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建筑行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如题所述

一、外部因素
1.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将在中短期内一定程度上减缓建筑业的增长速度
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重大投资项目立项、土地审批、信贷是这次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 2004 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仅增长 2.8% ,其中 5 、 6 两个月同比分别减少 19.5% 和 18.1%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增长 28.4% ,比一季度回落 30.8 个百分点。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的势头得到控制。 6 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 1.43 万亿元,同比少增 3501 亿元。贷款增速回落幅度逐月扩大, 3 月末同比增长 20.1% ,4月末回落到 19.9% , 5 月末、 6 月末进一步回落到 18.6% 和 16.3% 。
这次宏观调控对建筑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建筑业产值增幅回落。 2004 年前三季度,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 16487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22% ,增速比上半年回落了 5.5 个百分点;完成竣工产值 8040 亿元,增长 18.4% ,比上半年回落了 9.9 个百分点;( 2 )提高了建筑企业融资门槛;( 3 )原材料价格涨势趋缓。
2.尽管条块分割的坚冰正在打破,但是全国统一的建筑市场尚未形成
我国目前的建筑业市场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地区封锁影响和干扰了统一、开放、竞争的建筑市场的形成。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地方保护或部门保护主义,形成了一个条块分割式的行业结构。这个结构具有空间和行业分布上的两大特点:( 1 )大部分建筑企业属于地方,其业务活动主要在本地区,难以进入其他地区;( 2 )部门保护造成建筑企业很难跨越专业横向发展业务,因此许多大型建筑企业只是集中于某一专业,企业的专业范围较窄,缺少综合竞争实力。
中共十六大《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指出 “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 ” 等改革任务,以北京为代表的部分发达地区正在或已经拆除了建筑业地区保护壁垒,同时,行业和部门的建筑市场保护壁垒也有加快拆除的趋势,但是条块分割的现象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存在,具备一定实力的建筑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3.建筑市场秩序较为混乱,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工程款拖欠现象严重
建筑行业资质管理混乱,大型施工企业下挂靠的小企业众多,造成实际上的越资质施工现象比较普遍,给施工质量、安全留下隐患,尽管工程招投标数量逐年提高,但招投标过程中暗箱操作、收受回扣等不正当行为普遍存在。地方建设主管部门、相关监管部门和业主自身行为不规范,通过行政指令干涉工程发包,也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竞争行为。
由于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垫资施工现象普遍存在,部分项目资金不落实,造成竣工后工程款不能支付,长期拖欠,有的业主利用行政力量或者市场优势,签订 “ 阴阳 ” 合同,为工程款拖欠形成合法理由。截止到 2003 年底,全国累计拖欠工程款达 3600 亿。国务院最新发布的国发办 2003[94] 号文,着重解决工程款拖欠问题,全国各地也相应制定了清欠工程款的办法。
4.由于规模层次不明显,行业集中度过低,导致众多建筑企业在同一水平上过度竞争
从我国建筑企业的资质构成上,可以大概反映出企业的规模构成,因为企业的资质等级和企业规模有紧密的正相关性。从洛伦茨曲线的对比上,也可以看出,我国建筑行业集中度低,企业大而全、中而全、小而全现象突出,企业规模层次性不明显,大家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竞争层次没有拉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在某种程度上,建筑企业的部分利润被过度竞争挤掉了。以建筑企业上市公司为例, 2001 年大部分盈利的建筑企业每股收益率低于 0.1 元, 19 家上市建筑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毛利率仅为 0.97% ,处于上市公司各行业的最低水平。由于受到来自股东的压力,在建筑施工难于有所作为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业务弥补了建筑企业的利润来源,国有建筑企业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政府将会从五个方面着手调整建筑行业产业结构:( 1 )建立市场运行机制,以市场配置资源,调整投资建设主体之间的关系,形成合理的、充分的市场竞争格局;( 2 )加快建筑企业的兼并重组,发挥联合优势和规模效应,改善我国建筑行业的整体盈利状况;( 3 )提升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水平,有效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 4 )市场准入改行政准入为市场准入,改革建筑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和建设管理体制,建立行业清出制度,逐步建立市场信用约束机制,积极推行业主工程款支付担保和承包商分包工程付款担保等工作;( 5 )鼓励建筑企业转向跨国经营,发挥我国建筑企业的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
