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访日差点遭暗杀,二战后日本人有多恨美国

如题所述

自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变后,美日之间便围绕太平洋地区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打仗自然是免不了要死人的,而日军的战术与装备的落后更让其在对美作战中损失惨重。大量的日军及战争移民死于战火。除了常规武器的杀伤外,在1945年8月,美国人投在日本广岛与长崎的原子弹,更是造成了近四十万人的伤亡(包括因核辐射影响而缓慢离世者)。

(经原子弹爆炸后的广岛废墟)

美国人投下的原子弹不仅毁灭了这两座城市,还给日本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恐惧。例如战后的日本文学中,很大一部分都离不开原子弹爆炸的题材。那么这时问题来了,既然美国人让日本付出了如此重大的损失,那么日本人是否恨美国人呢?我们不妨进行一下简要地探讨。

来自占领的伤痛

战后的日本社会,对美国人报以仇视的态度是很正常的。因为除了战争给日本家庭造成的阴影外,在战后,驻日美军的行为更是加剧了日本平民群体与美军的对立。不少驻日美军素质并不高(许多人有过犯罪的前科),且缺乏纪律约束。他们在开抵日本后不久,便旧态复萌,抢劫与强奸之事屡见不鲜。

(所谓的“美日联谊”的背后,又有多少看不见的东西呢?)

虽然部分日本民众向政府表达了自己的不满,美方也做出了相关保证,可是这些问题并未因此而得到根除。所以同战争中遭受的空袭等伤痛相比,被占领的“二次伤害”显然更让不少日本民众难以释怀。尤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样一种对立情绪的蔓延下,日本的黑社会组织也得以借机大行其道,例如著名喜剧演员卓别林访日时,日本的一些黑帮组织便试图对卓别林实施绑架以扩大事端。结果在得知卓别林是英国国籍后才将此事不了了之。日本社会对待美国之心态也可见一斑了。

(日本黑帮组织之一“山口组”)

入江昭先生的回忆

当然了,战后的日本人中除有对美国抱之以仇视的态度外,对美国抱有好感的也大有人在。例如著名历史学家入江昭先生在他的大作《我和历史有个约会》中,便充满深情的回忆了自己早年考取美国留学名额的经历。

(入江昭先生)

据入江昭先生回忆,他的家庭在经济上虽然并不宽裕,可是当他上完高中后,入江昭的父母与祖父等,却极力主张他去努力争取留学美国的资格。这其中或许有他的祖父在发挥作用(入江昭先生的祖父早年曾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但战后美国所拥有的良好的学术环境,却是有目共睹的。

(战后日本社会的一幕)

入江昭先生的经历并不是个例,战后不久,越来越多的日本人以不同的身份前往美国。这其中既有政府官员,也有偷渡客。他们的目的虽然各有不同,可是有一点确是可以确认的,那就是同战后日本国内经济的萧条相比,美国无疑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更多的机遇。

日本政府的谎言遮羞布

“珍珠港事变”后不久,日本军人政府除在国内大肆挑动民众的反美情绪外,又向民众保证“日本本土是绝对安全的”。

结果,1942年初,便发生了美国人空袭东京的事件,无独有偶,早在淞沪会战时,中国军机也曾飞至日本本土抛撒反战传单。这些无疑都给了日本军人政府宣传一重重的耳光,日本民众也对其政府的宣传产生了不小的的疑惑。

(即将执行轰炸东京任务的美国军机)

随着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节节败退,战火终于烧到了日本家门口。而此时日本政府不仅强化国内舆论管制外,又转而号召民众起来进行“玉碎之战”。

在冲绳战役中,当日本军官发现难逃一死后,便驱动岛上平民去作他们的挡箭牌。当有人提出异议后,这些法西斯军官便下令予以屠戮。

(冲绳战役中的美军士兵与日本老妇人)

这些令人发指的行为自然是瞒不住的,在一些外国记者与幸存者的努力下,真相终于公之于众,这些在战后的日本社会自然又获得了不小的共鸣。法西斯政府以美妙的谎言一面去蛊惑平民献身战争,一面又绞尽脑汁强迫平民参战(例如“一号作战”等),并不断削减生活必需品的供给,这些都是藏不住的。

(所谓的“神风特工队”中,有很多都对自己的“任务”一无所知)

因此,同美国人的杀伤相比,来自本国军人独裁政权的压榨与盘剥,更让日本民众难于平抑心中的怒火。所以战后日本社会不仅存在着对美国人的抵制情绪,还存在着对法西斯的排斥与厌恶,此不可不察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