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落魄书生到一代奸雄,究竟是谁帮助了晚清军阀苗沛霖?

如题所述

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定义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军阀”的苗沛霖。三次反清、两次出卖盟友,他被称为“最无原则的军阀”。


苗沛霖生于嘉庆年间,安徽凤台人,从小家境贫寒穷困潦倒,本以为寒窗苦读能够一举成名改变命运,然而现实却狠狠给了他一耳光,他用了三十年的精力刻苦读书最终也只是一个秀才,理想中高官俸禄的生活遥遥无期,苗沛霖深夜痛哭苦苦思索人生的走向,最终发现自己前三十年来的路走错了,从一开始就不应该考取功名,于是就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此生休再误穷经。”的千古绝句以表心志,也是对自己的过往做了一个彻底的了断。后来苗沛霖就做起了墙头草,做着人尽可夫的事情,不择手段壮大自己的势力。

洪秀全组织太平天国起义,却成了苗沛霖的人生的转折点。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之后,苗沛霖想到趁战乱自立门户,于是他开始操练兵力,组建了十万人的苗家军。苗沛霖会治军,号令严整,苗家军在安徽痛击捻军,各地土豪劣绅见苗沛霖如此厉害,纷纷依附。仅用了一年时间,苗沛霖就发成为安徽北部实力最强的割据军阀,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第一个军阀。

苗沛霖大败捻军之后得到了清朝廷的赏识,三年之内官职以火箭般的速度上升至二品官,但是他狼心野心不甘于二品官职,一转脸就投靠了太平天国。在与朝廷军交战时,他感觉到了自己的军队根本无法抵抗朝廷的几十万大军。最终,为了取悦清政府,博得信任,苗沛霖毅然而然选择了出卖陈玉成。

他托心腹之人给远在庐州的陈玉成写了一封信,在信里他感情真挚表示了对于合作的极大诚意,说只要陈玉成来寿州与自己共商大计,他将组织四旗人马配合夺取汴京。

陈玉成虽然早就知道苗沛霖不是什么好人,一开始就存有异心,加入太平天国不过是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罢了,但是想到苗沛霖这个人反复无常,没准是真想共商大事,加上太平天国已经无力回天了,就像赌最后一把。于是,他不顾下属的劝谏义无反顾前往寿州赴最后的生死之约,最终遭苗沛霖诱捕上献给清政府。

据说陈玉成临死前曾怒斥苗沛霖道,如果我今天命绝于此,那么唇亡齿寒,你的苗家军好日子也快到头了。后来陈玉成被凌迟而死,这话最后也在苗沛霖身上得到了验证。不久之后,苗沛霖在蒙城遭到清军的剿杀,最终寡不敌众战败被部下杀死。

三叛清廷,身死名裂,苗沛霖计赚英王陈玉成后,清廷并没有嘉奖,只是官方承认了苗沛霖的自新之举,并告诫他休要再犯前科,同时催促他继续出兵剿灭捻军,清廷还威胁道:“负罪而无功,仍要剿办”。太平军势力退出皖省后,湘军逐渐进驻皖北,苗沛霖向来视皖北为自己地盘,但苦于贵人胜保调往陕西,暂不敢妄动。

朝廷派亲王僧格林沁督办安徽军务后,苗沛霖便攀炎附势,与僧格林沁打得火热。有了僧格林沁做后盾,苗沛霖急不可耐的向湘军挑衅,终于将湘军势力压缩在皖南。

1863年初,缺乏太平军声援的捻军主力张乐行部,在捻军兴起地雉河集一带遭遇苗家军和僧格林沁部的合围,结果捻军主力全军覆没,张乐行突围后旋即被俘,皖北捻军起义基本失败,而此时的太平天国也回天乏力,命悬一线。清廷在皖北已经取得全胜,局势已经明朗化,而苗沛霖庞大的私人武装便成了唯一不稳定的因素。

苗沛霖倚仗的亲王僧格林沁表面上与苗沛霖称兄道弟,暗地里早已磨刀霍霍,他早已厌恶了这个反复无常且利欲熏心的小人;苗沛霖的贵人胜保被革职下狱后,他在朝廷里便彻底失去了靠山。善于政治观察的苗沛霖洞若观火,深知继续臣服朝廷难逃兔死狗烹的结局,在僧格林沁北上齐鲁镇压黑旗军起事之际,趁皖北空虚,于1863年5月再次反叛清廷,兵围蒙城。

经过七个月的拉锯作战,清军最终获胜,苗家军骨干及其头目苗沛霖悉数战死,这个纵横黄淮十几年,在清廷与起义军之间摇摆不定的投机小人,终于结束其罪恶丑陋的一生。

和洪秀全一样,苗沛霖做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科举取功名的迷梦。考中秀才的苗沛霖并未出人头地,他没有曾国藩屡败屡战的恒心,更没有洪秀全决裂清廷的魄力;他唯一拥有的是对这个社会的愤恨。生活和仕途的不如意在苗沛霖心底淤积,发酵,并挥发出仇恨的气息,耳闻目睹了晚清黑暗的社会后,他便把仇恨宣泄到所有人身上,并对任何人都持一种不信任态度。这也就不难理解他日后为人不仁,言而无信的行为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