二、内部问题
笔者认为,我国建筑企业,特别是国有建筑企业主要存在七大类问题,这些问题如何及时解决,如何解决到位,将关系到相当一部份建筑企业今后几年的发展趋势和市场生存。
1.社会职能难以摆脱,员工整体素质不高
我国国有建筑企业的社会职能长期以来难以彻底摆脱,离退休人员逐年增加,企业统筹外支出绝对数额居高不下,企业需要分流的人员,特别是富余人员数量偏多,合理的人员流动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员工队伍规模偏大,整体素质普遍不高;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没有真正确立端正的市场观念,危机意识、竞争意识普遍不强。
2.技术创新相对滞后
目前国内众多建筑企业在同一层次竞争,企业技术水平档次差距不大,技术特点、特色不明显。目前,知识资源是技术创新的第一要素,传统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已逐渐失去主导地位,前沿科技成为创新竞争的主要焦点,高新技术群中的前沿科技是世界瞩目的制高点。对建筑业来说,通过降低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来提高建筑产品竞争力的发展空间已经在逐渐缩小。强化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市场竞争力,才能提高竞争层次,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提高建筑生产的附加值,与高新技术接轨,己经成为建筑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以日本大成公司为例,每年有 100 亿日元资金投入技术创新项目,占营业额的 0.8%, 大成专门设立技术研发中心,与政府机构、大学和相关产业携手进行城市改造、环境、新材料、新技术设计和地基等领域开发和推广应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6-21
建筑市场生产能力过剩是个老问题,但至今依然未得到改观。大量低素质的包工队涌入建筑市场,导致激烈无序的竞争;建筑企业结构不够合理,具有规模效益的企业较少,专业承包企业不足,“千军万马大厮杀”,市场供求矛盾凸显;鱼龙混杂的建筑队伍,使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得不到保障,也使公正与规范的市场秩序难以真正建立。
市场竞争不规范,让不少建筑企业叫苦不迭。建筑市场上,违法违纪、暗箱操作现象屡禁不止,招投标不规范、工程压价、垫资、回扣、竣工结算故意拖延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为了企业的生存,建筑企业只能“忍辱负重”。业主对工程压价,要求建筑企业先垫资或故意拖延竣工验收,而竞争中标的很多建筑企业只能选择接受业主的苛刻要求。
拖欠工程款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尤其以房地产商和国有投资较为突出。近两年来,全市建筑企业工程拖欠款一直在高位运行,2002年全市年末拖欠工程款达26.62亿元,2003年工程拖欠款21.54亿元。即使有的企业盈利,也因为业主的拖欠货款,最终只能陷入账面盈利、资金匮乏的怪圈。
企业亟待突破经营困局
从自身经营状况看,合肥市建筑企业发展同样面临种种不利因素。机制陈旧使得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融资能力下降限制了企业发展;建材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利润率下降。
建筑企业机制不活,困扰着自身的发展。调查显示,多数建筑企业离退休人员逐年增加、下岗人员增多,企业存在大量富余人员,未能真正建立优胜劣汰机制;企业负债率高,社会负担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与国内优秀企业比尚有较大差距。调研中还反映出,合肥市绝大部分建筑企业竞争意识和开拓意识不强,内部管理不到位,使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流动资金短缺、融资能力持续下滑,成为阻碍建筑企业发展的又一“瓶颈”。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银行贷款紧缩影响,银行近年来对建筑企业几乎没有贷款。建筑企业以有限的流动资金,维持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转,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叹。
建材价格上涨,导致建筑企业利润空间缩小。去年以来,建筑材料价格上涨过猛,一方面给施工单位带来严重困难,效益减少,利润下降。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秩序混乱,建筑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受到影响。
政府和企业该做些什么
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必须进一步清理和规范建筑市场,强化行业监管,为建筑企业突破现实“瓶颈”提供一个良好的行业发展环境。
首先,要提高建筑市场“准入”门槛。
“能在农村盖瓦房,就能在城市盖大厦”的思路,导致建筑队伍急剧膨胀。政府有关部门要严格建筑业市场准入,杜绝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人员从事建筑业,从源头上控制总量,对不具备资质等级、没有竞争实力的“杂牌”队伍实行清理分流,对有实力、上规模的建筑企业,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
其次,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有形建筑市场,加强对建设单位的规范和监督,杜绝招投标弄虚作假,转包、违规分包等行为。政府各有关部门应严格落实建筑工程招投标的各项制度,公开集中办理各种手续,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大自身改革力度,轻装上阵,强化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希望能帮助你还请及时采纳谢谢