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寒潮来袭的时候,古人都有什么避寒的方法?

如题所述

在寒冷的冬季了御寒取暖成为了每个人首要的需求,北方人民开启家庭暖气模式,南方人民开启裹紧自己模式,现代社会御寒保暖的方法各有千秋,那么在条件不如我们的古代,古人用什么挡住窗外的冷空气,让室内保持暖和?

秦始皇也怕冷,咸阳宫采用壁炉取暖。

咸阳宫是秦帝国皇宫,位于今陕西。自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迁都,秦王室就子啊此营建宫室,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不断对咸阳宫进行扩建,直至刘邦当上皇帝,重建新宫殿,咸阳宫才废弃。

根据《秦宫廷文化》这本书的描绘,秦咸阳宫靠是壁炉御寒保暖。考古专家在秦咸阳宫殿遗址的洗浴池旁边发现有三座壁炉。壁炉通向浴室,同时还通向宫殿,这些壁炉就是给秦王室取暖用的,这些壁炉长宽高都约1米,炭料在炉子里面有很大的燃烧面积,而且壁炉前还有灰坑和炭槽,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秦宫殿用壁炉燃烧木料取暖。

汉武帝建温室,后宫独喜花椒。

相传温室为汉武帝所建。《三辅黄图》记载温室殿武帝建,冬处之温暖也。温室殿用花椒和泥抹到墙壁上,室内墙面挂着锦绣袋,袋子里面装香桂,设置火炉和屏风,同时地上还铺着羽毛编制的地毯,火炉一点,屋子里既温暖,有充满花椒和桂花的芬芳。西汉的皇帝冬季常在温室召集臣子议事,还在温室中考课官吏。

温室以椒壁之,丈绣香桂为柱,设火齐屏风,鸿羽帐。

除了温室在外,汉代后宫妃子取暖的房子称为椒房。《三辅黄图》里面说:"椒房殿,在未央宫,以椒和泥涂,取其温而芬芳也。"椒房殿是皇后居住的宫殿,所以后世也常用"椒房"就代称皇后。《太平御览》中记载:"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

宫殿取暖的传统传至明清,在明清故宫中我们同样可以发现古人的御寒取暖智慧。

首先是建造高高的宫墙抵挡冷空气的侵袭,其次根据"故宫博物院"的介绍,研究者发现故宫采用"火地"取暖。即在宫殿下面铺设火道,在室外烧火,通过火道,将热力传到室内,室外还设置有排烟口。最后宫殿里面还放置有许多火盆、手炉。

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皇妃手中拿着精致的手炉,这反映当时清廷宫中的取暖状况。这是一种小炭炉,放红箩炭烧到里面烧,而手炉上端设有提梁,可以提着取暖。相对的,宫廷里面也有脚炉,形制比手炉稍大。这些小物件,制作精巧别致,深受嫔妃喜欢。

对于平常百姓来说,冬季是很难挨的季节,他们最常见的御寒取暖方式是悬挂暖帘,室内生火。

唐代诗人张孜有一首诗《雪》,诗中记载了长安城下起大雪,富贵人家家里面用花椒涂墙,家中烧起火炉,挂着一层又一层的罗幕。在这样温暖的屋子里面,富家子弟在品酒作乐,侍女们欢声唱跳,香汗淋漓,却不知长安城外的老百姓贫寒困苦,吃不饱饭,手和脚都被冻得龟裂。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到处热红炉,周回下罗幕。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汗滴。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杜甫也曾写诗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意思是贵族人家里面的酒肉散发着香气,穷人却在路边挨饿冻死。这里说的时节,大抵也是冬季吧。在王朝衰败的时刻,百姓苦难,往往难以度过寒冬,饱暖成为他们的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他们取暖方式较为简单。

古时还有哪几种取暖器物

首先是"暖帘",该词在日本最为常见。大约在日本室町时代,暖帘从中国传入日本。起初,禅院里的僧人、山村里的农民、海岸边的渔夫或小镇上的商贩,习惯在门口悬挂一块布帘子,或自编的草席子,叫"垂席"或"垂筵"。14世纪中叶,我国元朝顺宗年间编纂的禅书《敕修白丈清规》传到日本,无著道忠先生在注释里写道:"棉布覆帘面,防风气,故言暖帘。敕修清规月分须知云,四月候天气,僧唐内,下暖帘,上凉席。"意思是,平日用来挡日光用的帘子叫"凉帘",寒冷时期,在凉帘上又覆一块布帘,就称"暖帘"。

普通百姓,在筑房的时候会将厨房的火道和床炕相接,这样晚上做饭烧柴的时候,就连带把炕头给烧热了。这样就能加温房间,抵御寒冷,现在在我国的北方地区,依然保存有这种取暖方式。

除了这些措施,老百姓还穿"纸衣"御寒,制作纸衣始于南北朝。纸衣并不是用纸张作的衣服,而是对比于富贵人家的毛皮裘衣比较单薄,所以称纸衣。是用麻、普通树皮或者较厚而坚的楮皮纸缝制而成等纤维制作而成,这种衣服纤维强度高,拉力强,耐磨,可以抵挡风寒,所以也被老百姓称为"纸裘"。宋代易简在《文房四谱·纸谱》中说:"山居者常以纸为衣,盖遵释氏云,不衣蚕口衣者也。然服甚煖"这几句诗歌说的是山中的来百姓常以纸为衣,不用蚕丝作衣,纸衣很温暖。这里的纸指的是作纸的纤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08
在北方的话就是坐在自己的炕上,然后做一些手上的活计。就比如说做衣服呀,做鞋子呀之类的。这也就是所谓的猫冬。
第2个回答  2021-02-08
古人会在家里生炉火,还可以住在窑洞中,窑洞中冬暖夏凉,古人的衣服会用动物的皮毛来做,特别保暖。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