批人。

第2个回答  2020-09-17

这个答案是不确定的,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明朝都是在逐渐的走下坡路,就算是朱元璋出现了,最多就是保证崇祯皇帝这一代明朝不会灭亡,但是他无法保证明朝不继续走向衰落,因为这是明朝积累了好几代造成的恶果,不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所以我觉得就算是朱元璋也不行,但是朱元璋,应该能够挽救崇祯这一短时期明朝不会灭亡。

在崇祯皇帝的前一任皇帝朱由校还在皇位时,大明江山虽然从总体上看还是有很多烂摊子,内部朝廷的消耗严重,外部又有敌人的侵略,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兼具,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是在朱由校皇帝的带领下,他采取了一些制衡的措施,也算是让国家稳定了下来,但是,每一任皇帝对于江山的见解都是不一样,崇祯皇帝的一登上皇位就破坏了原有的这种平衡。

首先是崇祯皇帝一上任就杀掉了魏忠贤,虽然说魏忠贤不是一个好人,但是毕竟他的势力很大,可以和东林党互相斥肘,这样这两股势力就不会哪一方占绝对优势,但是崇祯皇帝的行为就破坏了这种平衡,虽然说魏忠贤确实是应该被杀,但是怎么说呢,他杀的时机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后来,崇祯皇帝又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赋税,人民的生活本来就非常的艰苦,现在还要向朝廷缴纳税赋,民众更是苦不堪言,再加上古代又经常闹饥荒,这项措施就更不得民心了,可以说明朝的实力被大大的削弱,后来清军大举进攻,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支持崇祯皇帝了,明朝最终被灭亡。

第3个回答  2020-09-19

明朝是1368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历经十六帝,1644年3月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被迫在煤山自缢殉国,明亡。之后明朝宗室流窜南下,虽建立了几个南明小朝廷,但都于天下大势无补,明朝最终难逃灭亡之厄运,被清朝所取替。那么,如果把崇祯换成朱元璋,明朝有机会翻盘吗?

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天下无粮

中国历个朝代都是以农业为主要经济体的,明朝也不例外。民以食为天,平民百姓吃不饱就会造反 ,这是恒久不变的真理。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是以西北流民为基础的农民军,也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典型”,先来看看这些农民是怎样走上造反之路的。

据《汉南续郡志》载:“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崇祯上位以来,从1628开始,陕西相继出现大旱、大水、虫害、跟着又大旱,十多年秋粮颗粒无收,当地百姓食不裹腹,草根树皮吃光后只能被迫流离失所。

(崇祯)

崇祯十年起,大旱又再次引起了更严重的虫害,皆因缺水植物也凋零,蝗虫不去吃庄稼吃什么?飞天蔽日的蝗虫迅速加剧了陕西、河南一带灾情,到崇祯十四年,灾情达到了“易人而食,死人弃孩盈河塞路的地步”

这个时候觉得很奇怪,面对灾情如此严重的西北地区,明朝朝延这个一家主为什么没去赈灾派粮呢?史料上任何关于赈灾的记载,崇祯帝是个昏君?非也,崇祯勤于政事,只是无粮可派而已,个中原因还得从头说起。

1、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苦寒,早年的困苦经历让他深知百姓之苦,所以朱元璋做了皇帝后,非常厌恶贪污腐败,而对农民则是采取低税的政策,让农民百姓得到休养生息,国力渐强。

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经济体的大国,明朝对农民的赋税一直很低,这就导致了国库存粮一直都很少。纳粮最高峰是朱棣时期,也不过是3400多万石,平常一般年纳粮2700万石左右,和后来清朝前期5000万石相差甚远。

国家的运作是需要支出的。以万历年间为例,明朝的官员大约在8万人左右。

据《明史》载:“正一品官员的俸禄是每月支米87石,一年1044石”。

当然不是个个都是一品大员,依次递减下去,正三品年薪400石左右,到七品县令年薪为90石。折中以人均年薪150石大米来算,那么明朝一年就要为这8万官员支出大米1200万石,这只是保守的算法加上宫廷后宫闲杂等开支,明朝年开支应该接近2000万石。

另外在崇祯年间,后金政权不断侵扰边疆,守护边关的军队也需要供养,如此折算下来,这年收入2700万石的纳粮就所剩无己了。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还好,遇上西北长达十多年的自然灾害,明朝国库根本没有余粮拿去支援。

2、粮食既然不在国库,那么粮食去了哪里?在这不得不说一下明朝的赋税改革。万历明神宗之前,农民是直接用粮食来纳税的,到张居正做了内阁首辅后,进行了赋税改革,农民纳税必须要用银子才行。

这样农民必须要卖粮换了钱才可纳税了,每次一到收获季节,市场上全是卖粮的农民,物多价就贱,这就变相给了官绅奸商压价、剥削农民的机会,等于加重了赋税,也等于国家贮粮有一部分变相进了商贾的谷仓,比起国家直接提高赋税危害更大。

既然粮食价低,农民也不是笨蛋,就空出一些耕地来种其它经济作物,卖了换钱来应付纳税。这样一来,朝廷税收目的是达到了,但国家的粮食其实变少了,大大损害了一个农业大国的根本,一遇上自然灾害,本来数量就少的粮食就会价格奇高,甚至达到有价无粮的尴尬境地。

明朝官员贪污腐败严重

1、从朱元璋时期开始,明朝官员的俸禄一向不高(比很多朝代都低),导致的情况是这样的:官员的俸禄看着体面,养活自己是没有问题的,但官员是拖家带口的,如果再娶几房妾侍,那份俸禄就显寒酸了,朱元璋一死,被压制了很久的贪污腐败如井喷汹涌而来,令到明朝官场日益腐败堕落。

2、另外崇祯上台之后,马上铲除了魏忠贤,把阉党连根拔起。本来阉党和文官为代表的东林党虽然争斗不断,但是形成了微妙的平衡,这样是最利于崇祯行使皇权的,但魏忠贤一死,这种平衡就彻底被打破了,东林党一家独大,让崇祯的执政显得异常艰难。

比如崇祯为了缓解入不敷出的财政,想加征商业税,由于损害的是以东林党为代表的乡绅商贾的利益,遭到了东林党的强烈反对,加征商业税最终不了了之。



明朝军队军心涣散,成了压死骆驼最后一根稻草

1、明朝为了抑制将领拥兵自重,实行的是“将不专兵,兵不私将"的政策。意思平时兵和将不是在一起训练的,有仗打了才临时抱佛脚集结,造成了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状况。一旦上了战场,又有何战斗力可言?

2、在明朝中后期,防了减轻财政开支,实行的是军事屯田制度,另外士兵实行的是永久制,一旦参了军就永远不得脱离军籍。这一制度的确省了不少开支,和平年代还好,一旦发生战争是会出大事的。

(朱元璋)

首先不得脱籍让人已心里反感,平时还要自己耕种来解决温饱,心里更是不爽。到了战争打响了,又要放下锄头提枪上马奋勇杀敌做炮灰。好吧,男儿保家卫国本也无可厚非,但现在还跟我们说国家没存粮,要我们饿着肚子打仗?这是开玩笑吗?

3、另外,崇祯是一个多疑的皇帝,而且动不动就问罪、杀人。在任17年间一共换了17个刑部尚书,50个内阁大学士。

《明史》说他:“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

袁崇焕就是因为崇祯的多疑而被斩首挂边城示众,陈前斩首本就是兵家大忌,导致袁的副将直接率兵出关投了后金;孙承宗也一度遭到罢斥;洪承畴更是对明廷失望而投降满清。吴三桂更狠,直接开城门放了清军入关。

4、正是明朝的腐朽制度,对军队将领的不信任,导致了明军对朝廷的离心离德,才会士气战斗力低下,最终惨败于农民起义军,让清朝最终取而代之。

综上所述,明朝到了崇祯时期已是腐朽如病入膏肓,加上天灾的不可逆,灭亡已是必然的结果。如果将崇祯换成朱元璋,明朝的结局还是一样,或许可以苟延残喘多些时日而已。
第4个回答  2020-09-19

明末之时,如果把崇祯皇帝朱由检换成明太祖朱元璋的话,我认为明朝有一定的机会翻盘。

虽然说清朝取代了明朝,但是有一点却需要明确,直接灭亡明朝的并非清朝,而是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李自成在攻破京城之前,清军还被挡在山海关之外。

李自成在1644年攻入京城之前,天下大致可以分为三股势力,第一股就是仍然被绝大多数人奉为正朔的明朝,第二股是还未入关的清朝,第三股则是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军。

此时这三股势力谁最强大?毫无疑问是明朝。

如果让朱元璋从1627年,也就是天启皇帝驾崩之后开始接手明朝的话,凭借他的狠劲和文韬武略,我敢肯定不论是高闯王还是李闯王,或者是张献忠,他们都没有做大的机会。

即便是崇祯这样的皇帝,他在位时期也曾一度压制过李自成,以朱元璋的能力彻底打垮李自成根本不成问题。

崇祯之所以会输,一是输在能力,二是输在魄力。

可是朱元璋恰恰不缺能力,也不缺魄力。

凭朱元璋的用人能力,他完全能够用得好孙承宗、孙传庭、袁崇焕、洪承畴甚至是被袁崇焕杀了的毛文龙这些将领,只要能够用得好这几个将领,李自成和张献忠能翻得起什么风浪?

让崇祯十几年像个受气包一样的东林党,如果东林党面对的是朱元璋的话,他们还敢像欺负崇祯一样欺负朱元璋?绝对不敢!摆出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这明初四大案,就完全能够将东林党人吓破胆,别说开口问他们借钱了,就是要他们的命,他们也只能认命。

朱元璋只要能够协调好文武官员之间的关系,将合适的人用到合适的地方去,那么他就能够迅速地稳定内部局势。

或许也会有人说,当时明朝没钱了,朱元璋也翻不了盘。

这就冤枉明朝了,不是明朝没钱了,是明朝的钱散落到了士绅地主阶级的手里,士绅地主阶级手里多的是钱和粮食,以朱元璋的魄力,他不介意动动刀子。

杀鸡儆猴之下,总会有人愿意主动出钱出粮。

只要稳定了内部局势,朱元璋就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山海关外的清朝了,注意,这时候的清朝仍然被挡在山海关之外,如果后来李自成和吴三桂能够合作的话,清朝可能连入关的机会都没有。

朱元璋一旦没有了内忧,将精力集中在蓟辽的话,清朝凭借那十来万旗兵能是朱元璋的对手?绝对不是,朱元璋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则必然将清朝彻底打垮,要么俯首称臣,要么北遁。

崇祯之所以没能力挽狂澜,完全是因为能力和魄力所使然。

但是崇祯缺乏的能力和魄力却完美地存在于朱元璋的身上,所以在明朝仍然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将崇祯换成朱元璋的话,朱元璋绝对能够翻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